原创的文化意义 在继承文化传统方面,提倡坚持人文精神,需要深厚的文化意识以利推陈出新。 相对于继承传统,那种源于创造者自身生命力的喷发、带有横空出世般的原创性现象,在中国社会的现代文化背景上,比较难为人们所理解和接受。 在创造性的文化领域,存在以上提及的两种不同类型的创新方式。如果承认创造者的天赋资质的存在和重要,那么出于原创性的创造风格,在中国当今文化中显得相对薄弱也成为事实。这或许是因为中国文化的历史太过漫长悠久,反而迟钝了原创力的生动张扬,这也许就是具有浓厚原创精神的现代文化巨人鲁迅,何以对国粹派的因循守旧深恶痛绝之故。 原创性的创造方式,基于自身生命力的冲动迸发。相对说来,从传统的线索上难寻明显师承的脉路,其创造的动源主要出自创造者生命个性的天赋与独特。 来到美国初期,对于美国式的视觉艺术(摄影与绘画以及装置)作品,我感到既新鲜又迷惘。几年以后,随着对美国社会文化了解的逐渐深入,我才体会出被美国艺术家视为创造生命力的原创性的无上地位,这种创造素质一直被视为"美国精神"。 例如:论及美国文学中所表现的"美国精神",一种观点认为以源自欧洲文化传统的爱默生为代表,而更被认可的观点则推崇创作《瓦尔登湖》的梭罗和以《草叶集》闻名的同时代诗人惠特曼。梭罗喜独处冥想,很少借助前人的现成思想;惠特曼的诗歌爆发于自我生命的熔岩,寻不出师承的踪迹。在美术方面,布洛克的抽象绘画,挥洒出空前的极端表现形式,被认为是突破欧洲绘画传统,而使美国绘画跻身世界美术史的第一位美国画家。美国摄影的成绩更为显著,出色的女摄影家阿勃丝已被公认为大师级摄影家,她原创性的创作风格,堪称美国精神的极佳体现。其它尚有邓肯的舞蹈,卓别林的电影,以及在二十世纪世界艺术领域举足轻重的许多壮观的创造性文化现象。 当初我以来自举世屈指可数的文化古国而自居,曾经对美国文化的肆无忌惮式的表现格调表示轻蔑与嘲笑。然而当我渐渐习惯以原创性的视角理解文化创作之后,我很惭愧自己当初的那种妄自尊大的浅薄。出于旺盛生命力的原创性的"美国精神",对人类文化所做出的杰出贡献,可资全世界借鉴与共享。 崇尚原创性的人本精神,在中国文化中本即有之。台湾的文化人类学者李亦因在谈论"发扬中国文化的人本精神"时,就"如何培养文化的原创力",曾做如是说:"一个文化是否发展,端赖其原创力的是否存在,而文化原创力存在,则与人的自主性或自我实现所受的鼓励与约束密切相关。以上所说的人本思想,这是中国文化传统中最宝贵的部分。但是后来因在历史上受到种种束缚,在近代更受到科技的冲击,所以人本思想竟至没落,这是最遗憾的。假如我们希望中国文化在二十一世纪中有所发扬,人本精神的重建是非常关键的问题。只有发展人本思想的精神,才能培养文化的原创力,才能期望文化继续往前发展,再创高峰?quot; 中国摄影创作做为中国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从理论的高度,要做的是"发展人本思想的精神","培养文化的原创力"。可喜的是,在当今中国摄影界的创作和理论领域,都已有人自觉地认真做了起来。 在创作实践方面,有目共睹,一些具有明显个人风格的摄影作品渐次浮现。这些不同于以往的影象表现,虽然仍限于种种条件,尚未在摄影界蔚成气候。但是从已经能够发表的作品中,足以看到出自摄影创作者自身心性的摄影表现语言,正在逐步茁壮起来。原创性的提倡,对这样一些有潜力的创作者,是有力的理论支持。 如果理论研究与创作实践两个方面的摄影工作者,能够共同关心探讨相关创造意义的事情,对双方不但均有助益,而受益最大的则是大家都口口声声要振兴的中国摄影文化。 可以断言,文化的人本精神的回归,意关系到中国摄影的繁荣与深化。乐观的是,我们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并且已经开始了必须的实践步骤。 [FS:PAGE] 文化的困惑 一百年来,中国文化人在中西文化的冲撞中,困惑了一个世纪之久。 对于这样一个十分费解的中国文化上的大问题,美国天普大学的华裔哲学教授傅伟勋有言:"海峡两岸以及海外的知识分子对于中国文化的何适何从,同样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始终徘徊在东西文化交叉的十字路口,惶惑挣扎,乃是不争的事实。" 二十世纪以来的中国文化界,从哲学到文学,从经济学到社会学,从音乐到建筑,从舞蹈到美术,冲突的论调叠起,对立的激辩不休,至今思考起这样尖锐的问题,令人仍旧头疼不止。 然而在中西文化冲撞得如此激荡的中国,似乎有一块安静的地界,这块领域就是摄影。 据我所知,至今在中国摄影界,尚无人涉及摄影文化的中西之争.或许是因为摄影这个文化形式是个彻头彻尾的舶来品,采用拿来主义的办法,是再顺乎不过的事倩。于是便不存在争论的必要,不管是张之洞的"中体西用",还是李泽厚的"西体中用",都无关中国摄影的事。我看在这个烦人的问题上,中国摄影界是爽快地"拿来就用",好使就行。对中国摄影游离于中国文化社会长达一个世纪之久的中西文化理论争辩之外的这个特殊现象,应当做为一个特例来思考,从中至少可以理出一道摄影文化与中国现代其它文化门类间的特异之处。这种差异的原因,或者是因为中国摄影界的文化观念程度,尚未达到其它文化门类所至的境地?或者是在中国摄影文化里,没有中西文化的冲撞?或者还有什么其它的什么原因?因为与中国摄影血缘最近的中国美术,也有纯粹舶来品的油画发展的"油画民族化"之说。与中国摄影血缘更为相通的中国电影,也有是拍给中国人看的和拍给洋人看的观念争执。中国摄影的"与世无争",究竟在文化上是怎样一种性质的特殊现象?似乎并非一桩无关紧要的事吧?此话头甩给今后议论。 再回到傅伟勋的观点,他在张之洞和李泽厚的中西体用两论之外,主张"中国本位的中西互为体用"。这样的观点,按当年的术语措辞法,雅称"中庸之道",俗叫"和稀泥"。然而连同傅伟勋自己的主张一起,都被他归结为"辩论过多少次?得到了什么效果?我敢说我们争论有余,创新不足,只不过是做做表面文章而已"。 他敢说,我可不敢说那"只不过是做做表面文章而已"。对这场中西体用的文化大辩论,我暂且缩回风平浪静的中国摄影界立场,做沉默无语状。所要引摘的则是傅伟勋之说的观点,或许今后中国摄影界也会兴起争论,可以作为一种立场观点来思考。傅伟勋说: 这等关于中西文化问题的思想观念之辩论,对于中国摄影界是否多余?我不知道。 1995年4-5月 |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
GMT+8, 2025-5-3 15:03 , Processed in 0.093637 second(s), 3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