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大家.我的摄影大家

第四届华赛评委手记之一:从参赛作品看几个摄影老大难问题(组图)

2008-5-9 11:02| 发布者: | 查看: 1755| 评论: 0|原作者: 李楠

  这个话题其实说起来令人心焦也令人沮丧。多少年了,我们还在这几个泥潭里不能自拔。都是些基础性问题,结果成了老大难。摄影的进步真的这么困难吗? 

  

   72个国家和地区,2456名摄影师,投送作品28318幅;13位评委,来自7个国家,4天评选时间,每幅照片最长观看时间8秒;30位中国摄影师与34位国外摄影师的78幅(组)作品分别获得8类16个奖项的金、银、铜、优秀奖及年度最佳照片奖。

   ——第四届华赛已经落幕一个多月了。以下是我的评委手记,纪录了来源于评选现场的一些感受。

  • 一、 从参赛作品看几个摄影老大难问题

    这个话题其实说起来令人心焦也令人沮丧。多少年了,我们还在这几个泥潭里不能自拔。都是些基础性问题,结果成了老大难。摄影的进步真的这么困难吗?

    1、图片说明

   也许在为这样一个国际性赛事总结时首先谈"图片说明",太轻太小了,但是,我认为这一个基础性技术问题实际非常重要。事实也的确如此。

   在第一个类别的第一轮放映时,大部分图片在展示时只有寥寥数字、语焉不详的文字,这肯定会影响对作品的判断。当时有意见认为:我们是评照片,主要看画面。说明如何,根本不重要。可是在接下来的数日评选中,评委们尤其是国外评委不时提出要看一些图片的说明文字,以此来决定他们对某幅图片的最终判断。而好几次争论的最终结果,图片说明起到了相当关键的作用。

   比如非战争灾难重大新闻类中,有一幅关于阿富汗平民生活的图片,起先很让某些评委欣赏,因为那些人的姿态看起来有点像吸毒之后。但看说明,不过是在公共浴室里擦身。这幅图片也就显得份量不够而出局了。

   再如自然环保类单幅《新疆大风吹翻火车》在第二轮7票准入时只得4票出局。我提出复议,并提出给大家看图片说明。这个作者的说明文字没有让人失望,完整、清晰而准确:

    2007年2月28日,新疆乌鲁木齐开往阿克苏的5807次旅客列车行至南疆线珍珠泉至红山渠间42公里处,13级大风造成11节车厢脱轨,事故中3名旅客死亡,34名旅客受伤。乌鲁木齐以东120公里左右的珍珠泉附近,是全国著名的"百里风区",该地区一年中刮风天气占2/3。

   看完说明再次投票,这幅照片以12票高票入围,最后获得优秀奖。

   最有意思的是,经济与科技类组照《美国经济转型中的乡村社群》,评委们进行了相当长的讨论。反方评委认为整组照片不知所云,看不出对主题的诠释;而正方评委认为这组照片非常棒,充满了吸引力。我认为这组照片在表现与表达上都非常到位,摄影师用这些人的生活本身验证了经济转型这样一个主题。而有的评委没有感觉到这一点,很大程度上与中文翻译得过于简单有关。提议由评选秘书黄文将原作的英文总说明现场完整地翻译了一遍。结果反方评委当即表示:听完说明之后,看法改变了。最后这组作品获得银奖。(这组作品后面还会讲到。)

   新闻摄影作品,画面是一个视觉瞬间,而说明文字是为这个瞬间完整信息、确定语境的。信息的缺失、语境的错位,都会让视觉瞬间的逻辑理解产生偏移、甚至背离。曾担任荷赛评委会主席的阿根廷评委迭戈·戈德堡在评选现场说:"图片说明与图片是共生的,没有说明的图片是不能参加新闻摄影比赛的。"我很同意。

   多年以前,中国图片编辑的工作之一就是帮摄影记者写图片说明。这种拄拐杖式的初级工作缘于当时中国摄影记者在图片说明上的欠缺。而这种文字表达能力的过度弱势也是导致新闻摄影弱势的一个重要原因——仅此一项,就把新闻摄影及其从业者的专业水准拉到文字记者眼中的"低能"档次。多年以后,这种状况并没有得到应有的改变。中国摄影师的参赛作品的说明文字还有很多语焉不详、支离破碎。

   有人认为:"好照片就是不需要图片说明的照片。"此言成为不少人轻视图片说明的理由。但问题是:你拍的这张照片有没有"好"到"一图胜千言"的程度?就算是"好"到了这个份儿上,加上说明文字也是锦上添花不是?[FS:PAGE]

   事实证明:写不好图片说明的摄影记者专业上也走不出太大的空间。这些记者也有"好照片",但是,这些好照片运气和题材的成份占得更大,摄影专题更加是他们的弱项。原因很简单:文字写作须具备很强的逻辑思维,逻辑不够好的人,怎么能独特地发现与表达?并进而处理好环环相扣的成系统的视觉语言?

   2、图片编辑

    这是第二个老大难问题,也是中国摄影师与国外摄影师差距最大的一个方面。这个差距一直都存在,也一直都这么大,想来也的确让人不解。

   最为突出的表现是,中国摄影师的组照如果有8张,那么前4张甚至5张都在说同一句话,一遍又一遍,仿佛生怕你不明白,又像是生怕你不相信,但一时又没什么招数,只好作"死乞白赖"状。有时候胡思乱想,不知道这与“恒源祥式”的重复1000遍的中国广告之间有没有什么联系。比较呆板,比较笨拙,比较散乱,比较平铺直叙,比较为组照而组照,这几种表现同样是多年以来的积习。而在摄影比赛中,组照比较的,主要就是图片编辑的优劣。

   选择最有说服力的图片;一张图片说一个内容,不要重复;图片与图片之间,在视觉上形成丰富的差异性,在内容上形成紧密的逻辑联系......美国《生活》杂志曾有"组照拍摄的几条要求。曾璜说这是人家的最低要求,不错,可惜的是,我们中的许多人,连这个最低要求还没达到。

    经济与科技类组照金奖《印度的巨变》、日常生活类组照金奖《莫斯科的生活》等在图片编辑上都是可圈可点的。而我比较欣赏的是非战争灾难类重大新闻组照银奖作品《布什在即将结束的第二个任期》(Brooks Kraft摄,如下)的编辑。非常有意思的是:这组照片没有选取什么重大历史时刻的画面,反而都是忙碌的美国总统日常工作与生活的侧面与细节;更为有趣的是:以布什为主角的照片,布什在10张照片里只出现了一次脸,还是是裁掉了眼睛的下半截侧脸。从内容到画面,似乎都在远离主题与主角。然而,观看与阅读的效果却是令人回味深长的。布什的影子其实无处不在,布什作为个人和他作为总统给他周围的人以及美国和世界带来的影响,如此宏大的主题居然以不动声色、简明扼要、一针见血地方式点明,不得不赞叹编辑的巧妙组合和独具匠心的智慧。这位摄影记者能如此近距离地接近布什,一定有许多布什更为"重要"的照片,但是,这些反复曝光的瞬间都被果断舍弃了,而选择的图片实际用看似不经意的细节剥离了诸多伪装与表象,将最为真实精确的事实合盘托出。

                                    布什在南卡罗莱纳州的杰克森堡会见部队官员。


布什在德克萨斯州的军队医院里看望一等兵尼古拉斯·克拉克,
他身上遍布因为受伤而安置的传感器。

美军中士杰姆斯·凯文·汤斯在田纳西州等待布什的会见,他的父母为他遮阳。
他在伊拉克被IED炸弹炸去了双腿。

在独立日当天,观众观看美国总统布什在西弗吉尼亚国家空军护卫
第167空运队上发表讲话。

在布什参加美国海岸防卫队官校毕业典礼时,秘密特工在周围警戒。

布什在白宫的玫瑰花园里发表关于咖啡和代用燃料标准的话题。

在与布什的联合记者见面会上,英国首相布朗的讲稿掉在地上。

总统府的袖扣是每届总统任后的珍贵纪念。

在华盛顿白宫南草坪上,第一夫人劳拉·布什等待丈夫。
[FS:PAGE]

白宫男仆为布什总统和夫人把行李拎上海军陆战队1号。

 

   用图片说话,用图片讲故事,这组故事讲得生动而有趣,自然而巧妙。

   在摄影中,重复绝对不是力量,懂得节制的举重若轻才能成就精确的冲击。

    3、题材重复

    这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地球上任何一个摄影资源被发现之后,似乎都无法避免一通狂轰滥炸。

    在战争灾难类中,苏丹、阿富汗、黎巴嫩等国家和地区高频出现,在文化艺术类中,各种稀奇古怪的节日层出不穷:卡巴拉节、昆梅拉节、杜布里节、谢肉节、鬼节......;而中国摄影师再次贡献了一场中国地方戏剧大看台。体育类,差一点入围的都是残疾运动员题材。法国女评委爱丽拉芳忍不住替我们担忧:"对于一个即将举办奥运会的国家来说,如果她的摄影比赛获奖作品全部都是残疾人,这会不会让人产生误解呢?"在中国新锐视觉联盟评选中获得日常生活年度最佳照片的《猴鸽之恋》连第二轮入围资格都没有,原因是:和它一起出现的有"猴+狗"、"虎+狗"、"猪+狗"......大伙儿都相处得很和谐,此时,也就显不出猴与鸽恋得多么特别了。

   题材重复老化的背后,是视野的狭窄与思维的定式。这一点在同台竞技中更显得突出。摄影真的只能表现这些吗?照片真的只能这样说话吗?

   如果答案是,那么,只能说明摄影太没有生命力了。

   而在这种情况下,有所创新和突破的作品,即使并不完美,也会令“审美疲劳”的评委眼前一亮,脱颖而出。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收藏 分享 邀请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

GMT+8, 2025-5-4 01:48 , Processed in 0.074007 second(s), 3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