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大家.我的摄影大家

生活——纪实摄影的目的

2008-7-30 13:31| 发布者: | 查看: 2452| 评论: 0|原作者: 李楠

生活——纪实摄影的目的

——评杨延康的《藏传佛教》

李楠

    深圳摄影师杨延康,长居繁华都市,却常至穷乡僻壤;身陷万丈红尘,却偏具宗教情怀。从2004年的《乡村天主教》到2008年的《藏传佛教》,杨延康的影像书写始终在围绕这样一个主题内外兼修:物质极度贫乏下的精神灵光如何烛照,又是如何让生活其间的人类安置他们的肉身和灵魂。

    杨延康的书写之所以在林立的同题作品中显现光芒,又始终保持生命的温度,我以为,在于他并不是仅仅偏执于题材本身蕴含的对比,徒然作"君子固穷,不坠青云之志"式的酸文人喟叹--类似的角度俯拾皆是:一方面将拍摄对象的艰苦生活牧歌化、诗意化,一方面将精神层面的理念仪式化、符号化,二者相加,摄影师呈现在世人眼前的,只不过是一堆好看的明信片,无论耗时长短,终究属于精神到此一游的副产品,而非斯地斯人的血肉生活。而杨延康所做的,是让这群人真正地在他的照片里"生活"了。

    生活是什么呢?"真理之眼,永远向着生活"--布列松说的其实是纪实摄影永恒的命题。它是平淡的一口呼吸,它不是宗教所虚构的那个世界,不是上帝和佛祖居住的虚无缥缈长满了奇花异草的圣境。摄影师不能闭着双眼唱赞美诗,那样,他看不到真正的"神迹"是在人间。同时,生活又是惊天动地的一个执着,是执着将零乱的片断连构成意义。因此,摄影师睁开双眼,所见不是处处别无二致的俗世,不是没有任何提炼意义的乡村与集市。生活,是圣境中的俗世,也是俗世中的圣境。

    因此,我们必须要明确的关于纪实摄影的两个问题是:摄影师必然要面对、进入他人的生活,却万万不能将他人的生活简单归类,贴上标签,打包发送。摄影师并没有这样的权力,其实也没有这样的能力,尽管有不少人常常这样自以为是。他们常犯的一种毛病就是:以他们的意志下产生的瞬间编织生活画卷来代替生活本身,并且宣布那是他们发现的某种生活真谛甚至是主义,由此,他们和他们的照片一起也获得了某种名号可以招摇过市了。如斯速成的"标签摄影"其实也像标签一样,经不起一戳,就露了"货不对版"的怯。

    就像一枚硬币的两面,同时,纪实摄影师也不要把"还原生活"作为一件洋洋自得的本事。为什么要"还原"?生活本来就在哪里啊。除非是先把生活异化了,才需要去还原。以为"还原"就真实了吗?刻意地表现平凡,与刻意地表现伟大一样,都是矫情,都容易变形、失真。

    在厘清了这样两个问题之后,我们就能满怀喜悦地阅读杨延康的《藏传佛教》,并且感受到它对于纪实摄影的重要。它为纪实摄影所贡献的,即在于它提供了一份不会死亡的、活生生的藏传佛教信徒的生活,他以这种形式,回答了纪实摄影应该如何面对、进入和保存生活;其实也回答了纪实摄影应当如何发扬自身的历史文献价值的力量。《藏传佛教》中不见殿堂之上对佛的顶礼膜拜等诸多仪式的铺陈,却有风雪之中等待法会的藏人的坚守;抄写经书的小僧人,也许正在与佛对话,但分明又是一个可爱稚气的孩童;喇嘛们练习法舞时的身姿充满了力量与韵律,有着纯粹作为舞蹈的美感;妇人们辛苦地劳作着,如是已几百几千年......所谓宗教,正是生活的哲学,而这些生活的细节,出自于杨延康的生活哲学的选择,并由他进行了从所思到所见的水到渠成的视觉转换。因为背后的思想支点,这些生活场景既不是贴标签,也不是所谓还原,它们自然但不随意,质朴但不粗糙,平静笃定的叙述中时时有视觉上的惊喜。

    杨延康深谙生活是摄影的最佳拍档,无论他有苦难癖好或是展示了原始快乐,都不能直接地说出来;无论有信仰或是有理想,也不能出示证书来证明。但,生活可以把一切你所想要的,慷慨地馈赠与你。纪实摄影所能做的,就是把每分钟都在消亡的生活变成人类共同的记忆。这样一种看似基本的目的,却在现实中日渐远离。因此面对每年生产的大量影像,阅读的喜悦越来越难得,而幻灭感和无力感日益深重。那么多的照片,简直就是尸横遍野,它们是僵死的,虽然被展览和印刷,却从不曾活过。

[FS:PAGE]

    若将杨延康的《藏传佛教》与吕楠的《四季》(也是2008年出版的画册,也是我非常喜欢的作品)两相对照,十分有意思的是:前者反映神圣宗教,却呈现为日常生活;后者反映日常生活,却赋予其神圣光芒。影像图示结构的不同,给作品带来迥然相异的气质。在生活面前,摄影师拥有着平等的机会,却能创造出完全不一样的作品。

    在这本重要的作品里,也有极个别的影像有些游离。比如用电动按摩器的僧人、把蛋糕抹在脸上的僧人,影像内容或许很有现代感,但与其它有重量感的照片相比,它们的影像处理显出了一丝轻飘。就像一只已注满了水的杯子,这些照片加进去就使水溢出来了。或许西藏的喇嘛们的确在用GOOGLE搜索他们感兴趣的新闻,但是,个人以为,这样的照片会使作品的趣味发生不必要的偏移。

    生活是一个名词,也是一个动词,现在,我要把它用作为一个形容词"很生活"加诸《藏传佛教》以及所有会流传下去的影像。不需要华而不实的标签,也不要似是而非的还原,就让摄影和生活一样永恒;像真理一样朴素吧!

注:以上作品选自《藏传佛教》,版权归属于作者杨延康。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收藏 分享 邀请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

GMT+8, 2025-5-4 01:44 , Processed in 0.071199 second(s), 3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