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大家.我的摄影大家

刘博智的影像:或许与并置无关

2008-7-28 11:03| 发布者: | 查看: 809| 评论: 0|原作者: 林 路

初读刘博智的这组并置作品,恍惚间其中似乎隐藏着某种玄机,甚至会有一种杀气贯穿始终,令人窒息。然而一旦心平气和地进入影像并置的格局,渐渐就能读出一些画面以外的东西,甚至有那么一丝温情,一丝怀念,一丝挥之不去的岁月沧桑的隐痛。

1950年出生于香港的刘博智,中学后在电子厂做了一年看不见出路的夜班坟场工作,然后突围到了加拿大及美国追寻深造他的摄影事业。在获得了专业的硕士学位之后,任职美国堪萨斯大学美术学院设计系教授。他从1967年开始以华人的迁徙、生存、变迁、精神世界、价值观为核心主题,由香港到北美洲,穿梭纵横数十年,长期从事系统性拍摄。在一连串令人目眩的拍摄、展览和获奖之后,如今又让我们面对这组《对联:红与黑》,做出全新的注释。
换位思考,这一组并置的作品如果以单独的画面出现,并且按独幅作品的标准衡量,也许不足以构成现在的视觉冲击力。但是将这些并非张张都精彩的照片并置在一起(其实从本质意义上看,刘博智就从未追求过张张都精彩的拍摄过程,他是将整个拍摄作为生命的一个组成部分来理解的),却为读者带来了重新解读的可能。这也是一次重新理解摄影、理解生活的挑战。

这组画面中的并置往往是将巨大的、逼近的特写和松散的、似乎平庸的可以的场景相互关联完成的,首先就给视觉带来了一次考验。在“远取其势”和“近取其神”的跳跃之间,生命的荒诞感也就不言而喻渗透其中,将一种历史的厚重和生命的无常搅在一起之后的惨痛,随之纷踏而来。一个曾经过去的时代和一个似乎还没有完全结束的时代究竟哪一个是真?哪一个是假?哪一个对于我们今天来说更有价值?面对这样的并置,你可以选择沉默——但是心理上的落差早已产生了。
画面中的并置往往又是黑白和彩色的并置。在习惯的视觉思维方式中,彩色往往象征着现实,是距离现实通道最近的一种视觉元素;而黑白,则是代表着一种假设或者象征,暗示着曾经有过或者还无法确认的流逝。但是刘博智在并置的过程中,将真实和假设之间的距离错位了,让所有的观众都会在这样一种两难的选择中,再一次选择了沉默——也再一次拉开了心理的落差。

其实并置在摄影中的出现,往往有这样两种可能:第一种是无意识的拍摄和有意识的并置。也就是说,他们在不同时间空间里拍摄的各具意义的画面,随着摄影家的行动而被偶然地在同一条胶片上宿命地排好了相互间的前后秩序,最后的结果往往出乎摄影家自己的预料。另外一种并置,则是早有预谋的拍摄,然后按照心理的轨迹,将原本要说的话题完完整整地复原,强化并置或者叠加所出现的全新意义。对于刘博智的这组画面,我宁可相信后一种可能——
有文章说,身为海外华人中的一分子,摄影家刘博智有着从内部察看与记录其族群的独特便利,这也令他天然地具有一个既非西方也非本土的,相对公允且能切入“细胞”进行观察的优异位置——这从本质上看已经就是一种并置。刘博智的镜头从来都是广角的,他总是兴趣盎然,情不自禁将目光投射在那些行将消逝的、但依然弥漫着生存体温的——从宏大到琐碎的——生活印记上:家园、场景、房间、暗角、物件、墙壁、招贴、刻痕、姿态、眼神、手势……今天的并置,实际上就是以拍摄时间与空间广度、以作品的系统性和密集性积累下的最终结果。
于是, 这些尽管产生于不同时空中的画面的“邂逅”,却可以产生如此不可思议的视觉意义,不仅仅是摄影家的创造性“撮合”所致,其实那更是生活本身的丰富性与复杂性所致。所以我想,这一切也许和并置无关,只是和摄影家的心路轨迹吻合而已。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在这些并置的画面中你可以插入多少空白的联想,作品的解读就有多少种奇妙的可能。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收藏 分享 邀请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

GMT+8, 2025-5-4 01:36 , Processed in 0.070873 second(s), 3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