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故老摄影家狄源沧先生生前留下一大笔遗产,不是金钱,而是更为珍贵的摄影资料和自己的日记。两个月前,狄老的二千金狄一安唤我看狄老的遗存,一看又惊喜又惊奇,就像发现了一个宝库。狄老不愧是一个治学严谨的知识分子,将自己生前所见、所感、所历都一丝不苟的加以收集、记录。我看着在狄一安室内沿墙那一溜近米高的资料,知道我们所希望知道和解读的许多历史都在那里。我们这一代再也没有他那辈人的沉静品格,喧嚣的世风让我们每天都在七上八下的浮躁中得过且过,真是惭愧之至。在狄一安的允许下,我借了一本狄老“1984年上海行”,和一本1937年的柯达杂志与1927年版的刘半农先生的《半农谈影》。拿回来后,一直不得闲仔细阅读,近日看了“柯达杂志”,发现里面许多信息(包括当时的社会信息)非常有意思。下面就将自己看的首篇文章感受拿出来与大家共飨。 这本杂志封面已经没有,看首页右上角是杂志合订本的广告。从广告可看出,柯达杂志已经出版7卷,每卷应为一年。柯达杂志在1930年面市,正好是7年。合订本价格银元2元,相当于当时社会一个劳工的一个半月工资左右。当时一个银元约可买30~40斤小米,正好是一个苦力工人一个月的口粮。广告还称购买时读者可以选择封面颜色,看来促销手段相当灵活。本页照片为杨子颐所摄,杨是一个跨民国和新中国的老摄影家,建国后曾任中国摄影学会办公室副主任、展览部副主任、全国影展秘书,1980年病逝。他一手参与了全国摄影艺术展(国展)的创立,今天的国展模式和其有着深刻的渊源。他也因此是为中国摄影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的人。 以上两版的版式,可看出排版版式活泼,图文并茂。 文章如下: 柯达杂志,1937年2月,第8卷第2期 学校中的"柯达克"...... 学期开始,速习摄影 摄影--大家知道是一种极有价值的娱乐;这是最肤浅的说法。精研之,则取景构图,是艺术上的事;镜头收景,是光学上的事;冲洗调色,是化学上的事;具体而论,实兼包艺术与科学二大学问。 虽然、就一般大中小学生而论,只须视摄影为教育的娱乐可耳。习摄影者,必由耳濡目染,渐渐养成审美观念,而喜兴与自然界接触。更由摄影觅景的动机,引起远足旅行的兴趣,尤能于不知不觉中增长见闻,锻炼身心。故在学校当局,也大可利用摄影,作为教育之一助。 退一步言,即在校门之内,摄影术的功用也甚广大;并且大部分应用镜箱的时间,也就在校门之内。 学生时代原是人生最宝贵的时代,纯洁的心灵,对着光明无限的前途;有的是无障碍的欢笑,多实益的琢磨。但是最可憾的是在身当其境的人,往往糊涂混过;及至时过境迁,离校之后,回忆当时,徒多怅惆,恨不得倒退几年,重过几时"有将来无过去"的生活;并且离校愈久,入世愈深,这种感觉也愈甚。 在从前摄影术未普及的时候,除了勤于动笔,多做一些日记之类的写作之外,再没有其它妙法把当时的情境传神地留下,若说绘图写生,真是谈何容易。 现在则不然,以柯达新式摄影机件和材料的精美价廉,与摄影方法的趋于极端的简易化,只要三四元的费用,十分钟的工夫,就可开始享受摄影的乐趣。所以今日在校的学生不习摄影,真是无可自解了。近年来各校刊中,照片数目的增加,最堪注意,尤其校中日常生活的照片,如上课听讲,实习试验,游戏操演,开会集议,以及同学好友的笑叙闲步,寻题问字等等,无一非摄影的好题材。把络续拍得的照片,裱贴在藏相册中,或分赠较相契合的同学们;不仅自己可以留作纪念,并且还可联络感情,造成永久的友谊。 [FS:PAGE]已有镜箱者,故应及时应用,以收充分的功效;未有镜箱者,自当从速购备,切勿坐看这人生的可贵时期匆匆地过去,空致将来的追悔。能置设备较全的柯达镜箱,固然很好;即使只用一具最简单的方匣镜箱,也可得到摄影的乐趣。当此学期开始,正是诸君开始研习摄影之时。
本文照片,皆选自应征去年十、十一两月、所刊征求"学校生活"的照片,现方以同样办法(每张二元)征求"疑真疑假的静物照片"见上期本志第五页。读者如有佳作,请速寄下。各照片背后皆须详注作者姓名地址、所用镜箱、软片、光圈、速度、及当时摄影之布置情形。 注:这篇文章极其忽悠,看来是一篇居心叵测煽动人们购买柯达镜箱的广告“软文”。没有作者署名,看来是杂志编辑自己撰写。文章目标准确,对准正在学校就读的大中学生,而这些学生肯定是当时颇具购买力的富家子弟。文章的立论基本囊括摄影的各项基本功能,记忆、娱乐。其中在强调娱乐之时,也煽忽专业“艺术”意识,但无非是构图取景等基本技术。由此可看出当时对摄影的理解和今天发烧友的水平不相伯仲,也说明这套“理论”在中国悠久和持久的生命力。文章云,“故在学校当局,也大可利用摄影,作为教育之一助”,看来也在呼吁摄影进入学校教育内容。在文后的注释中,提到采用照片的稿酬标准,每幅2元。这是在今天看来也是极高的稿酬,合今天的近400元人民币。如果将今日的工资水平和相应的生活水平考虑进去,则相当于一千元人民币。 原文配图 ● 上课前 董方中作 f5.6 1/25秒 万利软片 注:从照片看,当时的大学生年龄参差不齐,老少皆有。
注:当时大学的实验室条件很棒。
注:显微镜在当时是极贵的仪器,看来学校基本能够保证学生人手一架。
注:这批照片大部分都是六二0镜箱,这种规格在40年代后期渐渐退出历史舞台,被120相机所代替。620相机也适用宽长和120一样的胶卷,只是卷轴更细,620 胶卷可以放进120相机,但120胶卷却无法放进620相机。620制式主要是柯达系列,欧洲主要推行120。这些照片的规格注释,说明当时中国使用620的普及情况,也从侧面说明,中国当时主要是柯达相机的天下。
注:没想到当时的农业学校这么完备,看来如果没有之后连年的战争,本来中国的科技有可能会更进步的。
|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
GMT+8, 2025-5-4 01:52 , Processed in 0.069292 second(s), 3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