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大家.我的摄影大家

追感旧事

2008-2-6 21:39| 发布者: | 查看: 1578| 评论: 0

购得李振盛著书《追忆瞬间》(江苏美术出版社,2002年1月第一版),漏夜阅读。

列于本书之首的竟是《中国摄影家的悲哀》一文,续以《热线直播"废照片"的故事》。读毕这两篇文章,遂将若干年前发生过的那桩令人唏嘘却被迫不了了之了的旧事,重新揭扯还原出当事人的说辞。此事在当年可谓"摄坛"皆知,我在海外获悉,本欲以此发一番感慨,却被媒体编辑通知因众所不知具体内情的众所周知的那种例行原因,在所有的公开和正式的界面场合,此事不许可再提了。事过境迁已数载,改革开放的劲风,终将被权力贴上封条的这篇历史册页掀开"真迹"的一角,我方才有机会借当事人?quot;追忆",来获知当时不详的史事原委之一部分,遂复触动"追感"于此。

读李振盛文章及他在北京人民广播电台与节目主持人林白的对谈记录,以及几位如吴化学、吕相友等摄影界内人士的即席电话言论,所勾勒出的那一桩被某些人以某些原因紧捂盖子不许揭露的保密往事,又岂止是一个"悲哀"了得。即使是在事发后不足半月的1997年5月11日的电台直播中,当事人李振盛则言:"过去的,就让它过去了,我们应当放眼未来,今后大家把事情做得更好一些。"
对此,我甚不以为然。按此逻辑,做错的事已经过去,就让它过错了去吧,"今后大家把事情做得更好一?quot;。如此美好希望的套话说词及其因袭效果,每每便流于做错的事就让它过去吧,今后还有的是机会变化方式甚或方式不变甚至变本加厉而且前赴后继地坚持一错再错下去。反正不是总说"历史是前进的"嘛,所有过去的以及即将过去的事情,终归都会过去,再加上一句"明天会更美好",那您就放心吧,没有过不去的事儿以及没有做不错的事儿。

于是乎,中国的摄影批评就在如此智者的达观意念中九死不生。于是乎,凡是做错了的事(不,正确的规范表述应该称为:"没有太做好的事"),不必追究,过去了也就过去了,反正都会过去。于是乎,新闻摄影漏空了某件历史大事,纪实摄影拍落了某个社会时代,也就不为失职的过失。反正"过去的就让它过去了",反正人世间的任何事情都会过去,何必较真。

于是乎,我不得不佩服国人积五千余年精明所遗传的极其理智的"难得糊涂"之世故基因。对《中国摄影家的悲哀》这般恶性事件,当时当事之际,立马强行消音灭火,事后仅见如许戛然而止式的零星批评,虽不能以"文过饰非"论之,却也终使"摄坛"之非,皆可照例迅速麻溜地大事化了、大事化无。而照"摄坛"的惯例,哪怕从什么犄角旮旯蹦出半块鸡毛蒜皮的影赛奖牌,都堪称大事而夸张轰动得金碧辉煌、界人皆知。于是乎,无论事实如何,摄影理论(实?quot;摄影舆论")的基调决不偏离"成绩极大极大,损失极小极小"之钦定原则。大到何等,上不封顶;小到何价,倒是有了一个实数:"买进228张照片,才花150块钱","平均才6毛5分钱一张"。至于原作被当成废品卖出的原始价钱究竟多少?也许是个属于"绝密"之谜的不白悬念。但此批公物在以废物清仓处理变现的数目,如果该机关的财会制度尚属正规,应当是可以查底的。否则外人就只能以毛估估其重量斤两,按废品收购的时价核算。

总之,"让摄影作品走向市场"这句时髦的摄影舆论口号,在1997年即以一个铁定存在的破记录历史事实,明码实价地落实在市场经济的买卖行动中了。于是乎,几代中国摄影家作品的底价已由"破烂儿市"标定了。而且妙就妙在那一视同仁的不二价,所有照片无论大小无论黑白彩色无论有名无名,一律拿称约,麻袋装,一口价,一元化,绝对公道,童叟无欺。

呜呼!不是有人雄辩地大肆理论道:"中国摄影的出路在于市场经济" 吗?有此事实为证,不由人不信也。

令我还不以为然的是节目主持人林白所言:"如果我们在一次节目中,只是简单地去抨击个别的部门、个别的人的行为,我想这是没有用的。因为能够发生这样的事情,这意味着我们大家都应该检讨一下自己"。[FS:PAGE]

怪哉?quot;我们大家"是指何人?我倒宁愿相信发生的这桩事情,实为某些个人的工作过失。为什么某些个人的如此过失,却需要众人"检讨"?难道连李振盛抢救了这批被抛弃与被出卖的摄影文化遗产,也要参与"检讨"吗?而理应为此过失负责,并且理应向摄影社会公开道歉的那些失职的人,却至今也未见有过公开的检讨。

我认为,即使不指望为此事负责的失职者能够出来做公开的检讨,也必须指责摄影批评在此事件中的噤声表现;即使不追究当事人的严重失职过失,也必须追究摄影批评不可思议的无反应现象。让"摄坛"此一空前的大非之劣迹,就如许不明不白地过去,此乃摄影批评的不可饶恕的失职。肇事的个人如何检讨另当别论,摄影批评则逃不脱向社会与历史检讨的责任。

我相信以尚属悬念的廉价,报废出清有价值摄影作品的事例,因了此事的揭晓而不会再发生了。我也相信能以李振盛所花的低价买进摄影佳作的机会,也难以重现了。如此白扔与白捡式的破天荒奇事,已经足以具备入选"世界之最"纪录的资格。这也令人感叹:中国虽然至今尚无摄影博物馆,但是在中国却有足以一本万利的摄影作品便宜货买进之良机,此举不愧为中国摄影之绝世"绝活儿"。

李振盛以其识货之眼,窥破"摄影作品市场化"之天机,将中国摄影界提倡?quot;让摄影走向市场"之口号精神,千载难逢地落实在意外行动中。他为此所策划的《从废品堆里捡回来的艺术》立体化操作之"摄影集"、"光盘"、"影展"(分好几回展)等等,也必将名垂中国现代摄影发展之史册。在此,我还要向李振盛献一建议,那几大麻袋摄影作品中的已难以修复的残渣碎片,千万不要当垃圾丢弃,应当仿照中国现代行为艺术家黄永冰的名作,把《中国美术史》书籍放入洗衣机搅出一堆纸浆,题为《中国美术史》的观念艺术作品之成功先例。将那些废照片的残渣碎片,化腐朽为神奇,搅出一锅《中国当代摄影名作》之观念艺术作品,作为《从废品堆里捡回来的艺术》系列操作的一个组成项目,肯定轰动!

同时,我们应当万分感激将这批摄影作品当作废品出卖的当事人,是他或者她或者他们,以观念艺术的后现代派表现手法,与李振盛合作了当代中国摄影史上的一件划时代的、尚未被充分认识其非凡的潜在美学价值的旷世艺术杰作。作为一件独到构思的大型观念摄影作品,其起因具有决定性的主导作用,如果没有这批假"废品"之名出卖的创作素材,哪会有李振盛借机发挥之壮举?

而且,长舌擅道的中国摄影理论评论界,从这一观念摄影杰作中,还可以充分论证出一道"艺术不灭定律"的公式来。虽然那批摄影作品已经被当作废品?quot;破烂儿"了,但是它潜在的、尚不为认识的市场价值,则因此事件的发生发展而得以充分显现。以"坏事变好事"的辩证法原理(时常与变戏法雷同)推导,卖照片者乃是一个引发这次重要观念摄影行为的超级"功臣"。如果这件观念摄影作品在未来有希望成为一件旷世杰作,其第一创作者,应当就是中国摄影界中人的那位或那几位至今仍然隐姓埋名者,对于他或者她或者他们的这种"做好事不留名"的高尚行为,我们应当永远铭记其功勋,并且在心目中赠以"中国摄影战线的活雷锋"之光荣称号。

2002年4月28日写于长春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收藏 分享 邀请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

GMT+8, 2025-5-3 11:24 , Processed in 0.231809 second(s), 3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