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刘香成先生聊天,他说到马友友的大提琴:"大提琴是西洋乐器,可是马友友是中国人,拉奏出来的依然有东方情怀。"我说的确如此,恰巧也是我以前提出过的一个问题:"音乐、美术、舞蹈等艺术形式都有各自独立的东西方体系,绝不会混淆。它们在表达上面各有鲜明的气质与语言,摄影有没有呢?" 刘先生说:"你说的这个问题真是非常重要!其实每个人所拍的照片,都是他的心灵和情怀。中国摄影师喜欢马克·吕布和布列松拍中国的照片,但要知道,他们的照片,中国摄影师其实是学不来的。为什么?因为你不是马克·吕布,也不是布列松,那样的思维,是典型的法国式思维。你看布列松拍印度,也是那样一种角度。那就是他的照片。他的那种构图,没有他那样的人生经验是做不出来的。再比如,瑞士的弗兰克跑到美国拍了《美国人》,那样的照片美国人也拍不出来,因为美国人不会那样看美国。中国摄影师可以学习他们如何观察世界的细节,但是,心灵、思想和情感是没有办法学习来的。" 是的,一个摄影师有一个摄影师的气质,一张照片也有一张照片的气质。摄影有角度、有方法、有规律、有境界、有标准......,也有气质。气质这个东西,你不说,它无言,但是记不记得、喜不喜欢、出不出众、有时候还就是它来决定。 想起小波姐说起新华社的年轻图片编辑们,刚分来的时候,都是一样的青春风华,朝气蓬勃。两三年下来,国内部的和国际部的,一两眼就能分出来了——气质已有显著的不同。为什么不同?看的照片不同。照片也能"熏"人啊!当时我听了这故事,心里头想起有一个人狂爱黛安·阿勃斯,那个不但有气质而且气质有致命感的摄影师,因而她的世界全然与世俗的不同。身后不乏追随者,可惜多是效颦。那样的气质,真是让人忍不住地想学,可偏就学不来。 话说回来,其实也不是每一张照片都能拥有气质。因为气质这东西,外显于服饰装扮,举手投足,言语神态,但又不是似足了这些就有了气质。就像当下的许多影像,西方的符号东方的元素铺陈了一地,做派倒是十足,排场也颇为宏大,可骨子里透露出来的一股气,既寒且酸,毫无质感,自然不能说有气质。同时,气质该是让人昂首而不是低头,这样的摄影,徒然让人轻贱了摄影本身——就像我的一位同事,在北京798给我打电话,全然是因为愤怒:"我在这里看到许多照片,乱七八糟,只觉得恶心和生气。这是摄影吗?" 这是摄影吗?我们的摄影能当此一问吗? 无论如何,那一份气质,总该让人不讨厌的才好。 |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
GMT+8, 2025-5-4 00:53 , Processed in 0.084284 second(s), 3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