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见证上海都市摄影的展览,线索就是从当年的北河盟开始。地点在南汇的瑞象馆,时间是12月14日下午,也就是我和肖睿等几位朋友筹建多日的展示空间,欢迎大家光临。
更多信息:http://www.rayartcenter.org/
![]() ![]() ![]() 对于北河盟的记忆,或许可以从一份上海师大报的副刊说起。
1986年岁末,作为《上海师大报》副刊编辑的我,邀请北河盟的诸多朋友和学校“蓝潮”诗社的年轻诗人们合作完成了一份“光影·旋律”的副刊,整整一个版面刊出了十幅摄影作品和十首诗歌。拍摄者为:顾铮、张少平、金弘建、黄懿、张继文、王耀东、尤泽宏、计文于、毛一青、郑凤芳。也许这就是“北河盟摄影群体”最早变成铅字的历史见证之一。与此同时,在《青年摄影》1986年第三期和《现代摄影》12—13期上,也同时出现了北河盟的身影——不仅有图像,也有旗帜鲜明的“宣言”,表现出一种自觉的行动过程。 就我而言,许多细节已经模糊不清了,而作为北河盟的创建者之一的顾铮,却有着十分清晰的描述—— “北河盟”这个名字是在1986年初夏的一个晚上被提出来的。……当时在上海广告公司任摄影师的王耀东提出“北河”作为名字。……接着,当时在上海戏剧学院舞美系就读的北京人张继文提出可以加一“盟”字,以示群体之意。他的建议也获赞同。 北河盟的历史价值也早就有了定位——还是顾铮所说:上海的“北河盟”,也是一个与上海的“主流”摄影界毫无关系的沙龙性质的民间团体。所有这些民间摄影团体的一个共同特点是,在观念上摒弃当时在大陆风行一时的香港“沙龙摄影”的唯美与“报道摄影”的虚假,而在摄影表现上则努力提倡突破陈旧的语言手法。 ![]() ![]() ![]() 20多年就这样过去了。上海的都市摄影也因此有了多触角、全方位的延伸。当我们面对顾铮和王耀东当年的影像还没有回过神的瞬间,转身浏览朱浩、朱锋、缪佳欣、肖睿、曹友涛等人的都市影像时,一定会产生一种恍若隔世的莫名惊诧。于是沿着北河盟这样一条线索,面对已经发黄的《上海师大报》,当瞬间成为了永恒,历史也就有了复活的可能。
下面是顾铮当年的两幅作品:
![]() ![]() ![]() ![]() ![]() 下面是北河盟当年的的宣言:寻找者的话 在我们各自不同的寻找中,我们日益清醒地走到一起来了 不同的生活背景,文化结构及人生经历,使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特殊的心理构造。为阐发自己对世界的独特感受,我们力求走进自己的内心,运用最适合自己个性,最能体现自我潜质的摄影语言,来反映这个变幻而又永恒的世界。 我们不满足于简单的再现生活的某一个场景,我们希望在作品中注入自己对生活的理解,谋求个人与生活的沟通,而为了准确表达我们对世界的认识,努力使作品的形式和内蕴高度契合乃是我们一致的愿望。 以谁也不能替代的眼睛,去认识谁都面临的世界。在纷繁的物象面前,我们进行各自的选择,体现我们多元化的个性,展示心灵事实的色彩。 我们渴望突破,渴望变化,渴望表现。 我们渴望打破一般的视觉规律,从具体的画面中赋予造型元素的抽象的观念,把它重新的分解组合构成自己新的内心现象,叙述我们的心路历程,直现思维运行的轨迹,使作品内蕴多层次包容,主题多面性延伸,从新的角度,在新的意义上体现创作的价值。 情绪在流动,直觉在瞬息中爆发…… 我们正在寻找新的色彩,新的形象,新的体现我们感受的造型元素。 在寻找中突破。 我们深知,打破旧的限制的同时也即陷入新的限制。因此,寻找永远是我们的理想和追求。因此,哪怕是一朵中肯批评的火花,都会在我们心理燃起感激的巨焰。或许那正是我们寻找的所在。 我们不知道我们会变成什么…… 我们只知道我们正在寻找着什么……[FS:PAGE] 北河盟摄影沙龙,86.6.
![]() 下面是一组朱浩的新作:
![]() ![]() ![]() ![]() ![]() ![]() ![]() 下面是缪佳欣的一组作品:
![]() ![]() ![]() ![]() 下面是一组朱锋的作品:
![]() ![]() ![]() ![]() ![]() ![]() 下面是一组肖睿的作品:
![]() |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
GMT+8, 2025-5-6 10:02 , Processed in 0.373274 second(s), 3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