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0年,出生于巴黎的24岁的安德烈斯·费宁格(Andreas Feininger,1906—1999)作为一个建筑设计师到汉堡去找工作,然而所有的努力都是徒劳的。没有人给这位怀揣美国护照的犹太人一份工作,即便他的父亲是一位颇有影响的艺术家。当时的德国有440万失业者,由于纳粹的缘故,他更是成为不受欢迎者。然而,他真的很希望获得一份工作,以便有钱满足他热切的渴望:摄影。
然而这以后,他不仅成为一位著名的摄影家,而且是20世纪最为人所知的摄影教师。一直到他去世的1999年,他的画册以及书籍依旧是最受欢迎的读本,尤其是关于摄影技术的论述。甚至在今日的数码时代,恐怕很少有专业的摄影家没有读过他的经典著作《创造力的摄影家》。比如,摄影家比特·林德伯格就说:这是带我前行的书。他的黑白照片也是尽善尽美,尤其是在构图、风格和内容上的一气呵成。正如费宁格所说:这些照片是“知其然”和“知其所以然”的完美结合。
费宁格和其他艺术摄影家最大的不同,就是他并非将摄影看作是一种提升艺术的工具。他只是对镜头前的客体发生兴趣,并且将照相机作为他的写生本。他始终在房屋、街头和都市景观中转悠。他更多地倾向于探索构成,而非讲述故事或者描绘人物。他后来说:“我对个体的人物并不感兴趣,更多关注具有冲击力的自然结构形态。人的作品只是揭示出更大的整体的一个部分,其实还有城市、风景、工业和他们的环境。” “对于我来说,摄影就是生活的镜子,每一张照片的价值就在于必须是生活的映照,关于现实,自然,人类和他的活动,从艺术到战争。”基于这样一种观念,可以假设,一位摄影家对生活的探索越深入,就能创造出完全感人的照片。人们因此没有想到费宁格这样一位有点冷漠的摄影家,能够为纽约构成如此精确的宏大景观。他或是不断地接近所拍摄的景观,或是以近摄的方式面对那些雕塑,他以相当冷静的姿态从远距离记录生活的事件,尤其是他将自己置身于喧闹的城市之中,仔细地勘察纽约的大街,观察人们如何完成日常的商业活动。他可能考虑到保持这样适当的距离可以避免摄影家突然间也成为活动的一部分,会因他的出现影响事件的进程。
曾经长久失业的费宁格终于在自由的美国找到了安身立命之地。《生活》杂志对于像费宁格这样的摄影家来说,就像是一个自由的思想者和艺术者的家。几乎世界上最优秀的摄影家都在这里聚集:柯特兹、霍斯特、卡帕、亚当斯、史密斯以及艾森斯塔德。
他还曾直言不讳地说:“我更倾向于科学家的视点,而非艺术家的目光。真实、明了地传递信息是我照片的主要特征。”在他去世之后,留下了数不清的照片和底片,以及61本教科书和画册。
|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
GMT+8, 2025-5-4 01:25 , Processed in 0.074030 second(s), 3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