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大家.我的摄影大家

郎静山研究的盛会 

2008-10-8 13:38| 发布者: | 查看: 2985| 评论: 0|原作者: 林 路

《摄影艺术新进路——郎静山国际摄影论坛》如期举行,两个月的征稿得到了海内外摄影人的热烈响应,四十余篇来稿中有来自全国各地以及美国的摄影理论家和摄影爱好者,中国摄影家协会理论研究所的李树峰、美国明尼阿波尼斯美术馆摄影部策展人Christian Peterson、洛杉矶大画幅摄影协会会长Per Volquartz、美国华裔自由摄影撰稿人王瑞、陈建中、中国摄影金像奖终身成就奖获得者袁廉民以及台湾摄影人,郎静山生前秘书周志刚等。经过评选,入选的20篇论文代表了当代中国郎静山研究和中国摄影发展空间探讨的最高水准,并且和摄影比赛的获奖作品一起,汇编成精美的画册论文集。

9月24日,颁奖仪式和国际论坛在上海花园饭店隆重举行。100位摄影作品获奖者和20位论文获奖者悉数登场,规模空前。下午的论坛更是精彩纷呈:李树峰、Christian Peterson、王瑞、蔡涛(广东美术馆策展人)、孙慨(《金沙周刊》主编)根据他们的研究成果相继进行了主题发言,黄甦(美国艺术家摄影学会会长)还以一曲自己创作并演奏的“洛城神交郎静山”的大提琴曲配合幻灯演示将主题发言推向了高潮。在小事休息之后,会场改成了圆桌会议的形式,在复旦大学教授顾铮的主持下,十多位摄影评论人争先发言,论及郎静山研究的一些关键问题,围绕郎静山的创作风格、对中国摄影的影像以及郎静山的摄影创作和政治的关系等多个主题,展开了多元化的开放式谈论。整个论坛持续了4个多小时,在晚上圆满落幕。郎静山先生的女儿郎毓文女士对此次会议十分关心,全程参与了会议的议程,并且透露,对于郎静山艺术创作的研究正在不断深入,并且计划和合适的时候,在中国美术馆举办大型的郎静山摄影艺术回顾展。而此次论坛的举办,无疑对郎静山的研究具有开创性的价值和意义。

顾铮在论文集“序”中这样写道:
郎静山先生的摄影实践在中国摄影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影响。然而由于中国现代史的特殊原因,他的摄影活动分别为海峡两侧各占去一半,这就使得两边以及海外的研究者以及摄影工作者无法获得一幅较为全面的郎静山像,也无法对于郎静山先生的摄影实践作出较为全面的评价。至今为止,中国大陆对于郎静山先生的认识还基本上停留在以他的“集锦摄影”为基础的画意摄影的层面上,而他的新闻摄影,商业摄影,肖像摄影以及摄影思想等,都还没有深入的考察。此次会议集中了中外各方人士研究郎静山摄影实践的优质论文,这必将为我们研究与了解郎静山先生的摄影实践、以及他所处的时代环境提供了一个更上层楼的台阶。我们相信,这个良好的开端,必将给郎静山研究带来巨大的鼓励与动力。
进入21世纪,郎静山的“集锦摄影”如何在数码时代焕发摄影创造的想象力与生命力,新技术手段的突飞猛进对于我们重新认识郎静山的摄影实践带来了什么样的新视点,都是这次会议要深入讨论的问题。而且,不仅是摄影理论研究者们以他们的研究成果丰富了对于郎静山摄影实践的认识,新一代的中国摄影家们也以他们的丰富多彩的实践为思考郎静山摄影实践的当代意义提供了丰富的素材。相信这次会议的召开与论文集的颁布,必将给海内外的郎静山研究带来深远的影响以及新的推动。

而作为这次论文集的跋,我也道:对于郎静山的研究,肯定还有许多更为深入的可能。尤其是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延续和变革,郎老的实践也许就是一个永恒的话题。著名的建筑设计师安德鲁,也就是中国国家大剧院方案的设计者,在1999年的二十届世界建筑师大会上,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要保护一个古老的文化,最好的办法,就是把它逼到危险的边缘。”他的意思很明白:如果对“历史”、对“古老文化”的迷信和盲从,就不可能有突破和创新。郎静山的“晚年变法”,也就可以引发我们更多的思考。
以此希望下一集的论文和论坛会做得更好。(下为郎静山的部分人体摄影作品)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收藏 分享 邀请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

GMT+8, 2025-5-4 00:46 , Processed in 0.083061 second(s), 3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