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载:时隔三年,上海终于出现了一篇真正的70分满分高考作文,而这篇高考作文并不是一开始就得到满分,后来经过专家组的激烈讨论,文章的思想深度和朴实的文字赢得所有阅卷老师的赞赏,终于获得了70分的满分,专家称这是上海近年来高考中难得一见的佳作。然而如此高的评价,恰恰折射出当今中国社会教育的耻辱——这绝非危言耸听。

阅卷专家分析说:“这篇文章的高明之处,就在于视角独特,关注农民工的人很多,但是关注农民工子女的人却很少。作文在客观描述、合理想象之中又饱含真情实感,不愧为上乘之作。”
报道还说,这篇作文把思想深度用朴实的文字表现出来,全文没有华丽的词藻,也没有时尚的包装,但是立意高,角度新,字里行间透露出很强的社会责任感,引发了阅卷者内心的共鸣。而文章的最点睛之笔就是最后一句:“他们,终将会成为我们。”考生没有一味抱怨,写出了变化和希望。
下面就是原文:
《他们》
在城市尽头,没有繁华的街市,闪亮的霓虹;在城市的尽头,只有破旧的棚户区,有饱经生活风霜的生命;在城市的尽头,有他们这样一群人。
让我怎样称呼他们?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农民子弟?亦或是农民工二代?不,我不想用这些冰冷的名字称呼他们,我多想叫着他们带着泥土气的乳名,拉着他们的小手,走近他们的生活……
他们从小生长在故乡的青山绿水中,纯洁的灵魂在田野里抽穗拔节。在山野的风中,他们奔跑着,憧憬着。风从田野中吹过,吹进了城市,为了生计,为了未来,他们跟从父母来到了城市,在城市的尽头扎下了根。于是习惯了青山绿水的双眸第一次触碰到了高楼大厦、车水马龙。他们不知道怎样穿过六车道的马路,小小的手指怎么也数不清写字楼的层数。繁华的现代文明不曾给他们带来任何快乐,这一次,却在心上烙下了深深的痕迹。
他们背起书包,小心翼翼地融入城市的生活。可是却在“城市人”异样的眼光中,第一次明白了户口与暂住证的区别。他们都是父母心头的宝啊!却过早地承担了不属于这个年龄的负担。
放学回家,他们做好简单的晚饭,父母还在工地或菜场上劳作;午夜醒来,泪眼中城里的星空没有家乡的明亮;悄悄许愿,希望明天他们的打工子弟小学不会因交不出电费而被查封……
然而,在他们日益长高的身体上,我看到了他们的成长。记得一位记者问一个打工子弟学校的孩子,学成后是否会回到家乡时,小姑娘毫不犹豫地说:当然,一定回去!那一刻,我差点落下泪来,为他们的成长。
记得那年春晚他们稚气的宣言:“我们的学校很小,但我们的成绩不差”“我们不和城里的孩子比爸爸”“北京的2008,也是我们的2008!”他们逐渐成熟,告别昨天的羞怯,开始迎接新的一天。
虽然,他们还在为不多的学费而苦恼;虽然,学校还是交不上水电费;虽然,还有好多体制还不够完善……虽然有好多个“虽然”,但是,只有一个“但是”就足够了,已经有好多视线转向他们,他们正在茁壮地成长。
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照亮了城市的尽头,照亮了他们的生活。
他们,终将会成为我们。
最后是阅卷老师点评:
满分作文有五大优点,首先,作文将民工子女的生存状态很真实地描绘出来,从农村到城市经历的不自然、不适应,再到他们心态的逐渐成熟,让人感受到一个真实存在的群体;其次,作文的文字很流畅,可以看出考生具有一定的阅读积累,但是并无炫耀,恰如其分地表现了自己的情感和视野,文字和主题很匹配;第三,总体上看作文表达了作者对同龄人的同情、关注和企盼,言为心声,也正是作文题目要求的体现;第四,这篇文章的描写非常细腻,“小小的手指怎么也数不清写字楼的层数”;最后,文章关键还写出农民工子女的变化,“他们,终将会成为我们”,考生没有一味抱怨,写出了变化和希望。
很好,一篇不错的应试作文,然而如此高的评价,恰恰折射出当今中国社会教育的耻辱——这绝非危言耸听,且听我慢慢道来:
[FS:PAGE]首先,文章很符合主旋律,居高临下,洋洋洒洒,似乎不像是一个中学生的肺腑之言,而是在我们的党和我们的领导教导下的政治论文,话语权完全掌握在他的手里,成为主旋律的代言人。甚至文章中所引用的细节,也是如出一辙:记得一位记者问一个打工子弟学校的孩子,学成后是否会回到家乡时,小姑娘毫不犹豫地说:当然,一定回去!那一刻,我差点落下泪来,为他们的成长。如此宏大的叙事空间,尤其是小姑娘的话语足以和人民日报的社论异曲同工,当然赢得了主流社会的认同,得到了受党和国家多年培养的阅卷教师的一致认同,甚至还让阅卷教师差点掉下眼泪。其实这样的文字和前些日子的“很黄、很暴力”又有多少本质上的差异?
此外,整篇文章的叙述点完全是在一个盛气凌人的视角出现的,似乎连阳光的角度也是由作者安排的: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照亮了城市的尽头,照亮了他们的生活。因为阳光是先照亮作者的,然后随着作者的引导,照到了城市的尽头,给“他们”带去了光明。这样一种无端的话语权的诞生,和我们的教育难道没有关系吗?与其读这样的文字,还不如读80后的文字,尽管后者对社会玩世不恭,但是却显得更为真实,更为接近社会的本质,更像是出自他们自身的体验,而不是如阅卷教师说的:前者要比后者来得更为真实。尤其是最后一句:他们,终将会成为我们。而我想到的是:为什么不可能是“我们”会有可能成为“他们”?其实换位思考所带来的结果,也许更有价值,可以推翻所有的习惯思维,将这一代人对社会的认识引向更为真诚的层面。记得美国著名摄影家玛丽·艾伦·马克拍摄了精神病院后,说过这样意味深长的话:如果不对他们给予足够的关注,他们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思维落差之大,绝非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可以解释清楚的。
高考作文一开始就以高人一等的姿态出现,这是一种合理的、真诚的思考角度吗?这是一种完全对等的对话空间吗?其实这是一种贯穿始终的施舍口吻,说得重一点,让人觉得有点恶心。

于是让我联想到了如今许许多多的影赛评奖,实际上也正是从这样的思维角度评出了金、银、铜奖,这些例子在我以往的博客中早已有了论述,这里不想再展开了。我想只是提示一点:这次抗震救灾报道中被无数报刊杂志引用的一幅具有主旋律价值的作品,也就是一位被抢救出来的男孩向解放军敬礼的画面,是否也会让人生出些许疑虑。尽管作者已经出面澄清,“敬礼娃娃”不是一幅摆拍的照片——这已经不太重要——关键是孩子举手的瞬间,是否渗透了更多举手之外的东西?据说照片出来之后,许多类似遭遇的孩子,看到镜头也学着举起了敬礼的手——这算不算中国意识形态的悲哀?一些真诚的东西被模仿甚至演绎到了极端,就是虚伪!然而再给这些虚伪打上满分,是不是助长了更多的虚伪?
我不想再多说什么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