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勇鹏:我曾经做过一个实验:守在海上,对一处礁石每小时拍一张,持续24小时。我想知道当一个人在长时间关注一个对象时,自己的思维会产生什么样的轨迹。实际上,在这24小时中,我体验了人和各种情绪:开始的好奇、浪漫、兴奋,而后的厌烦、无聊、不安、恐惧,最终的忍耐、坚持,直到松一口气。这一过程让我浑身疼痛,尽管我没干什么,但从此我对大海有了更深切的理解与感情。 (摘自"鹭岛之声"《大众摄影》1998年第四期) 未见照片而做评论,显然评不在结果,论只在过程。莫毅和陈勇鹏都把其个人摄影方式名为"实验",可以牵出的另一端便是"观念"。观念与摄影撮合,落到刘树勇手上,语出惊四座:"在今天,一个好的从事真正的艺术摄影创作的人,……他可以是一个根本就不拿相机的人,他可以是个从不去摸相机的摄影艺术家!" 我不敢树勇,但不见原作便下笔做评,此篇妄论已是1995年评莫毅摄影后又一则故事重演。幸好莫陈二位都还是既拿相机也放照片的摄影人,使我言之而不至被当做"空手套白狼"。 艺术的本质是什么,我此生已无讲清楚的可能。以艺术手段来实践自我的人生意义,可能算做艺术的一条性质。以艺术实践体验人生,陈勇鹏守海一日24小时拍摄礁石,既是在拍摄世相,也在拍摄人生吧?理论追求的"本质",似在认识的终极点处。而盲人摸象之寓言,似为探索过程的永恒宿命。在那条无结论的线索上,莫毅和陈勇鹏一类的摄影人,试图以极其非常"客观"化的摄影行为,寻找极其个人体验的可能存在意义。 从照片效果寻觅创作者的个性,与从摄影行为搜索创作者的个性,目标由物象扩张到观念。陈勇鹏言:"拍什么并不重要,怎么拍才是最重要的。"扩张到人生意味,似乎可言:"活什么并不重要,怎么活才是最重要的。"这既是观念,也是人生观。 在中国摄影景观的视野边缘,闪现出了莫毅和陈勇鹏迹象。陈勇鹏假海上24小时拍摄礁石,缩影了一日与一生之一个周期。借摄影为手段,体验人世潮涨潮落波动之间的人身感触。照片之于莫毅和陈勇鹏,成为认知是世相的中介物质,于茫茫人海里,摄影行为是其生命朝彼岸摆渡的方舟。"我觉得作品的背后应该有思想,人文的思想使作品具有更强的情感力量。"(陈勇鹏) "追悼会式的影展",拍摄鼓浪屿建筑纪实照片,是陈勇鹏摄影的又一表现,"最后把照片烧了。"这桩终结为行为的摄影作品创作于何年,我不得而知。如此作为,及其焚烧照片的余烟灰烬,引我追溯中国当代重要文化现象的1985年新潮美术运动一支劲族的"厦门达达"表现:"在展览结束时,把一切展览成品堆在门口,放火烧掉,上面写几个大字:'厦门达达到此结束'。" 陈勇鹏烧照片之际,是否也烧掉了底片?摄影与绘画不同处是有可供复制的底版。陈勇鹏"厦门达达"式焚烧程序,只有连底带照"前功尽弃"得彻底根绝,方有"达达"流派反艺术反传统的行为成立。一旦如此,陈勇鹏"照片在鼓浪屿的老房子里面展出",因"最后把照片烧了",影像便成绝唱。须知"达达"的前卫之路,乃"禁止调头"之有去无回。此类"义无反顾"式的行径,恰与摄影之纪录性和文件性的本质性相悖,也与陈勇鹏展出照片"为营造一种怀旧的气?quot;式的传统文化情调相违。 陈勇鹏拍摄鼓浪屿建筑的照片,"拍得多了,对作品内含与外延的理解也越来越丰富"之自认为,正是摄影与艺术的文化传统表征。若真将底版与照片烧尽毁绝,则此摄影活动便转化为"达达"反文化反传统的观念行为。这意味以实际行动将所有相关影像绝版,此行为、此"仪式"、此姿态,才是"达达"之"特殊的文化"目的。唯其如此,陈勇鹏之"追悼会式的影展",方具有特定的文化意义与观念价值。倘若已被陈勇鹏宣布以前卫姿态的行为艺术仪式"葬送"的那批照片,他日复经传统传播方式再现,则其此项行为艺术乃彻底前功尽弃。须知当年"厦门达?quot;的艺术家黄永冰等人烧毁其绘画与装置成品,即使同样再造,也断非原作。而摄影的可复制性质,决定照片并非"唯一",凡由同一底版放制的照片,皆等于原作。黄永冰烧毁其成品原作,可以坦然宣告"厦门达达到此结束"。同类行为,陈勇鹏即使公然烧尽手头底版与展出照片,观众仍然有理由怀疑此外还可能有原作照片存在。以摄影为媒材的同类行为要做得彻底而令人置信,应将胶片经拍摄后原封不动拿到表演仪式上,在日光下尽数开卷跑光示于观众。然而此类影像便只能以潜影存在,人眼是看不到的。但是此种潜在影像,在事实上和观念上又是切实存在的,而且确实经由摄影方式而获得。[FS:PAGE] 相对于拍而烧的鼓浪屿建筑照片动作,我更欣赏陈勇鹏的海上礁石摄影行为。它令人思考在海与礁的空间处,在昼与夜的交替处,在水与石的激励处,在理性与感性的切换处,在灵与肉的相辅处,在形与神的相承处,在个人与社会的冲突处,在偶然与必然的拨弄处,在影像与观念的契合处,边缘既是于此多处承载"无"与"为"的临界场域。中国现代摄影艺术的发端迹象,皆会由此边缘而诞生。 无论如何,莫毅、陈勇鹏式的摄影"实验",对中国摄影形态已经造成特定的影响,他们在摄影领域的个性化探索,一如郎绍君评价当代新潮美术时所言:"当有的人正忙于用自己熟练的技艺和声名换取某些实惠的时候,这些无名小辈们在读书、思考、试验,进行着至少是十分严肃的艺术探讨。他们用青春的激情造成了一个新的艺术现实,这个现实恰好与当代中国的开放、改革同步?/p> 《人民摄影》1999.8.2 |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
GMT+8, 2025-5-3 12:01 , Processed in 0.089446 second(s), 3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