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大家.我的摄影大家

《映像-影响》之王瑶:能站在金字塔尖的摄影师,都是大爱大悟者

2008-4-8 11:05| 发布者: | 查看: 1398| 评论: 0|原作者: 李楠

主持人:李楠

本期嘉宾:王瑶

影响作品:《天堂之路(A Walk to Paradise Garden)》

 

 

尤金·史密斯(W.Eunge.Smith,1918--1978)

 

主持人评介:

     这是尤金·史密斯最为著名的作品之一。这张照片被选作1955年在纽约现代美术馆(Museum of Modern Art)举办的"人类的家庭(Family of Man)"展览的压轴作品。

      照片摄于1946年,是二战结束的第一个年头,尤金时年28岁。这两个携手从黑暗向光明走去的孩子充满了象征意义;它是尤金作品中比较宁静和美丽的画面,或许是经过战争和死亡的洗礼,摄影师捕捉到了如此诗意和温暖的瞬间。他自述"当时拍得极其吃力,我不知道自己能否再拍。我下定决心第一张照片必须不只是技巧上的成功,也得表现出一个纯洁、温和的时刻--截然不同于以往战地照片的残忍。我觉得这张相当不赖。与以往那张照片--胆颤心惊的母子满心困惑地穿梭于一株被弹片切断的树后,成了天壤之别的对比。"的。

     尤金的话耐人寻味,一张照片之所以给人震撼,其实并不在于它是否产生于一个令人震憾的现场,比如战争和灾难。而是在于,它所传达的意味和精神,是否充盈到了能够唤起整个人类的程度。这才是摄影的力量,只有纪录的照片是哑巴,倾注了爱的照片才是响彻天地的呐喊,余音回响,经久不绝。

 

 

嘉宾访谈:

 

好照片是摄影师自己的心灵诉说

   应该说,作为一个摄影师,肯定是要阅读大量照片的。有许多我看过的照片都给我这样或是那样的感触。但是有一张照片,曾在我最为苦恼的时候,让我走出了迷茫。

   这张照片就是尤金·史密斯的《天堂之路》。

   我是1992年参加工作的,从5岁接触摄影开始,在大家眼里我一直走得比较顺利,好像也获了不少奖。可是,就是在工作1年多之后,93年吧,我陷入了一种苦恼。我觉得自己作为一个摄影记者,其实就像一部录音机--你不停地从一个现场到另一个现场,到了之后,就打开机器开关,开始录制。录完了,发稿了,好像也就结束了。这样周而复始地重复着,在别人眼中不断获奖的我,似乎有些不知道到底什么才是好照片了。那时候,内心时常冒出这样的念头:"哎呀,机器不想开了。"

   这个时候,我看到了尤金·史密斯的《天堂之路》。这张照片是尤金1946年养伤的时候拍的,曾作为《人类一家》结尾的照片。可能有些人会觉得这张照片和他的其他作品相比,显得甜腻,不那么重大,但当时却让我非常震撼,非常感动。在那样一片幽暗的树林里,这两个小小的孩子手牵着手,向前方那一束光亮走去。照片上出现的只是尤金自己的两个孩子,可是,我觉得那正是象征着人类本身。整个人类,不就是这样一代又一代地从黑暗中寻找着光明吗?我看着这张照片的时候,心中满是担忧。这两个小小的背影,是那么孤独无助,他们会走到哪儿去呢?等待他们的会是什么呢?我觉得他们就像是两个从坟墓里闪现出的精灵,在这条林间小路上,探寻着不可知的未来。

   这张照片也把我从摄影的迷惘中牵引出来了。什么样的照片是好照片呢?是"有意境"的照片,是耐人寻味的照片,是引人联想的照片。它一定不是那种毫无判断、有闻必录式的现场纪录,而是带有某种精神和象征的丰富意义。在这种意义中,甚至就是摄影师自己的心灵在诉说。就像这张《天堂之路》,不也是尤金的心灵之光吗?他拍过那么多惨痛的灾难,可是他仍然满怀着对人类的关爱,对未来的希望,他的这种不放弃的乐观精神,其实是特别打动我的地方。

能用摄影去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学者"式摄影人非常欠缺

    因此,我觉得摄影人不仅仅应该有优秀的专业素养,更应该有一种"大爱"和"大悟"。[FS:PAGE]

    就是说,摄影人应该是满怀着人道主义情怀,关注世界、关注人类命运。摄影人的眼中,不应当只有眼前的那一点世界。应该有一个更高的高度,定位要定高一点,不能就定在获奖这种个人名誉上。

   你看,在荷赛中获奖的中国人越来越多了。我们刚刚谈到又有三位摄影师获奖。其实,从影像控制力上讲,中国人真的没有什么问题了。但是,真正能用摄影去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真正能了解中国国情,对这个国家发展前途命运加以研究并能够表现出来的,类似于一种"学者"式的摄影人,还是非常欠缺的。

   有大爱,才能去发现问题;有大悟,才能够表达出来。现在中国摄影师里面,这样能够比较完美地既掌握技术又具备思想的人,还是很少。从摄影史上看,那些站在金字塔尖的摄影师,其实都是具备"大爱"和"大悟"的人。现在是视觉传播时代,影像真是随处可见,急功近利的也不少,但我还是看到,仍然有许多摄影师在坚守着底线。我去年担任尤金·史密斯摄影奖评委时也看到,在纸媒低迷,纪实摄影有些式微的情况下,还是有那么多作品在关注弱势群体,关注边缘人群。我想拍这样的作品的人,一定不是只爱自己,爱名誉的人。因为你的爱在照片中是无法隐藏的,照片会像一面镜子一样将你的内心清晰地折射出来。尤金·史密斯摄影奖设立的目的,也是为了让这种精神不灭。

   这次在荷赛中获奖的方谦华的那张楠树叶子,也是我非常喜欢的作品。它讲了一个环境的问题,这不仅是中国的问题,也是世界的问题。一花一世界,一沙一天堂,这一片楠树叶子通过摄影师的表现,就不再仅仅是那一片具体的叶子了,它成为所有濒危植物的代言符号了。摄影师通过拟人的手法赋予这片树叶生命。我想,如果我们把这张照片挂在房间里凝视的时候,每个人都会感受到一种悲剧的力量。因为这么美丽的东西正在被毁灭。我们仿佛就在看着自己。这张照片能唤起人们对环境问题的重视,这就是它要达到的目的。

   所以,我觉得摄影记者应当有审美的眼光,爱美的心灵,表现美的能力。在这种对"美"的表达中,完成着自己特殊的使命。我觉得新闻摄影记者无论如何,必须有社会责任感。因为我们是"世界的眼睛"。可能对于非新闻摄影师来说,个人化的东西可以多一些,但新闻摄影师必须有所承担,因为新闻摄影有引导舆论、推动社会的责任。要去拍真正能在历史上立得住的东西,而不是一些花拳绣腿、耍花腔的东西。所谓令人惊不如令人喜,令人喜不如令人思,我觉得真正的好照片,就应当是这样的。

好照片都被别人拍完了,要创新必须自我修炼

   今年我做了"京剧"的展览。拍摄这个题材的初衷,和2008奥运年有着直接关系。因为我一直在中国新闻社工作,潜意识里总有种"外宣"的情结。所以,我就想,这么多老外到中国来了,除了看体育比赛之外,他们还想看些什么?他们会从中国带走什么?我觉得,作为一个摄影记者,我应该把中国美丽的东西传播给他们--比如京剧,真是老祖宗留下的非常民族化的好东西。老外对京戏是挺感兴趣的,但说实话,他们不一定看得懂。所以,我觉得应该有一本画册来让他们了解京剧,也能让他们带走。而我又正好晚上才有时间,所以,这个题目也有可操作性。因此,我大概用了一年的业余时间,拍摄了现在大家看到的这些照片。说是一年,其实也就十几二十次的拍摄,勉强凑成一本书吧。主要是赶在08年这么一个契机。

   (李楠:"这个题材其实很多摄影师都拍过,也出过不少好作品。你的作品出来后,大家也很关注。我觉得如果说是出于你刚才说的这种目的,这应当是一本非常好的画册。但如果把它作为一个摄影专题的话,我觉得你应当有更丰富更好的呈现。")

   说实话,这个题目我肯定还会继续的。应该不仅仅就是现在拍的这些。现在只能说是在一个时间段里把第一步做完了,以后我肯定还会从更深更多的角度去表现它。[FS:PAGE]

   你说到自我突破,其实我一直觉得我不是一个特别聪明,悟性特别高的人。我就是"笨鸟先飞",而我特别幸运的是,这么多年帮助我的人真的特别多。现在越来越流行西方的节日了,我觉得最应该吸取的就是感恩节。我真的想不出如果我不做摄影我还能做什么。

   我拍陈爱莲在荷赛中获奖,那个时候,可能大家觉得能从一个普通中国人的故事中去感受中国比较新鲜独特,但现在,这样的东西可能就见得多了。当然这是好事,说明社会在进步,但对于摄影师来说,就必须面对挑战,不断创新。

   创新,真的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当你拍得越来越多,看得越来越多的时候,你会发现:好照片都被别人拍完了。

    怎么办?一个摄影师的作品如何才能保持深度、高度、温度和气度?我觉得就是真正地去尊重生活,尊重自己;并且不断地自我修炼。因为每个人的生活经历是不一样的,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特殊印记。而当你在生活中生活着的时候,书籍、音乐、朋友、家人......生活本身会给你很多感悟。这些看似与摄影无关,但它肯定会在影像中反映出来。我会尽量地去吸收生活给予我的,这是成长的方式。

摄影师必须真诚地按动快门

   从陈爱莲到后911,再到京剧,大家觉得我一直在变。我也是有意识地在突破一些束缚和框框。因为我觉得,新闻摄影是没有任何限制的,它是非常开阔的。

   尽管如此,我仍然在困惑中寻找方向。这可能就是我现阶段所面临的又一个需要突破吧。

   这就是摄影"真实"的问题。

   比如新闻摄影,大家一贯排斥拍虚了的东西。但是去年华赛评选时,我就一直坚定地为那张有点儿虚了的伊拉克父子照片投子。为什么呢?因为我觉得在那样一个现场,晃动的、看不清的捕捉应该是更为真实的。我们总是说新闻要客观、真实,但是经过人为控制的画面,是否是绝对客观真实的再现呢?也许我们能够做到的只有真诚地按动快门,实实在在地表达我们内心的真情实感。其实,要做到这种"主观真实"比人云亦云,照猫画虎需要下更大的力气,付出更多的勇气。

   我觉得摄影最为独特最为本质的个性就是:它比别的任何手段都能更为真实地表现世界。当然,掌握相机按动快门的手是主观的,每只手都是不一样的,但是,从摄影发展的历史长河去看,它仍然是一种最为真实的表达方式。

   摄影师的眼光肯定是有色的,但是,摄影师要对自己诚实,以一种诚实的眼光去观察世界。以真诚的态度去拍摄,对摄影师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每一个摄影师观察到的世界可能都只是他在那个阶段的一种认识;而且很多题材已经是前人涉及到的了。在这种情况下,有些人总会自觉不自觉地摹仿大师的眼光和角度,或者不敢表达自己的观点。比如玛丽莲·梦露,她的照片有很多,大部分是把她拍成一个艳星和尤物;但在玛格南摄影师那儿,她清纯得如同邻家女孩。那么,当一个摄影师面对梦露的时候,他是拍出他自己眼中的梦露,还是从众而行拍出一个别人都拍过了的梦露呢?

    我觉得,摄影师应该诚实地拍出他眼中的人和事。比如在拍京剧的时候,我看过很多相关的资料,包括图片,但是,那都是别人的,是别人眼中的京剧,不是我的。而我要做的是,我眼中的京剧是什么样的?这应当是我最为真实的一种表达。或许按下快门的那一瞬间,思想和技术还不是特别成熟;但是,这些可以随着时间去成长,以后会拍出更为深入的照片。但是,必须在每一个阶段都真诚地按照那个阶段的内心去拍摄,不急功近利,也不好高骛远。

   所以,我一直觉得摄影师应当修炼自己,应当让自己成为一个"好人"--这样才能比较好的解决两个问题:关注什么和怎么去关注?

[FS:PAGE]

   以前我做摄影记者的时候觉得辛苦,但现在不得不呆在办公室里的时候,我觉得以前的那种辛苦是一种幸福。我所坚信的是:摄影记者应当做一个长跑者,他的前方,始终有一个长远的目标。

致敬作品:

京戏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收藏 分享 邀请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

GMT+8, 2025-5-4 01:36 , Processed in 0.398695 second(s), 3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