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大家.我的摄影大家

我在演绎自己的同时,随手给生活拍下剧照

2008-10-17 11:56| 发布者: | 查看: 1304| 评论: 0|原作者: 李楠

《影响》之杨俊坡:我在演绎自己的同时,随手给生活拍下剧照

我为《影响》栏目确定的基调是:以朴素冷静无干扰的语言为摄影师提供一个回顾摄影历程、阐述摄影理念的空间。这个空间是自由的、丰富的,期待异彩纷呈的观念碰撞。

   

《影响》之杨俊坡:我在演绎自己的同时,随手给生活拍下剧照

主持人:李楠

本期嘉宾:杨俊坡 

影响作品:《清明上河图》(北宋)张择端(局部)

 

 

主持人评介:

   《清明上河图》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它描绘了清明时节,北宋京城汴梁以及汴河两岸的繁华景象和自然风光,画卷从商业、交通、漕运、建筑等具有代表性的角度,集中表现了北宋政治经济中心汴京当日的繁盛热闹,以及当时人们的日常生活和风俗人情。在摄影术尚未发明的古代,画家以高度写实的精神和精准描摹的手法为我们永久地保存了中国12世纪城市的生活风貌,不仅是一件精彩传神的艺术瑰宝,更为后世考据查证宋代历史提供了生动而准确的依据,具有艺术与史料的双重宝贵价值。

嘉宾访谈(根据对话整理):

    大约是1985、86年的样子,我在开封相国寺看到了《清明上河图》(的复制品),密密麻麻的引车卖浆之流,透露着一种世俗生活的真实,也透露着画家自己对世俗生活的赞赏。它或许没有文人画那样优雅,但是,也少了文人的酸腐,我觉得是有社会认知,并且对社会生活有一个大把握的人,才能画出这样的画。那时候自己对摄影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想法,现在回忆起来,其实这幅画所产生的影响是很深远的。我希望我的照片,也能像《清明上河图》一样,丰富、生动,可能谈不上什么视觉冲击力,但是,耐看,不急不躁,非常生活。

摄影:你此时看到的,是我彼时的"看",不能超越的"看"

    照片是什么?照片,是观看的剩余产品。"看",是摄影的第一要义。"看",甚至可以说是照片的另外一个名字--你看到的照片,其实就是我的"看"。为什么会视而不见?这不是器质性的,完全是心理层面上的。所以,苏珊桑塔格说:摄影是观看的伦理。摄影师走在街上,是在看,从人的服装、表情去看人物的社会层面,看到了,理解了,才会去按下快门。维根斯坦说过:看到眼前的事物是多么难!的确如此,对于摄影来说,形式和技巧真的不是那么重要,最重要的,是"看"。

   特别有意思的是,摄影最基本的原理:小孔成像是中国人发现的,可摄影术却起源于西方。如何解释这样一种现象?我想最好的解释是:中国是一个诗意浪漫的国度,中国人是一种生活在自己心灵世界里的族群,它并不需要一种直接面对当下、观看现实的技术。所以,这又证明了摄影的发明,本质上是一种观看需要的延伸。

   我们可以把摄影史上层出不穷的风格梳理一遍,每一种风格都是这根链条上的一环,照片拍下的那一刻的"当下",一定是像胎记一样与生俱来,不可磨灭。这意味着无论摄影师本人有多大的本事,多高的技巧,但图像,是无法超越他自身的认知的,就是说,无法超越那一刻的"看"。

   我这样说不是否定摄影的创新。创新肯定是永无止境的,向前的,但是,摄影永远是无法"自我超越"的。摄影从技术上讲,发展更快,相机、镜头,不断地有更好更新地出来。但是,照片不是由这些技术决定的,它是由认知决定的。你看,现在很多摄影记者也玩8×10、4×5,好像用这样的相机去拍新闻照片,很特别,很能出效果,与众不同,但是,你的职业是新闻记者,你的认知必然是新闻思维,换一种相机,改变不了照片的本质,反而显得是在玩花样。

   照片是一种平面的二维形式,它本身的信息其实有限。麦克卢汉说:媒介即信息。对啊,照片这种"媒介"就决定了它的信息含量--照片的更多意义,其实是观看者赋予的。比如说女排五连冠,从电视里看,和在油画上看,都是画面,但感觉是完全不一样的,观看者获知的信息也是不一样的。再比如说,一幅烟囱矗立的欧洲城市照片,60年代看,觉得那是现代化;今天看,读出的是工业污染。[FS:PAGE]

(李楠:摄影师在拍摄照片时,他的"看"其实也是有意义的。摄影往往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摄影师拍的照片的意义,不完全是镜头前的现实世界的本来意义,而观看者解读的意义,又不完全是照片中的意义。这三者之间,并不是一种简单的直线关系。)

   你说得非常对!的确如此。黑明拍摄的知青系列,坦率地说,我看了之后并不激动,但知青看了之后,就会很有共鸣。有时候,观看者不能对照片赋予意义,是受其自身所限。

   所以我觉得对照片的解读需要学习。一个婴儿来到这个世界上,可能除了吃奶,什么都要学习,难道我们对照片的解读反而不需要学习了?开辆奔驰就是贵族了?拿部相机就是摄影师了?不是书法家,手上拿着最好的毛笔也写不出好字儿。同样, 是不是摄影师不由相机来决定。

凝结在照片中的"当下",是照片最重要的价值;

脱了中山装换上西装,不能叫创新

    摄影,是一种证明,它在存在上是不说话的,因此,它的意义其实是无法保证的。前面我们聊到,不同的人看到同一幅照片会有不同的理解,而摄影师的观点与情感,在按下快门的那一刻就融入照片中了。观看照片的人能否"看"到摄影师的"看",那就难说了。

(李楠:如果摄影如此地不能确定,那么摄影的意义是什么呢?)

    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我想用我的一张照片来说明。

    我拍过深圳地铁建设时的一张照片,墙上密密麻麻的全是各种各样的电话号码。那么,这个场景,只有在深圳,只有在这样的一个时代,它才会出现。现在,这样的场景没有了,已经成为历史了。但这张照片能告诉人们,深圳,曾经就是这样的;现在的深圳是从照片里的深圳一步步走过来的。

    这么多年,我就是这样坚持我的摄影的。

    因为这种坚持,我常想,观念摄影对摄影是否是一种异化?早期的相机很笨重,技术比较原始,对于捕捉稍纵即逝的瞬间显得力不从心,现在科技发达了,技术先进了,社会丰富了,--当我们开始面对当下,也能够面对当下的时候,为什么又不去面对当下呢?反而要去瞄准一些设置摆布出来的道具和布景?我看过很多当代艺术摄影作品,坦率地说,就是看图识字--把生活标签化,把人物脸谱化,画面结构是很标准的"三一律",太完美啦!但是,那是属于戏剧的哲学,不是现实和生活的。

    现在很多摄影师都改行做当代了,这种在某一个方面的过度集中会造成什么后果?我记得你在一篇文章里半开玩笑地提到:当大家都玩观念的时候,聪明的人其实应该去纪实。因为物以稀为贵,假以时日,这些不可再现的纪实照片就能卖个大价钱了。我能理解你的意思。如果在某一个时段,比如说眼前的这20年,摄影师们都没有对于当下现实的关注,那么,这一段影像史岂不是有一块缺失吗?我记得罗兰·巴特在看到拿破仑弟弟照片时非常激动,他说:"看这双眼睛!那可是看见过拿破仑的眼睛!"凝结在照片中的"当下",是照片最重要的价值。

(李楠:呵呵,我的确这样说过。不过,观念摄影里面也有"当下"啊,比如当下的心情、感受,也是不可复制的。)

    这个我承认,或者说,艺术应当是多元的。但是,那些心情、感受,一定非要用摄影表达吗?我的意思是,就像有人对亚当斯的诘问:在这么伟大的时代,你为什么对着一块石头不停拍摄?

    现在很多人在讲,我们要创新,我们要颠覆。看起来西方艺术是在不断地颠覆,但他们的艺术发展是像岩石一样层层堆积,脉络清晰可见。我不能理解的是:我们面前还什么都没有,颠覆什么?拔剑四顾心茫然!颠覆本来是一个很严肃的事情,现在成为一个流行语了。流行的就好吗?有人会反问:不好的会流行吗?感冒也流行,那好吗?再说,现在所谓的创新,是真的创新吗?就像脱了中山装换上西装,那不还是学人家吗?[FS:PAGE]

    我一直有这样一个观点:艺术艺术,无"术"何以托"艺"?照片的颗粒、影调、色彩、质感等等诸元素都是在承载摄影师的思想。许多"摄影家"都"去技术化"了,只出个主意就行了。可是,思想不是一个口号。如果要用摄影表达思想,那么就得依从摄影的规律,踏踏实实地让摄影回到原点,炼就所有的元素,去展现摄影之美。其实,我体会:回去的路,比前进的路,更难。

摄影师不能太聪明,太聪明的人总忍不住要动点手脚;

我只在意我的照片是否表达了自己

    我从不认为我的照片拍出来,是给人挂在墙上赏玩的,我的照片是观看这个时代、这个社会的产品,是人们了解现实与当下的一种媒介。比如我拍《公共汽车》那组作品时,我自己就是个坐公汽的,这和那些本来是开车,专门为了拍照而拍照的摄影师心态不同。我的摄影就是我的生活,我参与其中。我曾经把我的作品命名为"擦肩而过"--就像城市里,人和人的擦肩而过,车和车的擦肩而过,或者是人和城市的擦肩而过--也许没有抱着一个宏大的主题或是深刻的动机去拍摄,或是非常刻意完整地纪录一个事件,有情节和故事,但是,它们就是生活的状态。

   我大约是1986年开始接触摄影的,1994年到深圳,最初的深圳我并没有拍到,但是今后我不想再有这种遗憾了。其实我的时间很自由,但是我没去拍过西藏、也没拍过国外的什么题材。那些地方我都去过,但从不带相机。我始终就是在关注眼前的、身边的生活。而且,我很少进入别人的家庭拍摄,全部是街头抓拍,全部是公共环境里的自然状态。

   常年坚持这样的摄影,其实很孤独,很痛苦,甚至也焦虑过。我似乎永远在街上走着,等待着一次美丽的邂逅。有时候走上一整天,都按不下一次快门。你知道,一幅好照片必然是意义与结构同时达到完美。很多次,不是意义不到,就是结构不到。很难。好像脚步永远不曾停下,但至今也没有获得什么巨大的名利。但我想,这个世界上没有对与错的照片,只有喜欢和不喜欢的照片。

   我所喜欢的照片,就是能把生活像煲汤那样慢慢讲出来的照片。风格上它不是爆发式的视觉冲击力,内容上不是已经成为历史的陈迹。它完全是一种个人化的视角,我从不预设它会怎样,只在意它是否表达了自己。

    因此,对待我的拍摄对象,我从来不敢说是一种关怀呀关照呀什么的,顶多就是一种自恋吧--在生活这台大戏中,我在演绎自己的同时随手给这个舞台拍了几张剧照。就是这样,我作为摄影师,没有任何优越感。我也不会把自己弄得奇装异服,很艺术的样子。我甚至觉得摄影师不能太聪明,因为摄影师面对的永远是实时的现场,永远拍的是现在,你超越不了这个。而太聪明的人总忍不住要动点手脚。比如把人打扮成过去的样子,但那是拍电影,不是拍照片。我总觉得,这样的"摄影"是在让摄影失语,如果一种媒介想去模仿别的媒介时,它就是在失去自己。摄影师应当让摄影做只有它能做到的事。

   有人说摄影师是"沉默的观察者",呵呵,其实谁真的想沉默啊?至少我不想,只是没人理会而已。但是,我还是要坚持我的眼睛由我的大脑和心灵支配,不由市场和买卖左右。因为我不能失去自己。

    我希望我的作品能作为一种城市文献保存下去,这是我的愿望。比如现在正在和一个国外收藏家谈合作,说真的,我宁愿价格便宜点,也不愿意把作品拆散零售。因为只有完整的作品,才是我的"观看",才是我对这个时代的对话。我只有坚持住了这些,我的摄影才有长久的价值。

 

嘉宾作品:

 




 

嘉宾简历:

   杨俊坡,男,一九六三年生于河南省平顶山市,八七年接触摄影,九四年来深圳。一九九八年起就职于深圳市真实摄影有限公司从事广告摄影至今。[FS:PAGE]
  二零零四年平遥国际摄影节十人联展《人文深圳》;
  二零零五年桂林国际摄影节〈〈深圳职业摄影协会四人展〉〉;
  二零零五年连州国际摄影节个展〈〈擦肩而过〉〉;
       二零零六 年连州国际摄影群展《距离》
       二零零六 年深圳美术馆《吾城吾乡》联展
        二零零八年沈阳国际摄影节《深圳 》
  二零零壹年九月 开始利用工余时间走上街头拍摄《擦肩而过》,这是一个仍在进行的题目。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收藏 分享 邀请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

GMT+8, 2025-5-4 01:06 , Processed in 0.105704 second(s), 3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