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大家.我的摄影大家

中国的中国

2008-11-19 11:43| 发布者: | 查看: 1056| 评论: 0|原作者: 李楠

刘香成先生编著的《中国——一个国家的肖像》(TASCHEN出版社,大16开,423页,英、德、法三国文字出版)今年7月面世以来,受到广泛关注。这是我应约为此书写的中文书评。

 

   

   从1949年的翻天覆地开始,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在过去的60年里一直经历着翻天覆地。正是这些在时间的地壳深处奔涌积淀的精神洪流,铸造和改变着地表上的中国与中国人。世界人民纷纷以去过中国、或是能对中国问题发表看法为荣的同时,中国,更多地还是被当作传统文化符号的脸谱,或是政治符号的模具在加以解读。打一个不恰当的比方,世界看中国,多少仍有些国人看西藏的感觉,欢喜之向往之,却不曾真的读懂,不曾看到那个"中国"的中国。

   要看中国的中国,当然不能去一场表演中寻找。东方巨人的心路历程,烙刻在踩下的脚印里,走过的土壤里,甚至在两旁树木的年轮里。寻找它,决不仅仅是用眼睛,而要用心。

   著名美籍华裔摄影家刘香成,以他的中国之心、世界之眼,集数年之艰辛努力,编篡了一部图文巨著《中国——一个国家的肖像》(TASCHEN出版社,大16开,423页,英、德、法三国文字出版),呈现于中国,呈现于世界,亦呈现于他自己眼前。

   中国的中国,在这部书里,眉目逐渐分明,而呼吸,亦慢慢听得到律息。

   这部书以十年为一单元,完整地梳理了1949至2008年中国的重大历史与日常细节。在精当的文字之外,丰富而珍贵的照片,是这部书的主干;这当然首先是因为编辑者本人即资深摄影记者,拍摄了许多在世界产生广泛影响的中国照片,亦深谙摄影是历史真相"沉默的证人"之天性;更重要的,我以为,是刘香成编著此书的使命感、悲悯心与思想力,使这部著作超越了它的同类作品,不再是一册"经典照片集锦"、也不再是一册"中国指南",而是一部真诚而有份量的"史家之书"。

   刘香成的人生经历充满了传奇,从香港到大陆,从中国到世界,他的记者身份使他名正言顺地在众多的重大新闻事件现场;他的摄影师身份使他名正言顺地捕捉关键的历史节点,并为他个人带来崇高的职业荣誉和优越生活。然而,这个幸运儿,在面对自己的时候,却不能够名正言顺了--关于自我身份的焦虑自幼便开始,从由于海外关系不能戴上象征接纳和认可的红领巾,到远走他乡、功成名就之后,发现一直在影响着他的命运的中国正在被西方误读。

   误读,是信息社会的流行病。人们身不由己地被信息裹挟包围无法自救,亦没有很多的人想到要自救,因为他们也正是这些信息的制造者。越来越多的虚伪信息,就像遮天蔽日的乌鸦,聒噪着隔断了对于真实的凝神倾听,而产生的,是自以为是的强加的定义。而在多重的模糊和变更之后,误读者与被误读者中间的鸿沟足以筑起两个世界之间的分水岭,尽管他们其实同住地球村。从小就被误读的刘香成对此有着特别的不能容忍。与此同时,时不我待是另一重焦虑--没有人去收集,很多珍贵的史料就此湮没,再无迹可寻了。因此,在这样一种士大夫一般的"家国命运"的使命感之下,刘香成决意要完成《中国》。它就像刘香成的一次振臂高喊,纯粹有力,毫不妥协;同时,也获得了有良心者的"心有戚戚焉"。一些与刘初次相识的人将从未示人的照片从床底下搬出来,交给他。而一些为《中国》贡献照片的摄影师,等不及这本书的出版,就已经去世了。但他们的照片留下来了,告诉现在以及将来的子子孙孙,他们不曾经历过的那个时代,究竟是怎样的。刘香成说,要感谢中国摄影师,感谢他们的坚持,和对祖国的爱。

   曾任《明镜》周刊记者的Tiziano Terzani这样评价刘香成:"对刘来说,中国不仅是个值得发现的真相,而且有关一种尚待阐明的爱。"是的,是爱,将这些散落在天南地北的照片凝聚到了一起。这不是一己之亲式的小爱,是一种源于使命感的大爱,怀有悲悯的大爱。[FS:PAGE]

   爱是一种感情,因为有了这样的感情,才能安静而耐心地拨开荆棘、迷雾与华而不实、缀满了功利的花环,把所有的人,都看作是"人",把他们的历史,看作是自己的历史;感受他们的生活,就像感受自己的心跳。封底照片,是传播很广的刘的作品:毛泽东塑像前,一名男青年兴奋地滑着旱冰。摄影上的技巧只是一种获取的手段,如果不是对于中国人心态细致入微地体察,如何会注意到这样一刻平常的图景?更想不到,其间蕴含的,是一个时代变革的讯息。

   在《中国》与我们相遇的中国人,默默地过着他们的生活,在命运给他们设置的一次次转折面前,他们的选择交织着无奈与自觉,充满着懵懂与清醒。最后的小脚女人站在故宫门前,而酒巴里则上演着最时尚的歌舞;幼小的孩子们刻苦练习准备为国争光,而成年男女为了奖金参加公开的接吻大赛;纤夫们赤身裸体在山岩上攀登,而神六火箭已将宇航员送入了太空......——中国的现实由不露痕迹地一张张照片的对比显现:这是一个处于变化和矛盾中的国家,身处其中的人,可能是简单的符号吗?他们和全世界的普通人一样,梦想着幸福,但又必须从实际出发。他们的所思所想,是这个世界的反馈,同时也影响着这个世界。所有的人,必须正视和重视这样的存在。

   不难看出《中国》里的温情,这温情温柔地拂去人们身上无形的盔甲,让他们坦露柔软的心灵与本真的性情,活生生的中国人,就这样做了一次集体亮相。

   如果定位为一部史书,而非摄影集,《中国》必须有脉络分明的结构和独抒见地的观点。刘香成是这段历史的参与者,观察者,更重要的,他同时是思想者。其实也只有真正的思想者,才会有使命感和悲悯心;而使命感和悲悯心,前者让思想有力,后者让向度平衡。刘香成的思想像一把剃刀,干净利落地削去了纷繁芜杂的枝枝叶叶,紧紧抓住中国人的精神主干,从此入手,从此发掘,把那一份精神上的痛苦、迷茫、扭曲、复苏、温暖、坚韧、友爱、憧憬......一点一点小心翼翼地捧出来--他们的历史,不是经济史、建筑史、服饰史......;他们的历史,就是他们的精神史。

   这部精神史以每十年为一个单元,编年体的形式流畅完整;而每一历史段落,精炼的标题和短文提示了时代的核心特色,绝不相近和雷同。比如1990至1999年的标题是:"事实胜于雄辩",录有邓小平的一句话:"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而"2000年至今"的标题则是:"中国加入世界",录有Dale Wen的一段话:"......中国正站在十字路口。"......仅仅是这些片言只语,也能看出这不是一次粗糙的打包归类,而是在历史的感同身受和缓慢反刍之后,又深又准的诠释。

   照片是具体的,形象的,很小很小的细节;透过现象看本质,它们说出了一个很大很大的命题。摄影的特长在这本书里发挥得淋漓尽致,它同样显示了自己的诚实。摄影如果不直面正在发生的时代,摄影师如果不对这个时代发出自己的声音,那么,它将无从证明自己。当现代摄影因为相机的普及有了日益庸俗和浅薄的苗头,坚持对现实表达观点,就更应该成为摄影的良心。《中国》因为有了这样的良心,才成其为中国的中国。

   阅读《中国》是一件愉快的事,也是一件令人痛苦的事。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感觉交织成一起,使人对《中国》印象极其深刻。"那些不能忘记的过去,是未来最好的向导"——写在封底的这句话,我想,也是这本书承担的使命。每一个当下,都会成为过去,而我们会在每一个当下坚信:未来会更好!

以下是部分作品: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收藏 分享 邀请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

GMT+8, 2025-5-4 01:33 , Processed in 0.071142 second(s), 3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