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大家.我的摄影大家

评鲍利辉的《在天堂门口》

2008-11-10 12:05| 发布者: | 查看: 1420| 评论: 0|原作者: 巩志明

我以为,一切纪实的前提是要大量地投入时间和情感,因为长期和专注才有可能成就深刻,而且要广泛地占有素材,因为大量的拍摄是提炼思想,和提炼形象的前提。这也是新闻摄影与专题类报道的方法论的区别,更是报道摄影与纪实摄影方法论的区别。一句话,所谓纪实摄影是大量的单幅作品共同结构成的一个时期,一个地域,关于一类社会事务或者社会人群生活状态的真实纪录。它不应该是连环画,也不是图片故事,而是历史的视觉文献。

 

 

今天为大家推出的第十一位摄影师是鲍利辉:

 

"梳理"专栏之十一

 

这样的开始很有意义  要是坚持下去就更有意义

 

--评鲍利辉的《在天堂门口》

 

巩志明

 

      因为我童年时在云南生活过几年,所以对云南的摄影师,我一直有一种特殊的情感。10年前在《人民摄影》做《当代中国摄影家点评系列》时,就对吴家林,徐晋燕(冬瓜)的作品做过功课,可惜机缘不巧合,半途而废了。03年结识云南的摄影师鲍利辉以来,我一直留心他的作品,这组《在天堂门口》以前就看过,也有些感触,可是,我一直以为他会长久地拍摄下去的,没有想到,他在04年之后,就再也没有拾起过,我不得不做这篇迟到了的评论。

    其实评论摄影作品以及一切艺术以及文化作品时,搁置一段时间应该是一个可以使用的方法。可是摄影界太多的是一些“热蒸现卖”的思维,包括我过去的一些评论的文字,都有这样的问题。摄影批评不是不可以快速反应,那一定是对正在进行时的当下有指导意义和提示作用的方面,涉及评价和下结论的批评,应该需要一定的时间与距离的冷却和理性化的判定。

     评价《在天堂门口》首先涉及一个问题就是这样的开始很有意义,可这样的停止或者结束十分可惜。我以为,就现在可以看到的这组照片来说,它有关注人性的内涵,尤其是纪录人的生命的消逝这样的一个过程,这里面有关怀人类共同的归宿的价值意义。我很喜欢这组照片中的非新闻类的照片,譬如1、4、7、8、11,我以为这些画面珍贵,而且包含着对纪录者的尊重,对生命的敬畏。尤其是1,我以为画面里有大家气象。我记着我看过一个欧洲摄影师的作品,他是大量地纪录了被拍摄者临终前和死亡后的对比的照片,而且有简要的文字纪录,我很震撼,而且从那组照片里体会了许多报道摄影与纪实摄影的本质性区别。就说现在的这组《在天堂门口》,我以为就属于比较规范的报道摄影,有一个固定的时间段,有一个固定的地域,报道了其中的一个特殊的人群。将报道摄影扩展成纪实摄影,不仅是作品的数量要增加,纪录时间要拉长,核心是它所纪录和展示的内容要丰富,要有许多纪录人性的细节来支撑。

     我以为,一切纪实的前提是要大量地投入时间和情感,因为长期和专注才有可能成就深刻,而且要广泛地占有素材,因为大量的拍摄是提炼思想,和提炼形象的前提。这也是新闻摄影与专题类报道的方法论的区别,更是报道摄影与纪实摄影方法论的区别。一句话,所谓纪实摄影是大量的单幅作品共同结构成的一个时期,一个地域,关于一类社会事务或者社会人群生活状态的真实纪录。它不应该是连环画,也不是图片故事,而是历史的视觉文献。

     在评价吕光伟的《筒子楼》时,我就不希望他就这么画上句号,我希望他还能坚持去找更多的"筒子楼"去拍摄,甚至走出洛阳,走出河南,走出中原。拍摄更多的依然住在"筒子楼"的人们,拍摄他们的喜怒哀乐,生老病死,婚丧嫁娶,乔迁守望。在评价鲍利辉的《在天堂门口》,我依然会坚持自己的观点,希望他重拾起这个题材,走出一时一地,走进更多的挣扎在生命最后旅程的病人身边,坚持纪录,因为这样的摄影工作目前在中国没人做,也许在全世界都没人做,正因为没人做,它才有价值,有意义。 

     对于今天的摄影师而言,可以说是一个非常好的时代,大家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做许多事情。或许正是也为可以选择的机会很多,所以诱惑也有更多,一个人可以坚持到底的孤独的艺术之旅,走到终点的可能性也就越来越小。学会坚持的前提是学会拒绝,这样,唯有大量的事都不动心,才有可能一心一意做好自己的事,真希望鲍利辉能坚持下去![FS:PAGE]

 

 

 

  

   

 

 

《在天堂门口》

(2000年-2004年)

鲍利辉摄

 

 

 

  "我们无法增加病人的生命,但我们可以丰富他们的生活"马克医生这么说。他是昆明市第三人民医院关怀科的主任及创办人。临终关怀这门新兴的医疗学科,让走到生命最后旅程的病人,得以舒适而尊严的走向天堂。

 

 

 

 

 

  1、你所逃避的阳光,却是生命片刻的欢愉,无法摆脱永恒的黑暗,那么有暂时的光明也是好的。

 

     2、疾病与精神的折磨,那不仅仅是一个人所承受的生命之重。

 

3、那一口水是用整个求生的信念去盛接。

 

4、拄着拐杖的老太太,庄严的姿态让人忍不住想象她年轻时容颜。

 

5、护士在帮助病人洗澡。他们是病人临终前最亲密的伴侣。

 

 

6、存者且偷生,死者常已矣。

 

 

 7、冬天的窗外已经没有风景,坐在轮椅上慢慢聊天是件美好的事情。

 

  8、蒙老师的最后一张全家福。第二天,蒙老师去世。在这张照片中,只有他是低着头的。是在畏惧镜头还是死亡?

 

 

9、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在这里,不仅仅是诗篇而已。

 

 

10、人去楼空。世界万物莫不如此。

 

 

11、新的病人到来。周而复始。这里是开始还是结束。或许是通向天堂之门。

 

 

 

 

 

 

 

 

鲍利辉简历:

 

 

中国新闻摄影学会副秘书长,云南省新闻摄影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云南省摄影家协会理事,云南省青年摄影家协会副主席。

 

1989年-1999年在昆明日报任记者编辑,摄影记者;

1999年-2005年在都市时报任摄影部主任,图片总监;

2005年至今任春城晚报摄影部主任。

 

摄影简历:

 

1999年《妈妈这次真的戒了》摄影作品参加"中国青年生存状态联展"(中国美术馆)。

2001年《临终关怀》摄影作品参加"人类贡献奖" 全国巡展。

2001年6月在"昆明创库"举办《在天堂门口》纪实摄影个展。

2001年9月受法国尼斯国际摄影节邀请,赴法国举办《戒毒》纪实摄影个展(GALERIE SAINTE REPARATE美术馆)。同时在法国MAIRE DE NICE摄影博物馆举办《远来的云》联展,其中27幅摄影作品被法国尼斯摄影博物馆收藏。

2002年5月应邀参加贵州都匀国际摄影博览会,举办《彝族--一个关于生殖崇拜的仪式》个展。

2003年2月应台湾历史博物馆邀请赴台湾参加两岸摄影名家联展。

2003年8月应"平遥国际摄影节"邀请举办纪实摄影个展。

2004年5月应福建"武夷山国际摄影节"之邀担任纪实摄影类策展人,同时举办纪实摄影个展。

2006年10月应"第二届连州国际摄影年节"邀请举办纪实摄影个展。

2008年7月应"2008中国沈阳世界报道摄影节" 邀请举办纪实摄影个展。

2008年9月应"平遥国际摄影节"邀请举办纪实摄影个展。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收藏 分享 邀请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

GMT+8, 2025-5-3 12:22 , Processed in 0.082241 second(s), 3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