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遥八年"八评之六
平遥怎么才能既有人气又有品位
巩志明
平遥国际摄影大展发展到今天,因为无数人的努力和奉献,已经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这是不争的事实,尤其是在拥有旺盛的人气方面,恐怕位于全球摄影大展(节)之首吧。可是它的学术品位怎么样,与它旺盛的人气一样成正比吗?我不这样认为,肯定也没有任何从事视觉评论的人会认为平遥国际摄影大展在学术品位上会位于世界之首的! 为什么呢? 平遥国际摄影大展8届以来,始终没有解决这样三个问题: 一、大奖的权威性问题。 头几届平遥摄影节的大奖,虽然也没有多少权威性,可是还有一定的传播度。摄影人至少还通过平遥的平台认识了王福春和黑明,这两个在中国摄影界原本就师出有名的人物一次又一次让摄影人领教了他们的思想与行为的"与众不同"。可是后来的大奖不知是分散了,还是没有特色了,反正摄影人普遍淡忘了,无论是权威性还是传播度,其实都没有真正走进摄影人心里,更没有走入普罗大众的视野。 大奖的一届界届没有本质的提升,成为平遥国际摄影大展在学术品位上无法提升的关键。 二、活动的学术色彩和理论水平不高的问题。 印象中,从第二届开始平遥摄影节就开设了所谓的"论坛",可是到今天留下了什么话题?给摄影人了什么启示?是怎么样影响了中国的文化艺术?仔细盘点,似乎没有!平遥的学术色彩和理论水平一直不高,不仅是因为摄影界本身文化素质的低下和理性思维的缺乏,更是因为从平遥国际摄影大展的性质上和组织结构上,似乎就根本缺乏学术理论这个部分和环节。 一个大展,如果没有学术理论界的介入评析和研究,没有批评界的追踪评介和批评,它只能是个"庙会"。 三、梳理和树立"平遥国际摄影大展"的特色和理念。 "平遥国际摄影大展"不能一年只热闹那么七八天,应该有长期的工作和追求。大展运作了8年,我们出版了什么奠定学术地位的画册,收藏了多少可以传世的展品,做了哪些走出去,请进来的研讨,高举了哪些需要坚持的旗帜,有吗?似乎没有! 一场耗费了中国大量资源,调动了全球摄影人目光的"大戏",如果没有这样的追求和梦想,是不是太辜负了今天我们这个伟大的时代,辜负了今日中华这个伟大的国度? |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
GMT+8, 2025-5-3 11:45 , Processed in 0.080528 second(s), 3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