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日16:30到平遥,20日13:50离开。今年在平遥只呆了区区45个小时。除了报社的工作和作息,我把几乎所有的时间都用在看有价值的展览上了,从今天起,与大家分享。
"平遥八年"八评之一 《小麦地带》的学术意义
巩志明
柴油机厂有块宝地,就是前年联系图片社展览,去年罗伯特-弗兰特的那个展区,那里黄沙铺地,安静沉稳,摄影的力量很容易凭借场地而释放出来。今年这里有个《小麦地带》,我以为特别好,看了又看,颇有收益。 首先是这组照片的风格不张扬,很收敛,这很吻合我的趣味。我反感张牙舞爪,剑拔弩张的照片,尤其是成组的展品。它的温情和含蓄,让我动心。我一次次地体会,拒绝。在像平遥这样的影像的海洋里,90%的展览都会追求所谓的视觉冲击力,什么叫视觉冲击力,很多人理解就是第一时间抓人眼球,这可真要毁了摄影。因为这样的偏颇是极容易毁了摄影的。人世间的好东西一定是有内涵的东西,绝不是仅仅是只赚一次回头率的孟浪风骚女人。 其次,是它将风光、场景、小品、人物等多个种类的照片集合在一个主题下,组织结构,大胆特别有强烈的创新意识。真正的艺术一定是要“破”的,所谓不破不立。恪守陈规只能流于平庸。 再次,是它的排列顺序大有学问。这里面有节奏,更有趣味,有视觉的愉悦感在作品间流动。开头结尾呼应,人物穿插跳跃,静态的场景有力地控制着整组照片的调子和味道,让所有的有心人都会反复玩味。 最后一点,是中国的展览和策展人的“肾”——永远是虚的,需要补! 我们的策展人都多半是话痨,他们一般在社会生活里没什么话语权,所以要在展览前言里找平衡,找感觉,找满足。他们一般都没有人家这种七八十个字解决战斗的能力。 我觉得咱中国策展人无论是有名还是无名都应该从这个个案里学习,切实提高我们的展览水平。
附我翻拍的19幅展品,顺序是按展览顺序排列的。原作很好,作品上的光斑和杂影是我翻拍的水平不够。另外还照了两张全景,头一张是由头向尾,最后一张是由尾向头。我就是想让大家都看到三个细节:展品一定要整齐,悬挂一定要与人视线平齐,展品周围一定要没有任何视觉干扰! |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
GMT+8, 2025-5-3 11:54 , Processed in 0.072146 second(s), 3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