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似乎是美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迁移,始于二战刚刚结束,数以百万的美国人拿出战争中积蓄的税后所得,渴望更大的发展空间,或者说为了后代能有更好的生活,开始向城市郊区迁移。流水线上的福特汽车的大量生产,使中层阶级在郊外的住房激增。1944年,郊外的新居民仅仅为11.4万;到了1950年,人数激增为1.7百万。汽车对于美国人的推动力呈现出空前的景观。大量汽车的购买也促进了新的高速公路环绕都市展开。空间的距离一下子大大缩短了。那些原本供应邻近城市的乳牛厂,在这些郊外找到了新的发展空间。到了1980年,6千万美国人移居郊外,大部分美国都市的人口似乎回到了30年代。


从某种意义上说,比尔·欧文斯(Bill Owens)是无意中完成了这本书。当时他的身边都是移居的大潮,他似乎被淹没其中。不管他转向哪里,房屋都如同雨后春笋,一排接着一排。今天的农田转眼间就被成了一座小城。1968年,他成为一家小报的摄影师,在他身边的日常生活,都是让他目眩的社会现象。于是他不由自主地开始了拍摄,因为他意识到可能成为这些特殊现象的目击者——这些美国人并非只是购买房屋,而是在实现一个梦想,一个更为理想的生活梦想。而这以前,这些家庭都曾受到了深深的压制。


《郊外》系列的首次发表,很快成为一个小小的经典。多少年来,这一专题依旧具有不可替代的文化价值,主要呈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对于欧文斯来说,他选择了最为自然的手法,将发生在他身边的事件以情感的方式加以关注。同时他又不像同时代的许多美国人,以艺术化的方式美化了这样一个迁移的群体,或者以千篇一律的建筑加上千篇一律的表情书写,对这样的迁移进行了嘲讽。相反,欧文斯是带着敬重的态度进入这些开放的郊外。他引用了一个家庭主人的话:“我在郊外找到了一种自由的感觉……你有时候只是看到了这些郊外居住者的外表,实际上你并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欧文斯的作品自然带有了一种移情的力量。


其实这样的移居也是一次冒险,带有试探性的脚步成就了美国新一代的中产阶层。那时候的许多孩子都没有自己的家,战前的年代里他们只是住在临时的棚屋里面。因此,郊外的体验就不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乐观主义。年轻的一代要比他们的父辈生活得更好,更能对生活充满自信,从而让自己的孩子进入大学。欧文斯也将自己融入了这样的乐观、自信以及具有尊严的世界中。于是这些画面就是普通人的希望所在,也是历久弥新的理由所在。




上面这幅画面的说明是:性并非是下流的,也不需要在黑暗中完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