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大家.我的摄影大家

精语与熟思——推荐一个摄影四人展

2008-5-10 11:31| 发布者: | 查看: 778| 评论: 0|原作者: 林 路

推荐一个摄影四人展,唐卫策划并且写的序,颇有新意。这四人连同唐卫,都曾是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摄影专业的学生,当今摄影教育的成果如何,由此可见一斑。
展出地址:环龙照相器材城,上海市梅园路360号5楼,地铁1号线上海火车站站口下,4号出口出。轻轨3号线上海火车站也到。公交941路、13路等均可。
2008年5月11日星期天下午13:00开幕,没设开幕式(相关人士却在此时会参加)。2008年6月1日展览结束。
下面是唐卫的序——
奥斯卡·王尔德(Oscar Wilde)曾说过:“天才也不如28岁”。很不幸,此次展览的在座四位(梁正恺、陈意俊、嵇振华、姚力),一个都没有超过28岁,连这跟线都没有卡牢,还差得好远。这年头80年代后,已经炒得不要再炒了!然而实际上,作品的好坏并不是靠阿拉伯数字的大小来衡量的——即便有它来划分资历也不是没有的!
在此笔者不想强调他们是:“垮掉的一代”(Beat Generation)——这个社会评价太断章取义了!只怕金斯伯格和杰克·克鲁亚克要找我们算账。所以这些人作品的影像,切不要让我们联想到的是“虚无”、“颓废”、“自我”和“无奈”——如果你们认为有,那也不是80年代后的特色,而是世界的规律本是如此。切莫每东面而望,不睹西墙,南向而视,不见北方,反三举一,执偏概全。将“时代精神”、“地域影响”等语,念念有词,如同禁咒。
故而我并不给大家讲述这四位作者影像的具体好处,尽管肯定有人觉得他们没有妙处!但是《道林·格雷的肖像》中说得好:“这世上只有一样事情比被人议论还要糟糕,那就是不被人议论。”(以下为粱正恺作品四幅)

因为现代“阐释”(hermeneutik)学文派的发源地是德国,曾说有作品为据,大概不需要作者的补充批评——故而我也就不代他们而发了。德国人的先贤诺瓦利斯(Novalis)亦尝言:“书中缓急轻重处,悉凭读者之意而定。读者于书,随心施为。所谓公认准确之读法,初无其事。读书乃自由操业。无人能命我当何所读或如何读也。”所以我一直认为:即便读者对于作者产生误解,也不应以作者为然,而放弃自己的见解,可称之为“对原作具有创见性的误解”。如《河南程氏外书》卷六程颐语:“善学者要不为文字所梏,故文义虽解错而道理可通行者,不害也。”亦谓义理中有误解而不害为圣解者,误解或具有创见而能引人入胜,当世西人谈艺尝言之,此尤其小焉耳。因为处处以作者为是的文本批评时代早已一去不复返了!
如瓦勒利(Valéry)现身说法,曰:“诗中章句并无正解其旨。作者本人亦无权定夺”;又曰:“吾诗中之意,惟人所寓。吾所寓意,只为我设,他人异解,并行不倍”。足相比勘。其于当世西方显学所谓“接受美学” (Rezeptionsasthetik) ,“读者与作者眼界溶化” (Horizontverschmelzung) 、“拆散结构主义” (Deconstructivism) ,亦如椎轮之于大辂焉。普鲁斯特亦谓,读者所读,实非作者,乃即己也;作者所著只是读者赖而得以自知之津逮耳。爱略特谓,诗意随读者而异,尽可不得作者本意,且每或胜于作者本意(A poem may appear different things to different readers , and all of these meanings may be different from what the author thought he meant. The reader's interpretation may differ from the author's and be equally valid. ...it may even be better. )。见T. S. Eliot ,On Poetry and Poets , 1957 , 30 — 1 。视瓦勒利(Valéry)更进一解矣。皆所谓“作者未必然,读者何必不然。”“诗无通故达诂”,已成今日西方文论常谈(complete liberty of interp-retation…) ,见R. Wellek, A History of Modern Criticism,VI , 1986, p.296。不吝于我国程颐语充类至尽耳。故学者于孔子一贯之理、庄生大小同异之旨,悉心体会,明其矛盾,而复通以骑驿,庶可语于文史、绘画、摄影均通义哉。盖宗派判分,体裁别异,甚且言语悬殊,对疆阻绝,而艺眼文心,往往莫逆冥契。(以下为嵇振华作品四幅)
[FS:PAGE]

因为索绪尔的那句话:“观点创造事物”,已在西方被广泛接受,在阅读和阐释作品时,凭主观直觉来创造已是文艺研究者的职责;“发明”和“发现”也就无甚差异而只能算多余的区别了。比如:狄尔泰(Wilhelm Dilthey)反对仅仅对文本做消极的阐释,而主张把阐释学融进历史哲学。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充类至尽认为:一切解释都产生于一种先在的理解,而解释的目的则是达到一种新的见解。迦达默尔(Hans-Georg Gadamer)巨著《真理与方法》更系统地认为:传统的客观主义阐释学的缺陷在于一味迷信作者文本的原意,而没有看到人类理解的历史性。所谓理解就是本文所拥有的过去视界与主体的现在视界叠合,称之为“视界融合”(Horizontverschmelzung)也。
所以我引大家名言,无非是想告诉大家:一种艺术家与读者之间寄托和会意的一种有趣的矛盾。艺术家于原作叙事抒情本无彼意,然读者却在阅读中出现了创造性的误解,悟出了确有引人入胜的彼意,并为更多的读者所认可。甚至读者自己多疑而误以为作者之意,也不失为探讨艺术之道的好方法。盖谓“义”不显露而亦可游移,“诂”不“通”“达”而亦无定准,如舍利珠之随人见色,如庐山之“横看成岭侧成峰”。这是我认为观看照片,亦是理解照片的一种正确的方法——未尝不是一种唯一正确的看法!——应该作为读者的常识看待了,仅供参考。也希望大家能够以同样的态度看待此次展览者的照片,也不枉我的序言。(以下为姚力作品四幅)

最后有一点要提得是:大多数理论家的前言常为照片服务,而今我借照片的机会来为我的理论服务,不免有些罪孽。此四人作品,其中三人大多偏向观念——即便我不认为那叫什么观念作品(盖“观念”这个词太泛滥)。还有一位是传统的新闻照片,凡是带有对摄影“实用主义”态度的人,借此也可以交流——别的我就不多说了。因为多嘴是多余的——尽管我已经很多嘴了!此乃是我的精语与熟思——不但包括前句话,也包括我的全文。
策展人:唐卫
2008年4月24日起稿——2008年5月4日完成于家中
PS:
在此鸣谢:梁正恺先生对于本次展览的组织和他本人所提供的图片。但由于某种原因,我们也雪藏了一部分照片,有些人士不愿把较好的货色(更不要谈最好的)拿出来,特此公告。不单单是水平的问题,而是参展者自己也有问题。在此我不想推卸责任,应该明白无误地告知读者——本着童叟无欺的态度。Thou shalt not fondly hope——for thou shalt be disappointed. 勿奢望——你将会失望。(以下为陈意俊的四幅作品)

2008年春运期间,全国各地普降大雪,始料不及的大雪严重影响了铁路运输,回家过年变得异常艰辛。

 08年3月15日上海之春房展会上,在中大房地产展台前,十多名业主举着纸牌抗议开发商延期交房,“刚性需求”一直是开发商的杀手锏。到目前为止交房日期还未公布。

为了配合外滩综合改造工程,上海人的“外婆桥” 2008年4月6号中午正式被拖船运走大修,整个移桥工作非常顺利。

为期四天的08国际游艇展在展览中心谢幕。14日凌晨,一名工作人员正在赛艇内睡觉,不一会儿这些庞然大物将被拖走。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收藏 分享 邀请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

GMT+8, 2025-5-4 01:52 , Processed in 0.069850 second(s), 3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