奖文化 身居洛杉矶,又爱看电影,每年例行一度的好莱坞奥斯卡颁奖典礼的电视时况转播节目,属于必看的大热闹。据说,这个举世瞩目的热门节目的全过程,已经由上海电视台向全中国转播。 艺术创作的荣誉,由戏剧性的典礼形式推出高潮,不愧为一场极其动人的景象。每当有获奖人喜极而泣,全场感动,全世界感动。看过几度热闹,对奥斯卡的知识增加不少。动人的场面映过之后,便想及相关于颁奖方式之轶事。比如,奥斯卡老套的评奖方式与获奖结果,由于因循守旧,近年来被新潮影人更改,于是新时代风格的影片应运而生。 每年奥斯卡颁奖典礼最令人肃然起敬的画面,是颁布终身成就荣誉奖的时刻。大屏幕上回闪出该获奖人及其名作影片的精采镜头,常有早年旧作的黑白影片,已化作电影艺术史上永垂不朽的经典篇章。这项特别颁发的荣誉奖,也被人们调侃出不少别称,如"病床奖"、"安慰奖",甚至"抱歉,我们忘了您奖"。这项代表电影艺术无上光荣的奖,在行家心中,最有份量。却往往也是最为沉重的奥斯卡奖项,算是对掌握评奖权力的美国电影艺术学院曾经疏忽的失误做为补偿,所以才有以上的那些奖项别名。 1995年的此项终身成就荣誉奖,颁给了曾经在1970年代拍摄过记录影片《中国》的意大利导演安东尼奥尼,他已八十三岁高龄,健康不佳。而在天国受此殊荣的则有同是意大利导演的费里尼和印度导演萨雅吉雷等。在奥斯卡历史上,从未赢得过一座闪闪奖座的天才影人,如举世熟知的喜剧大师卓别林等人,最后均由美国电影艺术学院颁发终身成就荣誉奖,来致以带有歉意的安慰。 其实,任何即时性的现世颁奖,都难免世俗性的局限。尤其对那些意识与观念均属超前的杰作,往往不被当世所认识与肯定,这也是创造性事物的一种特质。 奥斯卡电影奖为了弥补以往造成的评奖疏忽,特设立终身成就荣誉奖。而也属世界大奖的诺贝尔文学奖,则是必须颁发给当世活人,才有此奖与中国作家沈从文失之交臂的遗憾。 对待获奖的态度也颇为令人若有所思。号称无产阶级作家的苏联作家萧洛霍夫,欣然接纳了诺贝尔文学奖。在其之前的苏联作家帕斯捷尔纳克,迫得推辞拒绝诺贝尔文学奖。而声言存在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之一种的法国作家萨特,则断然拒领这个被他视为资产阶级大奖的诺贝尔文学奖。 设奖、评奖、颁奖、获奖之种种,或可称之为--奖文化。奖与文化之间的关系,也很微妙,时常成为文化人苦为遐想的难题。 奖牌神话 不知格外热衷于奖牌的中国摄影界人士是否知晓,奖牌之于作品的价值,也源于因应艺术商品化的市场运作需要,乃是一种宣传广告式的商品推销招法。商业社会的艺术品市场,主要由画廊这种艺术品经纪机构来操作。画廊在选择由其代理作品的艺术家时,存在许多不同的侧重方针。一般来说,出于生意的稳妥,选择四十岁以上的艺术家较为保险。因为这等年纪的艺术家作品,基本上已经形成了个人风格,而且有更大可能会坚持定型风格创作终生。对于年轻的艺术家,画廊经纪人则会以其所赢获的艺术比赛奖牌名目为诱饵,去撩拨艺术外行的买主。因为对不明就里的顾客来说,奖牌数目与该艺术家作品的保值性,在心理意识上成正比。艺术品经纪人出于商机考虑,当然不会放过以任何可能造成信服力的凭据,诱导顾客的购买欲,以达到推销商品的目的。因此,以奖牌为由头来吸引买主掏钱的画廊,只能是在低层次的范围和水平上经营交易。 而那些以艺术家作品的真正实力来经营的画廊,才属于国际级别的艺术品经纪机构,它们会认为那些以奖牌为招揽的经营方式为不屑一顾的"奖牌神话"。原因是国际性的大画廊的顾主,多为有经济实力和有投资眼光的大买主,他们对艺术品的真实品质的认知较为深入,绝不外行。而奖牌之类的表面荣誉,对这种识货的大手笔买主来说,丝毫不具有迷惑效果。[FS:PAGE] 中国摄影社会对奖牌的热衷与器重,至少反映出一种地域性的局限。我说这话,一定会招来某些赢奖高手或靠得奖牌而成名的"摄影艺术名家"们的质疑与激愤,对此我只得承受。然而我还是要并无恶意地对他们说,能羸奖牌当然不属坏事,多少也可算是小有成就的象征。如果赢奖之后,还有意攀登创作高峰,就应该对奖牌持有自知之明,首先别让那撩人的奖牌缠住心灵。 大赛频频、奖牌累累,的确堪称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摄影繁荣之初级阶段的热闹景象。当整个摄影社会有了对大赛与奖牌的冷静意识时,则可以是中国摄影创作冲破地域性局限的一个标志。 名家奖谈 奖和奖金,说白了就是名和利。 国人的传统神态,求名时含蓄,求利时暖昧,向来属于一种伪装的文化表情,其居心不可测。"现代化"一来,稀释去古典式的委婉。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新风气是,观念赤裸裸地明朗化,争名夺利非但算是"强人"之品格,甚而发展到了可以不择手段。一时间,获奖的崇高价值,具有决定提升职称之功能,奖金的实惠,具有绝对的改善生活之妙用。 常想:论名谈利,其间有个资历问题。资(资格或奖金)不多点深奥,言则无足轻重,凡事由名家发言,自有一种非凡魅力。譬如形容稀粥坚硬,竟会造成与论哗然。此即名家之言,所以能令地动山摇。在此不妨窥探一下爱喝粥的王蒙碗中,瞧他如何品味有奖之粥。王蒙之资深与名家身价已无可置疑。 1993年末,王蒙在"四十年来中国文学会议"晚宴上的即席演说中有言:"我们当然希望得到世界、历史,至少是全世界华人的承认,但这只能瓜熟蒂落,水到渠成。我从来不操心中国为什么没有人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因为艺术比奖金崇高百倍,一个大作家应该有信心,让世界倾倒在他的才华、他的作品脚下。一个大作家应该有信心,让他的得奖使某项奖增光,而不是靠某项奖来为自己的脸上贴金,如果只是为了自己的光荣而争取得奖,这个奖不得也罢。" 1995年一位名丁果者,走访王蒙家居,相谈中得言:"当我们谈到中国作家为何评不到诺贝尔文学奖的话题时,王蒙有些激动。他认为,中国作家自己最好少讨论这些问题,因为这对作家来说是一种侮辱。从王蒙来说,再伟大的奖金也没有文学作品或艺术作品本身的价值崇高,凡盯着奖金的作家,都是二、三流的作家。王蒙具体分析道,近几十年来获得诺贝尔奖且在中国有重大影响的作家只有寥寥几个:福克纳,海明威等。因此,一个作家所想的,所关注的,应该是如何把下一部作品写得更好。作家只有把自己的作品写得更好,才对得起自己,也对得起读者,至于得奖与否,还要看运气?quot; 粥坛高手王蒙的此两番奖谈,可仁者听仁,可智者听智。或许不过就是一碗见硬见稀的糊涂粥罢了,端给大伙儿各自埋头品尝去吧。 1995年4-7月 |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
GMT+8, 2025-5-3 12:17 , Processed in 0.145185 second(s), 3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