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大家.我的摄影大家

从奥斯维辛的眼镜说起——东欧纪行之五

2008-8-7 11:53| 发布者: | 查看: 895| 评论: 0|原作者: 林 路

东欧之行,波兰的奥斯维辛是不能不去的。当然整个过程令人压抑,尤其是解说员激愤的语调,时常让耳机里的英语变得难以辨听。整个参观过程不到一个小时,其中印象最深的就是那些遇难者留下的遗物,堆积如山,似乎无数还活着的灵魂,喃喃低语着半个多世纪前的悲剧。
在这些遗物中,最为触目惊心的就是遇难者留下的眼镜,堆积成一座小山,然而隔开玻璃罩,镜头的聚焦最是有点问题。匆忙中我拍摄了一张全景的画面(下图),回来后找到以往一些著名摄影家拍摄过的同样的场景,生发出下面的一些联想,希望听到大家的声音。

其中有一幅是我以前介绍过的摄影家厄韦特拍摄的,他选择了对角线的构图,留出了局部的空间,以衬托眼镜的密集程度。关键是上方的一副白色镜框的眼镜,尤其触目惊心,成为罗兰·巴特所说的“刺点”,也使这幅作品有了成功的理由。这幅画面摄影家本人也十分重视,收入了他的《博物馆观察》一书,拍摄时间为1964年(下图)。

20多年以后,摄影家唐纳德·伍德曼于1987年又拍摄了同样的场景,但是他所选择的是更为局部的特写,并且将集中的镜片放在画面的底部,上部是堆积的框架。由于画面的细节更为丰富,所以看上去更为清晰。但是这些眼镜的整体空间无法交代,因此只能凭借想象去延伸(下图)。

又过了20多年,我拍摄的这幅画面背景上有了一幅更大的照片背景,但是隔开玻璃,真正的眼镜本身冲击力减弱了不少,因此不得不说是一个遗憾。我想提出的问题是:你如果选择,会喜欢哪一幅?能说说你的理由吗?这样也可以帮助大家在实践中更快地找到表现的最佳选择。
下面,则是一组奥斯维辛随手拍摄的画面,作为一种纪念——

下图为当时留下的毒气化学原料

上图为死难者的毛发,下图为死难者的鞋子

上图为女讲解员,下图在留影的游客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收藏 分享 邀请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

GMT+8, 2025-5-4 01:14 , Processed in 0.087557 second(s), 3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