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这两年总是不断地给人带来惊喜,尤其是给摄影界带来的许多新书,都有不菲的价值。这不,新近翻译出版的法国艺术史家于贝尔·达弥施的《落差》,就是一本颇有看点的理论著作,它的副标题是“经受摄影的考验”,是关于摄影与电影研究成果的总汇,提出了许多不拘一格的观点,让我们对摄影有了更多可以值得思考的空间。
首先,我们来看这位艺术史家对于“落差”的全新说法:它是指摄影以及作为它后代的电影在闯入艺术实践领域之后所造成的层面的断裂。然而这样的断裂或者说所产生的“落差”并非是偶然的,存在于绘画、摄影和电影之间。然而后来的电影没有取代摄影,正如同摄影将永远无法取代绘画一样,不同的层面之间因为落差的存在,会产生出一种新的动力。

本书的译者因此感言,从目前来看,我们还从来没有能够读到将摄影放置在如此广阔的哲学与社会科学场域中进行研究、探讨的著作:一位研究图像的哲学家、艺术史家、学者,在研究了绘画之后,通过透视(暗箱原理)而步入摄影的堂奥,并将其放在全新的西方哲学研究环境中,与电影一起探讨,这对习惯于快门一按、在电脑中存下不知多少摄影图像,却从未去深思摄影的“本质问题”的人来说,无疑是一个很好的直接进入有关摄影的思想的良机。
然而说老实话,这是一本学术性比较强的著作,也许并非是通俗易懂的,需要花一番功夫才能体会到其中的深意。但是静下心来仔细读下去,则是一定会收获不小的。而且阅读的过程可以帮助我们摆脱更多的盲目,不再局限于“简单地按动快门、在电脑中储藏影像”。

比如对于摄影的定位,这位艺术史家先从黑格尔的分类说起:黑格尔有一种对于艺术的区分法,依据的是这些艺术在维度上的递减。它们既有产生上的先后,又具有上下等级关系:建筑与雕塑,在空间的三维中存在;绘画,在平面的二维空间中存在;最后,是音乐,灵魂可以直接与灵魂对话,并在一个被认为是一维的线性时间中起作用。那么,摄影呢?我们怎么可以不看到,摄影在它的运转过程中,就侵犯了这种完全数字式的分类法。所以黑格尔本人也强调说,这是一种完全随机的分法,对思想来说,仅起一种“模式”的价值。除非像一些批评家与历史学家的惯例,在提到摄影的时候,就好比它是“另外一种绘画”(德尼·洛什)。其实,摄影的发现动摇了艺术的传统分法。因为摄影,在它的起源处,就既与时间,又与空间有关。对于空间来说,是这样一种元素,在其中完成了操作,可以将物体或者原型简化为一张照片的二维。但同时它与时间有关,也就是摆姿势的时间,也与图像附着在感应片或者胶片之上的必要条件有关。与时间有关,而非与“绵延”或时间流程有关,因为曝光的时间意味着去除了运动(“不能动了”!):要等到“即时”照片的出现,摄影才与运动相较,而且只能做到将它固定,或者“冻结”。

这是一种颇具玄机的说法,而且作者由此类推,在探讨摄影的本质时,果断地提出了“摄影是没有历史”的说法,让人“大惊失色”。他认为鉴于摄影和其他的艺术样式以及媒介交织在一起的本质特征,不可能存在一种摄影史——即便他很崇敬本雅明的《摄影小史》,还是毫无忌讳地反复强调这样的观念,可见此书的个性价值所在。
所以,我郑重地向各位摄影朋友推荐这本著作,就是鉴于这样一种个性化的空间展开的。这本书是我在参加第七届全国摄影家代表大会的间隙中读完的,回来后就写下了这些推荐文字——也许对于建设多元化的中国摄影,是不无好处的。尤其是希望提升摄影艺术价值的摄影家,不妨仔细读这样一段书中的说法:我在谈到德尼·洛什的时候,曾经引用过瓦尔特·帕特尔的著名说法,这一说法可以被视为绘画中抽象的最早宣言之一:“所有的艺术都一直在希望能够达到音乐的境地。”迈克尔·斯诺本人也毫不犹豫地承认,在他视觉艺术的领域中,最成功的部分具有某种音乐的东西。
至于我们在按下快门之前,是否也应该想到实际上每一幅摄影作品都强烈地提出一个问题,那就是,究竟是什么决定了摄影师要从这个角度、在这一时刻、这一确定的地方按下快门,同时又想表现怎样的对事物的看法;没有一个时候,快门是偶然地按下的,是根据骰子的一掷而决定的;但是,它又不会因此而“取消”蕴含在其中的“神秘”。
中国摄影应该到了静下心来思考的时候了!
上下两组画面是相同的,只是顺序不同。本书作者说,不同的顺序,往往说出了不同的故事。具体的理由,请阅读书中的解释,这里我就不多说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