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视觉十年》 依照我人生40余年的经验,中国的企业出这样自我回顾的丛书,一般难逃两种恶俗,就是作为文化单位的报社也往往难免。以树碑立传的手段让企业领袖在丛书里自恋,以巩固其权威;以献媚的方式向强权和利益集团邀功,以进一步谋取企业利益。《视觉十年》三大册,没有给这两种恶俗开口子,留版面,这让我肃然起敬。虽然它仅仅是梳理了一种健康优秀的报社团队文化,没有理性系统成型到视觉传播学术的层面,但是,它散发这清新而不是陈腐的味道,让人珍爱! 中国近20年的高速发展,也伴生着中国媒体业的不断革命,这是相辅相成的必然!南都之所以成为中国新兴媒体的一面旗子,也真是依靠时代大背景的"天时",加在广东地处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的"地利",以及他们注重人文精神的"人和".这不仅是南都之幸,其实也是中国报业之幸,更是中国之幸呀!
像剑一样锐利 像风一样潇洒 像玉一样温润 --我看南方都市报的《视觉十年》
巩志明
9月20日,我在平遥土仓展场看国外新锐摄影师的展览,陶醉而安静,刚看了一遍准备清理一下思路,休息时把翻拍的展品归纳理顺一下,然后再重点地复盘,重新看那些有价值展品以及它们的结构,这时感觉手机动,是王景春,说"马上就要开始了,时间到了!"提前已经有他的一条未读信息:"《南都视觉十年》首发式中午11:30举行,地点......"。我依依不舍地边走边把外面南墙上的阿音的《蒙古人》"遛"了一遍,感觉很棒,可是已经没时间了,快闪! 到他们的四合院时,里面已经拥满了人,是新锐媒体视觉联盟的各路诸侯。我被让到了前面,发了这套大书。头晚景春就说过,太沉,只带到平遥10套。我看到发书的只有四五家摄影专业报刊的熟面孔,其余都是发个装了光盘的文件袋。我知道这事的份量,也没有吃他们的饭,开席前就出来和朋友单吃说话了,因为饭后就得立马回西安,报社的车可不等,年年如此,在平遥的时间那叫金贵,按刻计算。 这套被统称为《视觉十年》的书,开本是大16开(30cm x 23cm),由南方日报出版社2008年3月出版,印刷1000册,定价600元。一套共三册,其一为《呼吸影像》(367P)、其二为《实战图编》(307P)、其三为《穿越设计》(379P)。我用了两天的休息日和四个晚饭后休息前的时间来"解决"它,感觉很过瘾,很想说说我的观感。
![]() ![]() ![]() 如果读者以为我有能力这么短的时间(阅读时间大约20个小时)能读完这三册大书,那是高估了我,我看书极慢,尤其是喜欢咀嚼,对于《视觉十年》这种我的职业的专业书,我更是不会懈怠。好在从2004年以来,只要是上班,我几乎天天看《南方都市报》,日课不废,水滴石穿,书里90%的图片,60%的版面,40%的文字都已经在印象中,一点都不陌生,这次、只是温习和串联。 对于今天做日报的视觉工作者来说,你不研究《南方都市报》,就这一条,我就要怀疑你的专业水准和敬业程度,因为四年来,《南方都市报》的视觉一直是业内的旗帜和标杆。而这套《视觉十年》更是给你一个梳理它们的原始文本。我以为这是近10年来,中国视觉传播领域最系统,案例最新鲜,收集图文最完整的一套专业书。
像剑一样锐利
《南方都市报》的影像、编辑以及视觉设计在国内一直以新锐著称。新锐到什么程度,我经常感觉它像剑一样的锐利。这次看书,我更加深了这个判断。 只要提及1998年的长江抗洪,我就想起王景春的《1998年8月21日,湖北洪湖。摄影记者在长江干堤洪湖中沙角险段采访》。只要提及新疆地震,我就会想起潘劲松的《70岁的老太太佐拉古丽汉-热买提在地震中失去了所有的亲人,原本和美的家,瞬间被击碎》,只要提及孙志刚案,我就会想起景小牛的《弟弟拿着哥哥孙志刚生前的自画像,公民孙志刚因没有暂住证而被殴致死在广州收容所》,还有那张2005年华南大水中王昕伟的《在山体塌方中捡回一条命的陈新锋》的脸。 说实在的,要论新闻影像的硬朗和强烈的现场感,在中国那还真轮不到南都称老大。可是要说新闻影像的别致新颖以及像剑一样锐利的感觉,今天的中国新闻界,几乎没有出南都其右者。他们在新闻影像上不断注入自己的个人色彩和价值判断,从而显得有温度,有质感而个性鲜明,这是他们影像新锐的根源所在! [FS:PAGE]
王景春 摄
潘劲松 摄
王昕伟 摄
像风一样潇洒
说真的,再平庸的报社,10年下来也会积攒一些看上去还凑或能看的照片,版面。因为做新闻年年有大事,积攒下来的是受众对已逝岁月的盘点,是对经历震撼的回味,是对人类艰辛脚步的流连,因为新闻本身可以翻过,可是它张力依然,尤其是新闻影像和今天以新闻影像为主体的报纸版面,它本身就具有随时翻身跃起的能量和生命活力。可是翻检《南方都市报》的10年来的影像、编辑以及视觉设计,我依然可以感受着以外东西,那是一种气质的吸引,像风一样的潇洒飘逸,美丽夺魂。 这10年也是我由一个依附在报刊的自由撰稿人蜕成一个专业的报纸视觉传播者的全部成长期,所以《视觉十年》中的所有的案例,几乎没有我没有经过手的,许多新闻我们《华商报》做得和《南都》也难分伯仲,可是他们有几次超常规的"大手笔",证明了,南都视觉不是我们这个土地的普通成长物,而是一种类似天外来客一样的有特质的生命体。 因为他们的灵性和潇洒并没有失陷在日常新闻的汪洋之中,而是超越在海面之上翱翔。我印象深刻的是它们的三个超常规动作。 第一个是自1998年底开始的以每个摄影记者个人年度影像志形式盘点的年终特刊,这样的特刊一直持续到2005年底的《一人一个2005年》结束,这种长期彰显摄影记者个人主义的特刊,曾经深深影响过中国新闻摄影界。我记得2004年底,南都的16个版的《有一种声音叫影像》曾经被我视为珍宝,甚至将那16个有一种什么叫什么的排比句存在手机里,没事就翻出来欣赏。熏陶得久了,中毒太深,等去年我主编华商报业10年新闻摄影精品既时,我反复构思,最后江郎才尽,直接克隆了这"有一种什么叫什么"作为11章的标题。 第二个是南都的《中国制造》,这48个版的大型图片报道,被视觉评论家李楠评价为"《中国制造》作为‘母主题复线多页式摄影专题'的新范例,对这种体裁做了突破性的贡献!"其实,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的报纸的图片专题,经历了以中国青年报为标志的"图片故事"模式,20世纪初的《南方周末》张小文编辑和王景春拍摄的"主题集纳"模式。一直到现在这种"母主题复线多页式"模式。而《中国制造》则是将这种报纸视觉专题的探索推向了崭新境界,它在视觉容量,信息辐射以及结构创建上都刷新许多记录。可是,我个人一直不从心里喜欢这个视觉航母,以为它太复杂,缺乏纯净。
第三个是那让人过目难忘,梦牵魂萦的2005年8月5日出版的56个版的《广州它世界》。我至今都不知道我为什么要那样喜爱这个《它世界》,是它那像祖母绿一样的晶莹的封面,还是整叠中大量的自然趣味和原始的生命气息,抑或是它远远有别于日常新闻的血腥惨烈刺激的宁静祥和神秘的特质?我不知道!可是我知道我喜爱它,做这样特刊的团队值得我从心底里敬重! 我总爱说,人和人其实没有太大差别,只是在关键时刻差那么一点点,有人能冲上去,有人不行;有人能顶得住,有人就败下阵来!媒体也一样是这样。好报纸和赖报纸的区别在日常新闻就有差异,但是应该差异不大。可是在处理重大突发新闻时,水平会有很大差别,有时甚至会是天地之别。南都视觉的卓越在于他们不仅仅在日常新闻和重大突发新闻上保持了自己的优秀,他们更是在自己独家创新的一些重大专题报道上,超越自己,追求卓越,这是我最欣赏的“报格”![FS:PAGE]
南都的视觉传承里有其灵动的飘逸的基因,它吸引着我,也吸引了世俗中无数崇尚功利的眼睛,让他们干净,安宁。
像玉一样温润
10年以来,《南方都市报》的"视觉禾苗"呈现着中国当下最专业、最前沿,最有生机的"长势",这是因为它的成长的土壤有着像玉一样温润的人性。 现代传媒向高速运转的机器,它最大的特征就是运作高效,它最大的弊端就是消亡人性。将一个个热血的,昂扬的、鲜活的学子转瞬就打磨成规范的新闻流水线上的部件,没有温度和知性。可是南都是个例外,南都里的人,可以最大程度保持他们的青春和狂傲,张扬他们的个性和呐喊,这是最打动我的地方。 05年,南都出的那本《八年》因为买不到,我就厚着脸皮问王景春讨要,到手我看了几遍,长期在《八年》的文字和细节里缠绵,不能自拔。这次看《视觉十年》,我又一次次为书里那些散发着强烈个人英雄主义和小布尔乔亚气息的文字所感动。我知道,现代企业是个人主义的天敌,可是《南方都市报》这架现代报业战车,并没有辗碎无数心高气傲的理想家的精神羽毛,而是呵护它,梳理它,让它更光鲜,更洁白! 人生最大的幸事就是在合适的时间选择了合适的人,一起做最有意义最想做的事。《南方都市报》的梦想是"做中国最好的报纸",那是因为他们拥有了这么多心灵像玉一样温润的人,我祝福他们! * * *
依照我人生40余年的经验,中国的企业出这样自我回顾的丛书,一般难逃两种恶俗,就是报社也往往难免。以树碑立传的手段让企业领袖在丛书里自恋,以巩固其权威;以献媚的方式向强权和利益集团邀功,以进一步谋取企业利益。《视觉十年》三大册,没有给这两种恶俗开口子,留版面,这让我肃然起敬。虽然它仅仅是梳理了一种健康优秀的报社团队文化,没有理性系统成型到视觉传播学术的层面,但是,它散发这清新而不是陈腐的味道,让人珍爱! 中国近20年的高速发展,也伴生着中国媒体业的不断革命,这是相辅相成的必然!南都之所以成为中国新兴媒体的一面旗子,也真是依靠时代大背景的"天时",加在广东地处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的"地利",以及他们注重人文精神的"人和".这不仅是南都之幸,其实也是中国报业之幸,更是中国之幸呀! |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
GMT+8, 2025-5-3 12:06 , Processed in 0.071501 second(s), 3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