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大家.我的摄影大家

小说家的人像摄影观

2008-8-16 11:11| 发布者: | 查看: 939| 评论: 0|原作者: 林 路

近来读到一篇小说,是鲁敏的《取景器》,写的是一个男人和女摄影师的故事,其中有一段描述很发人深省。小说中的男主人看了女摄影师唐冠拍摄的人像之后,颇有感悟地这样说:我认为唐冠是故意强调——强调她所想强调的那一部分人性的弱点。
接下来更精彩了,男主人接着介绍说:我把这个想法跟唐冠说出来。她兴奋地睁大眼睛看着我:“太对了,就是这样,你简直就是我脑子里的影子。你知道吗,我有多讨厌那种传统的人像摄影!粉饰太平、凭空捏造,所有的人都像模像样的,狗屁,我看那就是最失败的作品!像我这样,是不是更好?我需要一下子发现拍摄对象与众不同的东西,那隐藏着的缺陷、那克制着的情绪、那屏蔽着的阴影部分!”
也许,旁观者清。小说家其实是在借小说中主人公之口,说出了“蓄谋已久”的话,痛痛快快地发泄出对当今审美模式的不满,实际上就是对粉饰太平的艺术现象,给与致命的一击。

当然,人像摄影可以有各种各样存在的理由,唯美的、浪漫的人像或许也是不可或缺的一种样式。在摄影史上,具有浪漫气质的加拿大职业摄影家尤素福·卡什(Yousuf Karsh)就专门以拍摄世界名流的戏剧化肖像而著名(上图)。他继承了朱丽亚·玛格丽特·卡梅伦的一些传统,试图刻画政治家、科学家、音乐家、艺术家和作家等的内心活动。但在表现手法上,他十分喜欢通过戏剧化的、好莱坞式的低调光线来营造气氛,形成鲜明的风格。尽管卡什一直强调:“要拍摄一张成功的肖像,摄影师必须尽可能对他的被摄对象有更多的了解,以建立一种直接的心心相印的关系。因为只有心灵才是照相机的真正镜头。”但是摄影史上的许多评价都认为,卡什肖像作品中过于完美的用光和姿势有时会显得死气沉沉和做作,画面中的人物不像真人而更像雕像。的确,这样的人像摄影作品有其市场的背景,因为人们一般所希望看到的,也许就是这样一种迎合自己常态心理的画面,或者说这样的画面更能满足人们习以为常的虚荣。但是作为一个以摄影为艺术探索和尝试的摄影家,一味地追求这样的风格样式,势必会使人像摄影的空间变得狭小,并且久而久之,也会弱化了大众的欣赏口味,麻木了原本应该丰富多彩的审美神经,造成一片“粉饰太平”的幻象,忘却了人的内心可能具有的丰富性和多样化的精神状态,这才是需要让我们引起警惕的事情。

小说家的不满实际上正是一剂清醒剂,提醒摄影人不仅去拍摄那些冠冕堂皇的人像,更重要的能够“发现拍摄对象与众不同的东西,那隐藏着的缺陷、那克制着的情绪、那屏蔽着的阴影部分!”将一个个生活在现实世界中的人呈现给这个世界,让每一个面对照片的人,都能感受到自己的真实存在,发现自己的弱点,从而使人的心灵世界趋于更完美的未来。因为,我们每一个人更多的时间都是生活在现实的世界里,而不是舞台上。
举起你的镜头面对芸芸众生,你有否勇气让鲁敏的嘲讽成为“明日黄花”?
下面是一组河南摄影家赵国敏的豫西生活人像,优劣请君自由评说——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收藏 分享 邀请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

GMT+8, 2025-5-4 01:25 , Processed in 0.071672 second(s), 3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