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大家.我的摄影大家

秦风的老照片馆

2008-10-20 12:23| 发布者: | 查看: 5531| 评论: 0|原作者: 鲍 昆

 

 

主題:金陵女子大學體育舞會表演,1948年南京。

    攝影者:張沅吉。

說明:金陵女子大學,簡稱「金女大」,最早由西方教會提供教育資源,因此外語教學極為出色,女學生品學兼優,為全國名校。

秦风的老照片馆

鲍昆

1996年末,一本薄薄的小书《老照片》出现在市面上,一下子引起社会的注意,成为热销的出版物。山东画报出版社的名字,也因为这本小书而名声鹊起,由不见经传幡然成为一个响亮的出版品牌。

一切都是"老照片"引起的。

从上世纪80年代兴起的收藏热,经历了瓷器古玩的热潮之后,人们的收藏目光渐渐转到"文化"的收藏上,原来不被人们认为是"宝贝"的各种文化物品开始慢慢火了起来。老照片的收藏就是这个时候兴起的。快速富裕起来的城市人群,忽然发现那些黄旧的老照片里记录承载的历史文化信息恰好和当下他们生活的景观产生巨大的反差。

摄影术的发明基本与人类大规模的工业现代化相同步,它独特的记录功能也正好让它恰逢其时地记录了它出现之后的人类部分历史。这一阶段的历史,是人类走出自然和自然确定完全新型关系的巨变时期,其复杂和丰富的程度远远超过以往任何时期的人类历史。照片为这一巨变留下了远比文字更为精确的记忆。对历史照片的解读,正是对这风流水转悠忽即逝时光的追忆和拷问。那就是,我们昨天和今天的区别,我们为何曾经相互残杀争斗,我们为何而来?为何存在?那渐渐失去光泽的纸上笑颜是否还能让我们永远保存一份温情。

中国的现代史远比西洋的现代史惨烈,因为她以一百多年的短促时光浓缩了发达列强二三百年的历史,经历一个传统农业国家向现代工业国家急速转变的过程。其间历史的波折自然更为诡厄。向现代进程中的中国,实际上还非常贫穷,并不具备像西方那样完善的传媒物质条件,摄影自然也无法承担记录这一过程的重任。因之,关于历史中国的影像实际上相比于西方可谓寥寥。也因此,老照片在中国的历史学研究工作中是极其珍贵的。

曾经的资产阶级和官宦人家,在百年历史的积淀中,本还是有些影像收藏的,虽然他们属于个人和家庭史的影像,但也是这部宏大历史不能缺少的侧面。尤其是在公共传媒的摄影匮乏之时,它们实际上就成为历史的主要证物。况且,这些权势财富之家正是中国现代史演绎的主要角色。但悲哀的是,上世纪60年代的文化历史浩劫,无以计数的历史之影灰飞烟灭。剩下的老照片,就显现了珠玑般的价值。

对老照片价值认识的提升,吸引了人们的收藏热情。这些年来,一些专业的老照片收藏人士渐渐在杂花生树的收藏界脱颖而出。这些专业收藏人士,凭着对历史熟捻的知识,悠游在影像历史的长河中,在如碎片般的历史影像中,辨识确定那些错综复杂的遗迹之影,串接、修补形象的历史巨厦。

远在宝岛台湾的秦风(徐宗懋)先生,就是这些年老照片收藏界的一位翘楚人物。秦风曾长期担任政治文化传媒的编辑记者,足迹不但穿梭在海峡两岸,而且远涉东亚、中东、拉美。记者的职业意识,自然让秦风具有远胜于一般人的人文视野,历史知识也自然丰厚。2000年,秦风告别新闻传媒从业生涯,在台湾成立新视语文化有限公司与台湾文史工作室,开始了老照片的收集、研究生涯。秦风的这一转行,不但是他个人生命的一次转折和升华,更是一件于社会举重若轻的事件。秦风首先开始大规模地收集有关中国历史的老照片,然后开始进行研究考证。秦风不是那种以占有和投机为目的的收藏家。那种收藏家其实对历史是不太关心的,即使关心,也是为了收藏的升值而作的功课。秦风毕竟是一个文人,所以注定他的收藏还是唯历史和文化的兴趣。他的研究心得,也不会是私密的财富砝码,而是散发出去让公众共享的资源。他在收集和研究这些老照片的同时,发现咱们中国一个特有的现象,就是整个社会对老照片影像缺乏应有的尊重和公共意识不强。大量掌握老照片资源的公共机构将这些资源据为自己的私有,并不把其看作是一个国家民族社会共有的遗产。再有就是人们在公共传媒上使用老照片时,随意的翻拍复制,其传播效果可谓惨不忍睹。历史在这些私欲和粗暴的使用中,反而变得更加模糊不清。于是秦风将自己的工作室索性改称为"秦风老照片馆",其意在强调自己收藏的公开和公共性。秦风的这个动作还真为我们这些年的历史研究起到了货真价实的推动。他和大陆的许多报刊、杂志,以及出版机构广泛合作,让他的收藏真正起到了服务于社会的作用。他那些抗日战争的历史影像,对这些年历史学者们重新确定抗日正面战场的研究起到了积极的影像佐证作用,对曾经遮蔽大陆公众多年的历史真相的恢复可谓功不可没。前面提到的,风靡大陆书刊市场的《老照片》丛书,秦风的收藏更是其中珍贵内容的主要角色。[FS:PAGE]

秦风在台湾的地缘身份,有利于他接触更多民国政府期间和台海割据状态中台岛的影像资料。这也为他的收藏添加了另外一层价值。因为在这是一个完全不同的政治视角,却又是全部中华子民们生活真实记忆。他的收藏中许多珍品可谓是价值连城,都是中国历史段落中无法回避的珍贵镜头,像"中华民国正副总统就职典礼合影",是一个时代政治体制最完整的落幕照。1948年5月,即将告别大陆的国民政府的政治精英们,以"全家福"的阵容开了一个表面上最类似西方代议制民主的行宪国民大会,选出了"国家领导人"。就在这张"全家福"拍照之后半年,彻底改变中国政治历史的国共辽沈大战开始,然后在一年多的时间内,这些照片上的精英们就"作鸟兽散"了,历史也翻开了新的一页。这张基本在镜中人手一张的照片,从此随着这些人的隐去散佚,成为一个巨大的历史隐喻。

秦风的影像收藏,还包括大约这个历史时期的各个方面,政治、文化、世俗生活、权贵家事,都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堆砌起一个逝去时代的形态样貌。浏览秦风影像馆,就像返回一个时空,重看我们自己的"家事"。秦风收藏的老照片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他讲究藏品的品质。他多数的藏品品相都极佳,显示了一个真正收藏家的品位。

当现代工业技术疾风暴雨般地改变我们的历史之时,生活也变得浮躁迅即。我们再也不会有那种千年不变的安稳,生活像走马灯的灯影,悠忽即逝。此刻我们最容易迷失,忘却自己的血脉缘自何处,所以感谢秦风们,为我们保留了一份历史的记忆,提醒我们不能忘记的身份。

谢谢秦风和他的秦风老照片馆。

2008-10-8

 

秦风(b.1958),本名徐宗懋,原籍福建省古田县,出生于台湾省高雄市

学历:1980年:台湾辅仁大学西班牙语文学系毕业。

   1982年:台北故宫博物院英语、西班牙语导览。

   1983年:台湾《中国时报》记者。

   1985年:海外游学,经菲律宾、以色列、埃及、埃塞俄比亚、希腊、西班牙等国,从事深度旅游文学写作。

   1985年:中时报业集团所属《中时新闻周刊》战地记者,采访以、巴衡突、美国轰炸利比亚、萨尔瓦多内战、尼加拉瓜内战等。

   1986年:《中国时报》东南亚特派记者,驻新加坡,采访菲律宾、越南、柬埔寨、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印度尼西亚等地。

   1989年:因工作受伤,赴日本半年学习日文与日本国情。

   1990年:《中国时报》国际新闻特派员、总编辑特别助理,制作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日本等国家专刊。

   1994年:《中国时报》副总主笔,撰写评论,专访各国政要,如新加坡李光耀、马来西亚巴达威、南非曼德拉、日本石原慎太郎等。

   2000年:成立新视语文化有限公司与台湾文史工作室,从事历史影像收藏、写作,出版、展览等工作。长期合作对象遍及两岸大型文化单位,包括台湾《汉声文化》出版社、《天下文化》出版社、《商业周刊》、《TVBS》电视台、香港《亚洲周刊》、大陆《老照片》杂志、《三联生活》周刊、《南方都市报》、《南方人物周刊》、《山东画报》出版社、《广西师大》出版社、《上海文汇》出版社、《福建教育》出版社、闽台缘博馆、南京中国近代史博物馆(原南京总统府)、北京今日美术馆。

 

著作:台湾:《台湾人论》(1993,中国时报)、

《台湾战后50年》(1995,中国时报)

《务实的台湾人》(1995,天下文化)

《中国人的悲欢离合》、《大迁徙》(1996,汉声文化)

《中国人的山河岁月》(1997,天下文化)

《日本情结》(1997,天下文化)

《20世纪台湾全册》(2000,锦绣文化)

大陆:《你没见过的历史照片之一》(1999,山东画报)

《你没见过的历史照片之二》(2000,山东画报)

《你没见过的历史照片之三》(2001,山东画报)

《你没见过的历史照片之四》(2001,山东画报)[FS:PAGE]

《你没见过的历史照片之五》(2001,山东画报)

《蒋家私房相册》(2002,上海文汇)

《民国名人再回首》(2002,上海文汇)

《民国南京》(2003,上海文汇)

《梦回沪江》(2004,上海文汇)

《岁月台湾》(2005,广西师大)

《抗战一瞬间》(2005,广西师大)

《铁蹄下的南京》(2006,广西师大)

《秦风老照片馆》(2007,广西师大)

《一个时代的谢幕》(2008,广西师大)

《跨越海峡》(2008,福建教育)

《西洋铜版画与中法战争》(2008,福建教育)

《西洋铜版画与近代中国》(2008,福建教育)

《西洋版画与北京城》(2008,北京今日美术馆)

《抗战中国国际通讯照片》(2008,广西师大)

《秦风图文笔记》(2008,山东画报)

 

展览:自2000年,以历史影像展览的方式推动中国影像文化,以下为过去八年秦风主持的「台湾文史工作室」主办、合办或承办的历史影像展览。

2000:《1950年仲夏的马场町》(台北市"二·二八"纪念馆)

《烈日灼身-台湾抗日史迹展》(台北市中山堂)

2001:《七七抗战-自由之歌》(台北市政府中庭展厅)

《大上海风华图片展》(台湾"历史博物馆")

《太阳旗下-台湾光复节特展》(台北市政府中庭展览)

《纪念台湾光复61周年图片特展》(北京历史博物馆)

2002:《台湾抗日英烈特展》(台北市"二·二八"纪念馆)

《刘铭传与台湾现代化特展》(台北市"二·二八"纪念馆)

《台湾民主先驱雷震纪念特展》(台北市"二·二八"纪念馆)

2003:《蒋经国生活影像特展》(台北市中山堂)

2005:《民国时期南京生活影像特展》(南京中国近代史博物馆﹝原南京总统府﹞)

2006:《八年抗战影像特展》(南京中国近代史博物馆)

2007:《西洋铜版画与中法战争》(福建闽台缘博物馆)

2008:《民国时尚影像特展》(南京中国近代史博物馆)

《民国体育影像特展》(南京中国近代史博物馆)

《西洋版画与北京城特展》(北京今日美术馆)

《1927-1949影像民国特展》(北京今日美术馆)

主題:孫立人(中)視察前線,1947年長春。

    攝影者:劉竹舟。

說明:孫立人畢業於美國維吉尼亞軍校,為國民政府內少有的美式軍事教育背景。抗戰初期投入淞滬會戰,太平洋戰爭爆發後,奉命率部入緬營救英軍,名震中外。抗戰勝利後,孫立人被派往東北,因與杜聿明不和,回調南京。

 

 主題:大戰的前夕,1947年長春。

    攝影者:劉竹舟。

說明:國共內戰的東北戰場中,長春是戰略要地,國民黨部隊初期憑藉其優勢武力居於上風,不過後來卻每況愈下,困守愁城。

主題:槍決日軍戰犯松本潔,1947年南京。

    攝影者:陳西玲。

說明:戰後南京軍事法庭審判乙級戰犯,戰爭期間,日軍軍官松本潔對非軍事人員施以酷刑,以虐殺中國人為樂,有「嘉山之虎」之稱,法庭將他判處兩個死刑,行刑時松本潔神情憔悴,充滿恐懼。

 

主題:通城巷戰,1939年湖南。

    攝影者:佚名。

說明:抗戰八年期間,湖北、湖南成為主要戰區,中日兩軍在此區域進行激烈的陣地戰,一些主要城市更爆發慘烈的巷道戰,街道多淪為廢墟。中國軍民損失無數,付出了巨大的代價。

 

主題:飢荒中的餓殍,1937年四川。

    攝影者:佚名。

說明:四川南部因乾旱爆發可怕飢荒,百姓嚼樹皮,吞泥土,甚至盜屍為糧,慘不忍睹。照片中兩名男子抬起餓殍,抬屍人自己也是衣衫襤褸,瘦骨嶙峋。

主題:法租界的閱兵儀式,1936年上海。

    攝影者:佚名。

說明:法國軍隊在上海租界舉行閱兵,自辛丑條約以來,外國軍隊得以合法地駐屯於中國的土地上,成為中國人內心難以平撫的恥辱。

主題:蔣介石與學生對話,1934年南京。[FS:PAGE]

    攝影者:佚名。

說明:日軍自「九一八」事變占領東北以來,持續又發動「一、二八事件」、「長城戰役」,敵寇鐵蹄步步進逼,中國人已無可退讓。國民黨召開四中全會之際,全國學生集中南京,要求立刻對日宣戰,此照片為蔣介石走出中央黨部,親自與示威學生對話。

主題:影帝金燄(右)與女星王人美(左),1934年南京。

    攝影者:佚名。

說明:聯華影業的籃球明星隊來南京進行表演賽,由影帝金焰(右)領軍,女星王人美特地趕來助陣,兩人在一輛老爺車前留影,也算忙裡偷閒。

主題:女飛行家李霞卿在美深造,1935年芝加哥。

    攝影者:佚名。

說明:李霞卿出身於廣東革命家庭,早年隨父赴歐洲,同時受東方文化薰陶,曾短暫演出電影,後赴美國學習飛行,成為中國第一位女飛行員。隨後,李霞卿在上海舉行精彩的飛行表演,轟動一時。抗戰時期,李霞卿以飛行表演在國際上宣傳援華活動,不幸在一次事故中喪生,然其事蹟已為亙古傳奇。

主題:歡迎胡蝶歸來的人群,1935年上海。

    攝影者:佚名。

說明:迎接胡蝶載譽歸國的中國電影界人士,個個引頸相盼,現場等候的影迷亦興奮不已。

主題:胡蝶。

    攝影者:佚名。

說明:胡蝶為上海明星電影公司女演員,因主演《火燒紅蓮寺》、《啼笑姻緣》等片展露頭角,後又主演中國第一部配音電影《歌女紅牡丹》紅極一時,成為中國青年男女瘋狂崇拜的偶像。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收藏 分享 邀请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

GMT+8, 2025-5-4 00:41 , Processed in 0.191612 second(s), 3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