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大家.我的摄影大家

来自救灾第一线的“纸上纪录片”

2008-6-19 11:45| 发布者: | 查看: 795| 评论: 0|原作者: 林 路

如果早一两年,说起上海的锦绣文章出版社,恐怕很少有人知晓。然而接二连三推出的“纸上纪录片”系列,一下子将人们对锦绣文章出版社的注意力提到了一个意想不到的高度——陆元敏的《上海人》、路泞的《寻常》、陈锦的《茶铺》、解海龙的《希望》、《火车上的中国人》以及张祖道的《江村记事》,以镜子般的原生态记录,直观展示行进于巨变中的中国人精神和生活状态,朴实却不乏深度的视觉记录,使得无数具有触摸感的影像,不仅表达了个体的深刻观察与思考,也必将成为一种集体的记忆。这样一种杂志化的书籍出版方式,不仅打破了习惯的出版模式,也给读者带来一种新的视觉感知的可能。这不,四川汶川大地震才过去一个月,出版社就推出了新的“纸上纪录片”:《5·12汶川大地震实录》,以其崇高的责任心和难以想象的高效,再一次凸显了这一系列书籍的人文力量。

这本书以6位摄影师星夜传送的119幅现场照片,以真实、客观的记录和饱含着泪光却又冷静到极点的文字,构成了“纸上纪录片”的特别纪念版。出版社副总编辑王刚先生亲自督阵,著名摄影家颜长江执行策划,联手6位摄影家一气呵成的“急就章”,却不是简单地记录了一场灾难,而是通过多样化的视觉构成以及相当精良的印刷质量,将一代人对灾难的思考高度提到了一个新的层面。从废墟上迎风招展的国旗旋律开始,一步步深入灾区每一个人的心灵节奏。特写的细节让人不忍触摸,全景的画面则空旷得令人心碎。然而每一页翻过去你不是走向绝望,而是看到了重建家园的信心。黑白的影调之间,浸透了泪水显影的痕迹,却在最终的油墨芬芳中嗅出了生命的奇迹。是的,仅仅凭着一个月的搏击,一本如此精良的画册就出现在中国的大地上,还有什么信心和力量不可传递?封套上说,作者稿酬和出版社收益全部捐助灾区重建,这也许已经不太重要,重要的是,我读到最后一页——这六位羊城晚报的记者,也是这本书的拍摄者,将把这本书带到四川,在灾区的现场祭奠然后焚烧,以慰无数苍天之灵。他们说要让自己的心思,都让地下知道。这是生者对死者最好的祭奠,也是死者能够感应到生者的唯一途径。

为了这本书,王刚从“软禁”的党校中溜了出来,亲自到广州督印。他在电话中不无感慨地告诉我,出好这本书、最快出版这本书,就是他这些天最大的心愿。如今,当我们面对封面上倾斜的废墟和戴着白口罩低头不语者的银灰色的画面时,我知道,纸上纪录片已经找到了一个新的突破口,它将沿着社会人文的思考轨迹,跃向一个新的空间。
“我怎么能制止我的灵魂,让它不向你的灵魂接触,我怎能让它越过你向着其它的事物?”灵魂的接触,这才是人类的终极境界所在。

 
《5·12汶川大地震实录》 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 2008年6月第一版 定价:36元
又:王刚先生邮件中告诉我:周日我在广州搞的这个图书签售会,前后45分钟时间内签售了近一千册图书,在同类书来说,效果已经很不错,这也算是聊以自慰的一件事情了。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收藏 分享 邀请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

GMT+8, 2025-5-4 01:36 , Processed in 0.083594 second(s), 3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