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大家.我的摄影大家

莱昂纳德的《相似物》解读

2008-10-6 12:44| 发布者: | 查看: 939| 评论: 0|原作者: 林 路

女摄影家朱·莱昂纳德(Zoe Leonard)在她的画册《相似物》中曾经这样说:我只有在这些旧店开始消失的时候,才意识到我是如何地依赖它们——多层的,磨损的,带有诡异的美丽,在我的生活中具有独特的意味……但是社会的进步总是会发生变化的。我们获得了什么,也自然会放弃什么。我所关注的,正是那些逝去的东西。

莱昂纳德的《相似物》是都市转型的叙事诗,构成了1998年到2007年之间包罗万象的四百幅照片的堆积物。这些具有历史价值的主体慢慢地在当地的市场和商店中消失,包括在全球经济发展大潮中没淹没的夫妻小店。这些影像让美国街头具有独特肌理的画面留下了辛酸的一瞥——那些曾经无处不在的如今都已经无处可寻。摄影家从纽约和布鲁克林开始,以其冷静的目光,一直延续到墨西哥城、华沙、东耶路撒冷,甚至乌干达,从不引人注意的角落发掘出这些画面。她所关注的是全球化商业的通道的流向,惊讶地看到一些在某个地方废弃的东西却在另一个地方被重新使用。

并非是巧合,《相似物》中出现了一些照相机商店和摄影冲印店,也逐渐被数码摄影和连锁店所替代,然而摄影家则以传统的摄影方式对这些逝去的表示了深深的敬意——她拍摄这本画册所使用的就是古典的罗莱相机。这些独特的主题也许同时从两个极端暗示了摄影的永恒和消亡。她的作品继承了一些先行者的遗风,比如沃克·伊文思在大萧条时期所拍摄的店铺和标志。然而从精神气质上,完成于21世纪转折点上的《相似物》也许更接近于法国摄影家尤金·阿杰,他那些对街景的纪念碑风格的纪实正好发生在19和20世纪之交的转折点上。

当然,莱昂纳德的主题也许具有更多当代的风格特征。从这一点上,她的作品有点类似于贝彻夫妇拍摄的工业建筑的肖像式造型。如同贝彻夫妇具有张力的类型学风格,莱昂纳德所关注的主题更小一些,更自由一些。然而历史已经深深嵌入这些影像之中,让无生命的物件成为了历史的组成部分。
在画册的最后,洋洋洒洒十多页的文字,长短错落,看似摄影家的随笔。然而不是——再翻到后面,每一段文字都有注解:原来是莱昂纳德摘录于报刊杂志的摄影家以及名人的访谈,包括一些摄影专著的精彩论述。

比如:
盖里·维诺格兰德在1964年说:“照片并非被摄物。只是一些存在物。这是事实。”
史蒂芬·肖尔在1998年的访谈中说:“尽管我们都知道,建筑、林荫道以及天空超出了这些都市风景的边缘,摄影的世界总有一个框架。然而这并非是更大的世界的碎片。”
安塞尔·亚当斯在1970年书中的答问中这样说:“要让我解释‘这些照片中没有人的原因’,我回答:‘这里面始终有两个人:摄影家和观众。”
埃米尔·左拉被收录在《1839年到今天的摄影史》中的论述:“就我看来,你无法说已经看到了所有的一切,除非你已经拍摄下来。”
保尔·斯特兰德在1974年的著作中说:“我总是对让一个地方具有特色的东西感兴趣,这样就意味着实际上不像任何一个地方,而是和其他地方有着关联。”
还有温斯顿·丘吉尔的一段名言,在网络上广为传播:“历史对于我来说,就是我有欲望书写的东西。”
……

太多了,也很精彩。我只是摘录了一些短的片段,其余留在以后空闲时慢慢阅读。这里我想说的是,莱昂纳德的拍摄是“预谋已久”的,是饱读前人著作的基础上深思熟虑的结果,而非一时的冲动之作,因此有着厚实的灵魂。这也否定了人们对摄影家是“不学之士”、只会按快门的说法(当然“不读书的摄影家”更多地是嘲讽中国的特殊现象),让人总算感到了些许的欣慰。

以上作品拍摄于纽约城和布鲁克林。下面作品拍摄于乌干达、古巴、墨西哥城、东耶路撒冷、匈牙利等地。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收藏 分享 邀请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

GMT+8, 2025-5-4 01:28 , Processed in 0.079476 second(s), 3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