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大家.我的摄影大家

坎妮斯托的内心世界

2008-4-28 11:22| 发布者: | 查看: 976| 评论: 0|原作者: 林 路

“在拍摄时,我将自己看成是演员,也是我自己照片的导演,同时还是服装和舞台的设计师。我只是一个人的电影小组,有着好的电影人的助手。”

在她白日梦的画面中,艾诺·坎妮斯托(Aino Kannisto)探索了虚拟的理念,和生活本身并行。她展示给我们的是来自虚拟世界的碎片,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她所选择的个性化的演出。仿佛我们就在回眸一瞥中就洞察了她内心化的反省,跟随她进入内在的圣殿,从而逃离巨大压力和错综复杂的真实世界。唯一的限制或约束就在于不管它们是不同的品格、不同的服饰、不同的格调以及不同的表达方式,她身体的出现具有不变的基调。然而在最后的图像中,坎妮斯托却并不希望像我们所看到的那样。

于是,说这是一些“自拍”的肖像,可能就是一个错误,就像小说从不会等同于自传一样。
即便不像是一部小说也不像一部电影,坎妮斯托的特征却是无名的。每一幅无题的图像都环绕着一个独特的世界,那些图片中的女性属于那样的世界。就像一个梦,没有什么是轮廓鲜明的。坎妮斯托就是以这样的刺激力去捕捉梦幻中的色彩,以及她的感觉力,让这一切在试图逃离之前将其框在其中。

她解释说:“我试图表达一种确定的情感,然而它过于强烈而难以维持,这是我的梦和我的渴望,我的恐惧和曾经让我精神失常的东西。我的图像就是一种碎片的拼贴,对我来说意味深长。我不想让这些意味深长的东西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枯萎。我有一种记忆的需求,我有一种力量需要表达我自己。”

不管这些图像在表达上是否有什么关联,坎妮斯托并不希望将这些影像编织什么叙事文本的故事。因此,其中也没有什么表达上的顺序。比如在一系列画面中,我们猜想的只是一个教师在一周中的不同瞬间。她在黑板上写着什么,站在厨房里吃一碗意大利面条,或者在海里游泳等等。就像坎妮斯托始终是在一个人的表演空间,她的生活看上去就是离群索居。然而,当然,她可能是某个独立的人,或者是我们看到的不同个性的人而不是一个。所有的一切都是开放的,没有特定的指向。

她说:“我的图像的逻辑就在于唤起梦幻的联想,这些梦幻你曾经在白天就会感受到,呈现出不同的外形。我的灵感就是这样一些非常的碎片,往往会令我产生极度的震撼。我试图去描绘一些对我具有意味的情绪和氛围,于是也不可能构成完整的形态。”
如今33岁的坎妮斯托生活和工作于赫尔辛基。一开始她拍摄一些意味比较明显的自拍像。然后在艺术学校的学习时,她开始对自拍像有了深入的研究。她说:“我找到了自由开放的空间,实际上我并不一定想叙述什么个人的或私人的历史,我只是找到了一个能够表达我内心世界的舞台而已。”

由于在芬兰一年中有五个月是寒冷和黑暗的,坎妮斯托的照片也就呈现出季节性。她的拍摄一般从四月到十月初,在那一段时间里充分利用这个国家特别的光线。她透露说:“当我年轻时,冬日总是让我产生神经质的感受,不管我拍摄什么样的照片。但是我不得不接受一年四季的考验。”

是,在赫尔辛基艺术和设计大学毕业之后的2001年,她开始在整个欧洲旅行释放自己。不管是在什么时候,她总是带上照相器材设备,希望能够找到“一个完美的地点,一个特殊的空间,一个魔幻的现场”。一旦有了这样的场景,她就会让自己舒服地摆出姿势、控制环境,然后让她的男友或者其他朋友按下照相机的快门。
她说:“我无法想象和不熟悉的人一起工作。在我和其他人之间所保持的亲密无间的状态,才可能完成这样一些易碎的瞬间。我将每一幅照片都看成是来自我的助手的礼物。”

和辛迪·雪曼相比较,坎妮斯托的画面并非靠戏剧化的场景来吸引人。她尽可能展现微妙的细节。为了避免人工化的成分,她决定不戴假发,也不浓妆,也不强求精心营造的环境装饰。这样就将自己放到了一个更为真实可信的氛围中。
[FS:PAGE]
的确,坎妮斯托看重的是自我的表达和内心的成长,并且将内心的世界转换成外在的思想。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收藏 分享 邀请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

GMT+8, 2025-5-4 01:22 , Processed in 0.108292 second(s), 3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