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喜欢张望的新书《佛泽》,尽管我对佛学文化知之甚少。然而我通过张望的镜头,看到了人生的另一种可能。
这是一本“影像中国佛学文化”的读本,图文之间,渗透了摄影家张望在佛门中历经九年所参悟的大智大慧,却是用一种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方式,告诉人们许多生活中随处可得的哲理。他在九年中深入灵隐寺、天台山等佛教寺院,与方丈同吃住,与法师共修禅,更与众多佛门弟子朝夕相处,同时通过镜头中的光影变幻,超度了一般人难以逾越的神秘体验,完成了一次从身体到心灵的奇妙旅行。

当然,我最喜欢的还是张望镜头中的故事,在虚实之间缓缓铺开,一张一弛体贴自然,让人读来有一种欲罢不能的快感。他的全景画面寓恢宏气势之间不失灵动气韵——才浏览了天台上密不容针的寺院、溪流和丛林,又见佛学院学僧参谒天台宗智者大师说法处的博大空灵的意境,或是山上学僧与山下灯火辉煌的天台县城遥遥对望的虚无……他的特写画面更是出神入化,最喜欢那幅学僧顿悟的低调作品,侧逆光下的回眸瞬间,将人生的诸多困惑融入了深不可测的黑暗之中。还有虚实之间的处理,绝非是为了展示摄影家的表现手段,而是在一种若即若离的时空转换的瞬间,信手拈来的妙笔生花——或是景深的虚实,或是慢速快门的虚实,让佛教艰深的道悟,变成了触手可及的日常礼仪。比如那幅奥赛获奖作品《过堂》,将一种虚实之间的人生哲理,通过流动的光影缓缓铺陈开来,韵味十足。


其实,这一切的过程,都是佛学文化和现代摄影文明的默契,是张望在九年的时空体验中所得到的真禅。正如彻如法师对张望所解释的“缘”:“比如你现在搞摄影,如果你不知道适合不适合你本身时,你可努力试几次,如都失败,就不必再试了;但若你经过反复分析觉得这方面最适合你时,你就应当十次、百次地去努力。”张望真的和摄影是有缘了,他对人生的理解通过镜头的诠释,正是一种灵动之气贯穿其中的结果,也是他对摄影艺术本身的造型规律以及表现手法深入理解的结果。在这本书中,张望不仅将自己对佛学文化的深度理解娓娓道来,同时他还花了很大的篇幅,详细介绍了他的一些代表作品诞生的经过。每一幅作品包括从构思到所运用的技术手段,和盘端出,让人受益匪浅。他在《佛光梵影》这一章中,详细介绍了《寺外青山山外天》、《一领长衫任去留,哪知尘世有喧嚣》、《风里看花花非花,烟中礼佛佛即佛》、《过堂》、《一入云林百虑空,寻常钟磐几回闻》以及《烟霞洞之谜——寻佛》等六幅作品的详细拍摄经过以及技术数据,不谛是上佳的摄影教科书。


所以我才说:通过张望的镜头,看到了人生的另一种可能。如果你对佛学文化有兴趣,这是一本值得一读的入门读本——让平凡的心灵也浸润一下佛家智慧的泉流。如果你对摄影情有独钟,则更应该细细浏览全书,它可能就是一本从入门到进阶的摄影读本,带你突破艺术创造的瓶颈,得以一览众山之小。至于你读完全书,是否会和英国艾克斯特大学硕士、曾为英联邦财政部官员的新加坡人陈永宏先生那样,深受张望佛门摄影与文学作品的感染,最终在中国天台山剃度、终生为僧——我不敢有奢望。但是最后摘录对张望的评价,还是应该一读的。日本著名摄影家高桥亚弥子这样说:“张望先生的作品给人一种空间、距离、对比感,因为他站得很高。”台湾《摄影天地》主编则是这样评价的:“……张望大师他已将禅学造诣融入了摄影技巧之中,举凡主题、美学、光影、人性的表现,已臻出神入化的境界。”
不过,想达到张望的境界,你是否有九年甚至更长时间的心理准备?然而我所希望的是,中国摄影界应该多一些静下心来面壁十年的“智者”,而非心理浮躁的沽名钓誉者。
《佛泽——影像中国佛学文化》张望 著文/摄影 浙江摄影出版社 2008年1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