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大家.我的摄影大家

第四届华赛手记之二:从现场评委讨论看摄影思维的碰撞

2008-6-24 11:22| 发布者: | 查看: 1112| 评论: 0|原作者: 李楠

 二、从现场评委讨论看摄影思维的碰撞

    评选现场有多次激烈的讨论。当一些观点说服另一些观点时,并不是个别人 说服个别人,而是所有人一起获得了一次进步。我说服过别人,也被别人说服。这本身是一种专业精神的体现。而这些争论的内容,其实是特别可贵的业务交流。

    1、PS问题与主客观问题

    PS问题已成为新闻摄影非常突出和重要的问题。不能制造事件,不能通过PS增添、删减或改动画面元素,这已成为新闻摄影界的共识,当然也是本届评委会的共识。但为什么争论还是会出现呢?

   比如自然环保类单幅《肯尼亚的马赛人》:一名身着红袍的非洲男子站在河边。评委迭戈·戈德堡提出复议,他认为画面精彩,非常现代,但评委克里斯·雷尼尔认为男子的红袍与浊黄的河水显然是PS处理的效果,如果这样的照片获奖,等于是鼓励摄影记者更多地在电脑上制作完美的照片。

   但迭戈·戈德堡接着说:"色彩处理在传统暗房里也能操作。而且,新闻摄影本来就是摄影记者的主观感受。为什么大家对那种将照片四周压黑的PS可以容忍,对加深了一下色彩就不能容忍呢?"

   克里斯·雷尼尔认为:"PS得太厉害了。一个摄影记者如果把PS用到这个地步,我觉得还是不能接受的。"

   对色彩、色调这些非事实元素的PS调整,确实不像对事实元素的调整那样容易准确把握,摄影界也没有一个明确的说法。这似乎取决于个体的容忍度。既然新闻摄影的每一个画面都是摄影师选择的世界的一个局部,当然,可以说新闻摄影并不能表达一个绝对的真实。照片,的确是主观的。但是,这不能成为我们可以随心所欲的借口。至少,我们要保证我们选择来的这个局部不再做会引起误读的改变。就这张照片而言,鲜艳夺目的色彩已经成为视觉效果上非常关键的一个因素。如果没有这样对比鲜明的色彩,这张照片会显得十分普通。那么,这样可以导致关键性因素变化的PS是不能接受的。

   随后,评委们以投票表达了自己的观点:这张照片低于5票而出局。

   PS只是一个供人使用的工具,它被如何使用,取决于人,取决于人如何看待新闻摄影。近年来,主观体验在新闻摄影中越来越被强调,甚至有些新闻摄影作品也借鉴了一些"观念摄影"的拍摄方法和语言。我以为,新闻与新闻摄影都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主观感受、观念手法,都可以融合进来。但是,新闻与新闻摄影的底线--真实,却是无论如何不能逾越的。

   在华赛评选揭晓的新闻发布会上,德国评委茹斯·艾希红也讲到,所有造假的记者的结果都是一样的:彻底终结职业生涯。

    2、写实与写意问题

    新闻摄影属于纪实摄影的范畴,写实的叙述性语言是它的主要表达方式。但是,近年来,包括本届比赛中,我们也看到了一些写意的抒情性语言被摄影师运用到对新闻题材的表现上。

   比如前面提到的《美国经济转型中的乡村社群》,整组照片并未讲述一个连贯集中的事件,仿佛只是随意提取了爱荷华州几个散乱的生活和自然场景:冬日寂寥的墓地、笔直而空旷的公路,车窗外走过的黑色人群......对此持批评意见的评委说,新闻图片的新闻和信息在哪里?没有信息如何表达新闻?而对此深表欣赏的美国评委克里斯·雷尼尔则说:"这组照片充满了隐喻和诗意,看着它们,就不由自主地被它们带领着在原野上信马由疆。"

 在爱荷华州康斯维尔,一个小女孩希望像她姐姐一样成为学校夏季舞会的女王。

 

 

 冬日的墓地。

 

 在爱荷华州约翰森郡的爱荷华河边,一名男子练习射击。

 

在爱荷华索隆的一个小型屠宰场里,一名男子在杀猪。

 [FS:PAGE]

在爱荷华河边,年轻人在戏水。

 

一个传统的安曼教派家庭在礼拜日前往教堂。 

 

在爱荷华州康斯维尔举行的婚礼。

 


 在爱荷华州奥塔姆瓦市,人们参加“好身材”比赛。

 


美国退伍军人协会的成员参加纪念活动。

 

爱荷华州的一条乡间公路。 

   类似这样争论还出现在《阿富汗的土崩瓦解》中,一幅穆斯林礼拜的画面,天空中飞舞着鸽群,但整幅画面都是虚掉的。反方评委认为:连焦点都没有的图片根本不合格,更不要说获奖了。而正方评委则认为:这幅图片表现得非常独特,非常诗意地表现了阿富汗的动荡。

    我们完全可以从这一组照片的其它照片中判断这位摄影师的技术水平,所以,这肯定是一张有意虚化的照片。和平,宁静,在阿富汗这样的地方仍然是虚无飘缈,我想,这是摄影师虚化这张照片的用意。他做得非常好。大部分评委觉得这张照片没有技术上的的问题,只是在第二轮时不敌别的照片而出局了。

   传统的新闻摄影观是写实的,注重情节,摄影师需要将自己的情感隐藏得不露痕迹,重点是要把事情讲清楚。而这些作品透露出来的新意则表明:写意的、注重情绪的手法其实也可以在新闻报道中运用,而且有特别的感染力;同时,富有象征意味的画面在表达观点上更巧妙和易于让人接受。而这样的照片,其实更难于拍好。

    3、运气与思维的问题。

    有人说:摄影就是碰运气。这话有一定的道理,千载难逢的新闻发生时,你刚好在现场,你所要做的全部事情,就是按动快门。你拍到了,你就赢了!

   比如战争灾难类重大新闻作品《贝·布托遇害》就是因为这样得天独厚的机会囊括了该类组照和单幅的两项金奖(本届华赛允许摄影师的同一作品同时参加同一类的单幅和组照评选)。

   但是,不能认为摄影真的就是碰运气,或者说运气在发挥决定性作用。起决定性作用的,是摄影师的思维。

   日常生活类组照评选的最后环节,关于金奖的争论在《莫斯科的生活》和《孟加拉国的缅甸非法移民》两件作品中展开。说实话,两组作品都很优秀,一时相决不下。我的看法是:"如果非要在这两组作品中选择出一个更好的来,我个人倾向于《莫斯科的生活》。因为《孟加拉国的缅甸非法移民》描述的是一群明显处于灾难和痛苦之中的人。他们值得同情,但是从摄影的角度来说,突显在外的灾难表象当然更容易捕捉和获取,这也是摄影总是喜欢追随战争和灾难的原因;与此相反,能在平淡如水的日常生活中去敏锐地发现深刻的瞬间,这是一种更加高超的思维能力。而这样的照片,也许更能真实地表达这个世界。"这个观点赢得了大家的响应,《莫斯科的生活》几乎以全票当选了金奖。后来,法国评委爱丽安妮·拉芳还特意走过来和我握手,再一次表达她的赞同。

   的确,强调摄影的运气,也就是将摄影视为一种偶然,将摄影师置于一种被动地位,为摄影的不进步寻找借口。如果摄影真的只是一场奇遇,世界根本不需要摄影师。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收藏 分享 邀请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

GMT+8, 2025-5-4 00:39 , Processed in 0.160498 second(s), 3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