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大家.我的摄影大家

收藏天安门的意义

2008-7-11 16:57| 发布者: | 查看: 1543| 评论: 0|原作者: 鲍 昆

--看阎树军先生的收藏

鲍昆

阎树军先生对于天安门这个题材的收藏是令人惊异的。他收藏了与天安门相关的2000多张历史图片,和大量的有天安门符号的杂物。这些杂物从属于印刷物的信纸、信封、明信片、海报宣传画,到属于证照性质的婚姻登记证、奖状,甚至上世纪五十年代公私合营时对资产者颁发的股票。至于其它有关天安门的手工艺品就更是五花八门了。还有些藏品极其珍贵,像已故宋庆龄女士使用的带有天安门图案的化妆盒。当然我以为最珍贵的是那些不同时期天安门的摄影照片,给了我们一个真实的历史情境。其中一张天安门城楼悬挂蒋介石挂像的照片尤其珍贵。从时间跨度上说,许多藏品都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将一个在时间中沧桑易容的天安门串接起一个风流水转的时代过程。

天安门,作为皇帝家的大门,很长时间对于黎民百姓是生疏的。因为那里其实是禁区,平常百姓是体味不到它的威严的。它在建筑学上的美学特点,如对称的布局,横宽的比例设置,以及红黄颜色搭配出来的权力意味,都只是对那些臣子和域外的夷国使节们产生震慑的效果。中国的皇家文化在利用建筑张显政治隐喻的能力上在世界史上绝对超一流。除了法国的凡尔赛宫可以在整体建筑格局与其媲美外,在权力的进口处,法国皇帝比中国皇帝还差了一截,就是缺了个这么威严的大门楼。路易皇帝们把更多的钱花在后花园上,那里是美女和美酒的去处;中国元明清的皇帝们,则把门面做得十足,耍足了威权的派头。看来还是中国的封建皇权文化更为纯粹,也更暗政治统治中的个中之昧。天安门也因此,成为中国农业文明下政治文化的代表和最醒目的符号。

1911年的辛亥革命,让天安门之后的宫阙空了。皇帝走了,共和来了。北京首都的名分因其满清遗韵的色彩,也让共和了的国民政府拿到了南京,北京因此改名叫了"北平"。天安门由此成为一座空置的门楼,成为一座纯粹建筑学意义上建筑和历史的遗物。之后的半个世纪,中国大地翻天覆地。1949年,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成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新的人民政权,将首都重新又挪回北京。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典礼就是在天安门上宣布的,宣布的人就是带领人民拿下江山的领袖毛泽东。他的巨幅领袖画像,也高悬在天安门的城楼之上。后来人民共和国近三十多年的政治生活,天安门和毛泽东渐渐融为一体。毛泽东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每年两次的国家庆典中,都是在天安门上带领着他的革命团队与民共乐的,于是"毛主席就住在天安门上",成为许多无缘北京和天安门,居住在外地的中国人的想象和说法。

天安门由此进入它历史上最为辉煌的时代。它和领袖共享日月之辉,成为国家、民族。甚至理想和精神的象征符号,成为政治民族国家基本话语体系中最具合法性的符码。这个符号开始广泛地出现在各种各样的可视传媒物上,是政治正确的基本标志。这也是一个过程。从早期的搭建、塑造革命视觉意识,到后期成为革命语境中的一般装饰符号语言,大约有近四十年的时间。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徽,到普通人结婚证书和某个产品的使用说明书,就是这个符号的演变过程。

阎树军先生的收藏,恰恰揭示了这个时间过程。他让我们重新走回一个时代,而那个时代正是我们整个国家民族的精神历程,而且和我们现在的历史现实,甚至问题,都存在着无法切断的深刻关系。阎树军先生的收藏是真正的收藏,是关于历史断代切片的系统收藏,是为我们的后代解析我们这一代人文化精神生活的重要证物。阎树军先生显示了一个真正收藏家的品格,因为任何收藏的最终价值是关于文化和精神的。这是一笔真正的财富。它超越金钱。因为金钱有价,精神无价。

2008-7-11

阎树军的收藏琳琅满目,从器物到书籍到影像不一而全。

宋庆龄女士用过的化妆粉盒,上面的图案是天安门。

阎树军收藏了大量有关天安门的影像和艺术品。[FS:PAGE]

民国时间天安门悬挂的是蒋介石的巨幅画像。

历年的天安门广场庆典照片。

天安门广场翻修时的工程账册。

印有天安门图案的商品包装盒说明书。

天安门广慧照耀下的结婚登记证。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收藏 分享 邀请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

GMT+8, 2025-5-4 01:44 , Processed in 0.089713 second(s), 3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