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在纪实摄影与新闻摄影的区别划分上动脑子,想了好多方子,划分着划分着就进行不下去了,革命只有半途而废。我只有怪自己命苦,好在苍天不负苦命人。经过了几千个日日夜夜的苦苦思索,您还真别说,方子还真让我找到了。嘘,小声点,别声张,这绝对是个混账的真理,可是它保证是个管用的方子,啥疑难杂症都治。小巩以为,只要画面中的人名,人物关系等关键问题一律不清楚的一定是纪实摄影。反之,什么都搞清楚了,一般属于新闻摄影。当然,这里没有谁辈分高,谁辈分低的问题,搞不清楚,那是人家纪实摄影的大家们故意不想搞清楚;能搞清楚,那是新闻摄影划的底限就必须搞清楚。
我先说个搞不清楚的例子。 侯登科已经去世5年多了,我至今还记得我和老侯的最后一次谈话。那是2002年的冬至。老侯在家里养病,那天还是西安那年冬天下第一场雪。老侯望着说窗外的漫天飞舞的大雪说,"我多想在雪地里走走呀!"然后,告诉我去年过年也是这么大的雪,大年三十他还在工地上和民工们在一起,不仅是拍照,更多的是一种心理情感甚至是经历的体验。然后告诉我,"昨天中青报上说,江苏已经取消了农业户口和城镇户口的区别,"病痛中他长长出了一口气,"不容易啊,几千年呀,人与人终于要脱掉身份的铠甲了走向平等了"言毕就是长时间的剧咳。后来还聊了他没有完成的专题《民工》,以及《新帽》的拍摄背景,他说,"《新帽》是在我的家乡凤翔集市上拍摄的,当时我只有尼康FM2的机身,镜头还是借同行的摄影家钟克昌的,只拍了两张",并随手将《新帽》的底片从一个信封中抽出,我一看果然是两张,第一张老人的胳膊挡住了孩子。他还郑重地叮咛我,"以后就叫《新帽》,不要叫《成人》了"(因为我一直主张这幅更名为《成人》)并说,"叫《新帽》直接、朴素,没附加。"这就是我最后一次和老侯聊天。他用了很多时间叮嘱他特别在意的这幅作品,可惜我没有好意思提问,这画面里的男人叫什么?孩子叫什么?他们是什么关系?当时我觉得提这样的问题跌份,事隔多年我知道,幸亏没提,因为我相信,他多半不知道!因为那时的所谓纪实摄影都是这样不兴问,兴的就是个不清楚!
新帽 (1983年 陕西凤翔)侯登科摄
再说个清楚的例子。 贺延光在中国新闻摄影界现在绝对是一杆旗,因为他们那拨儿人现在绝大多数都歇菜了,只有他依然"弄潮儿向滩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别人总以为他只有拍胡锦涛和连战握手时,提前发现俩人要在中间握手位置,红地毯上的小浅色标记那种本事。其实,我到特别看中他的是他拍的照片,画面里的人叫啥,人物之间是什么关系,他往往是弄得清清楚楚。我留意了一下这次他在四川地震灾区拍的照片,绝大多数是姓名人物关系清清楚楚的。在这方面,他有他过人的地方。2008年5月28日《中国青年报》"冰点"上刊登了篇《回家》,是说四川地震的震中映秀镇遇上的一对夫妇程林祥刘志珍背自己17岁的儿子程磊的尸体回家的事,开始我只是震撼贺延光搞清了这些人名和他们之间的关系,事后看了《回家》,我才知道,他还和文字记者去了距离映秀镇25公里之外的乡程林祥的家汶川县水磨镇连山坡村的半山腰上程林祥的家里。 2008年5月15日,父亲程林祥背着17岁儿子程磊的遗体回自己的家乡四川省汶川县水磨镇。在映秀镇漩口中学读书的儿子,在地震中不幸遇难。贺延光摄
一些年轻的新闻摄影师,拍到照片往往是什么都没有问,不知道人家的姓名,不知道是哪里人,也不知道其间的人物关系,更不知道背后更多的感动和故事。而且没有搞清楚还会有三条理由:"这些重要吗?""我不忍心打问人家!""他们的四川话我听不懂!" 谁比谁能强多少,厉害多少,深刻多少,其实就差这么一点点,差距就很大很大!为什么只有摄影界照了几天相就变成摄影家了会大有人在?仅会摆弄照相机,脑子里啥思想也没有的也不在少数,摄影真就那么简单吗?其他艺术界哪个不是苦撑苦练苦熬几十年才能拼将出来的,像音乐、舞蹈、美术、书法、文学等等都概莫能外,只有摄影可以逃脱普世的法则? 最后说个摸棱两可的个案。 行文至此,我想到和河南新锐纪实摄影人物马静坡的这张照片,她多次拍摄庙会感觉不满意。去年的一天,她拿了一台加了红外线镜的数码相机试着拍庙会。马上体验了一种与往日不同的异样的视觉感受。她说:"首先是滤掉了拍摄现场中缤纷的色彩,让复杂的世界变的单一,纯粹,透明;其次是穿透了人们的外表与肌肤,到达人们的内心深处;其三是阻隔了周边喧闹嘈杂,让人的耳边一下子变得十分安静,就像有一个真空的薄膜把我从喧嚣的人群中分离出来。从简到繁,从繁到简,轮回无止。"这似乎又是个原本清楚反而要故意模糊的个案![FS:PAGE]
庙会上(2007年10月 安徽宿县) 马静坡摄
三个例子三种情况,相机背后大有名堂,绝不是轻易的一摁快门可以了之的,要紧的是摁时要想想,边想边摁可不能乱抖呦?
|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
GMT+8, 2025-5-3 12:16 , Processed in 0.109901 second(s), 3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