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PF08第四届连州国际摄影年展
学术研讨会 时间:2008年12月7日下午 地点:连州国际大酒店 段煜婷:我们今天下午的研讨会现在正式开始,请大家就座。到场参加会议的主要是今年的策展人、学术委员、摄影师和媒体朋友们。我觉得每年一次大家能够聚集在这里非常不容易,所以我们也想借这个机会来探讨一下近段时间内中国摄影以及这一次参展海外摄影作品的内容和趋势,摄影的收藏和市场问题。今天下午的发言我这里先做一个引子,研讨会有两场,第一场由鲍昆老师主持,第二场由栗宪庭老师来主持,下面就由鲍昆老师来主持第一场的研讨会。 鲍昆:大家下午好!我们其实也没有特别规定的话题,每年每个摄影节都有一个项目,提供一个机会让大家,所有感兴趣的人可以有一次沟通和交流的机会,今天除了有学术委员和策展人以外,实际上每个到会的人都可以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刚才段煜婷女士已经把大致的方向说了一下,我们还是先围绕展览,大家所关心的,有意思的作品,包括目前艺术市场等都可以展开,希望发言者尽量务实,不要把话题扯的太远,如果是这样的话,主持人就会把话题拉回来。再有一个,大家发言时间有所控制,不要一个人长篇大论,基本上大致每个人发言是10-15分钟之内,让每个人都有说话的机会。下面我想首先邀请从台湾来的郭力昕教授做一个简短的发言,谈一谈对这届连州摄影年展的一些看法,还有他所感兴趣的话题。 郭力昕:谢谢鲍老师,我对于中国大陆的摄影发展状况不是很清楚,让我先讲话,觉得不好意思。我对连州摄影年展的一些观感,以及"我的照相机"这个主题,讲一点我的心得。我特别借这个机会谢谢连州摄影年展艺术总监段煜婷,应她的邀请,她把我放在学术委员会里面,热忱希望我来,今天终于来了,是第一次看到摄影年展活动,看到连州觉得非常有意思,特别喜欢这个展览发生在这样一个中小型城市里面,这些空间曾经都是真实生活的空间,而不是为艺术品而特别盖起来的美术馆、精致的艺廊,它们曾经是生活的空间,这些空间本身有着历史和真实的生活痕迹在里面,也再现着、反映着当代真实生活跟过去历史的比较,作品在历史空间展示出来的时候,感觉特别有意思,特别好。我昨天在这几个空间来来回回看的时候,有一个特别的感受,这些空间似乎在召唤着什么,生活、时代记忆延续下来的味道。看到另外一个让人很动容的地方,因为在真实空间里面,相对人性的尺寸和规模,累计四年国际摄影年展,也让当地的市民有机会自在的参与在这些展区里面,我看到去看展览的人士,不仅是参与这些年展的人,还有很多民众,他们非常专心在看展览,也参与评论。这些作品不只停留在精英的话语意义上面,民众也许对于有些作品的表现方式不见得完全能够看懂,但是也是专心的看,不晓得那些影像在他们身上会发生什么作用,可能的视觉潜力如何被开发出来,这些都是我觉得非常有意思的,我绝不低估他们的潜力。这些展览都一视同仁面对着不同层次的阅读者,我觉得相当有意思,这个是非常之中国经验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阅读群分众不是那么清楚,在西方去看展览是一些特定的阶层,比如说老总阶层,但是像连州、平遥这些地方,很多中国大陆我参与过展览的空间,阶层是混搭的,这个非常有意思,中国很多经验是压缩着出现,最前卫、最先进的跟一些基础的在一起,跟社会进步的进程是融合在一起出现的,快速让中国大陆社会进到一种现代化或者一种对于当代文化思考经验上,这个思考是全民性的动作,当时一些知识精英、艺术文化精英走在前面,领导着一些方向,但是全民参与也不是按照西方社会文明发展、工业发展的进程来出现的,这个是非常有意思的观察。我看到这么庞大而且多元的展览,有很多东西无法一一细说,但是许多作品是感动了我。譬如在这次展览里面看到一些对历史照片的整理,还有战争时期的照片,70年代、80年代的纪实摄影展览,最具撞击力的,我可能比较感兴趣当代年轻世代新的摄影观点的作品,譬如粮仓许多小的个人作品是非常吸引我的,我昨天跟一些朋友在讨论这些作品,尤其是我印象特别深刻在夏天的时候,鲍昆老师在北京摄影季里面放映出来的片子,大部分让我非常惊艳,也很惊讶,知道比较前卫角度的摄影,年轻世代所展现出来的思考上面,创作上面,爆发力、想象力,多元话语的可能,好像对于摄影艺术该是什么,对于话语该是什么,原来一种比较统一的摄影话语,比较权威、主流的概念被打散了,有很多的观点和表现,非常个人的,非常精神的,心理状态都很好,我看到有些年轻的摄影师或者是策展人也描述有些作品看起来是倾向自恋,但是我昨天跟朋友谈,包括有某种自恋倾向的作品,从集体意义来说,对于中国大陆社会都是有进步的,有时候社会在做大的变革的时候,文化做大的转型的时候,一种比较深刻的虚无是需要的,是有颠覆性意义的,对于自我彻底的反省,是另外一种大破,之后有可能大立,不是循规蹈矩、循序渐进的进步,我觉得中国大陆在做天翻地覆的改变,在这里面艺术总能够找到它非常犀利、锐利的角度,借助这样的改变,透过呈现自己,自己的身体和精神状态,这些都是一种社会的景象,集体来看都反映了这个社会如何开始,有更多的人有兴趣开始从一个更大的论述回到人的意义,人的价值和尊严,这个是有巨大的进步性,可能华人文化几千年来对人的意义在不同原因上面,逐渐的呈现在集体意义之后,再回到人的意义上面来,这个对于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都是有积极意义的,从这个意义上面,"我的照相机"主题就有这样的意义,重新看我跟照相机的关系,可以有很多开发和进步的。我就先做这样子的发言。[FS:PAGE] 鲍昆:谢谢郭先生,郭先生对于展览的个人经验、个人叙事方面有非常高的肯定。我们下面可以延伸他的话题,比如对于这次展览中也是最近这些年的现象,新一代的摄影师,他们个人化的叙事,在这次展览当中也出现了好几个,这个潮流和趋势是我们将来必须要认真面对的,也是不得不面对的未来现实,如果哪位朋友愿意续着这个方向发表自己的看法,可能会使这场讨论更有意思一些。具体来说看到几个80后的作品,郭先生说是颠覆性的作品,当然也有很多朋友不以为然,但是我们无法回避的是,生活的演进,文化的转型,个人叙事一定是从过去习惯的集体性的叙事中走出来的,这恐怕是未来一种潮流,但是是不是这样,希望大家积极的发表一些看法。 王伟强:谢谢段煜婷老师和鲍昆老师,受到邀请参加这个活动非常高兴,我也感到非常的紧张,因为我不是摄影家,不敢承担起这个责任,但是组委会想通过这样的跨学科的交流,能够对摄影起到推动的作用。通过这个展览,我自己个人也学到了很多东西,我本人是搞建筑与规划的,这个学科跟摄影说远不远,说近不近,如果说两者有什么相似的地方,当代建筑学和当代城市规划起步跟摄影起步是差不多的时间,在18世纪末期形成,因此有很多东西是相同的。另一方面,摄影在很多学科当中扮演重要的工具性,尤其是在建筑与城市规划方面,包括作品的传播、成果的记录都是摄影在起作用。从这方面来讲,看到提出的主题是"我的照相机",甚至结合连州、永州这样唐朝恢复秦汉传统文风来思考这个问题,也让我感觉到摄影本身产生的过程,它的工具属性是非常重要的,到目前为止可能更加艺术化,走向自我表现,但同时,摄影在建筑学、城市学等领域当中地位越来越重要。回过头来,我认为这些学科理论的支持也都不断的丰富着摄影,也都参与建构了摄影的理论。摄影的理论体系大家可能会有很多争论,到底是什么,我们在研究城市学的时候也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我借用自己的经验来形容摄影,城市规划本身是作为规划自身的理论,实际也是很薄弱的,理论更多是借助于其他的学科,比如说社会学、人类学、政治经济学、地理学等等,在借助这些学科的时候,会把它的理论划分为两类,一个是规划的理论,一个是规划中的理论,我的理解是摄影的理论有点相似,摄影自身的理论可以把它说为摄影的理论,摄影更多的理论是借助于美学、哲学、社会学、人文学、人类学等等,这些理论体系都在不断丰富摄影。我们认识到这点,对摄影师的要求不仅仅是横向的要求,需要更多借助其他的学科,甚至借助其他学科的价值来丰富摄影,这个是我们应该努力的一个向。另一方面,近些年西方摄影比较侧重于个人的表现,我们现在有两类摄影,一类是经济发展,反映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发生的改变,另一类从事美术、绘画的艺术家们在运用摄影表达观点,这一类也是很有意思的。另外,不要忘记影像的质量,现在有的时候看到很多的作品延伸,作品的玩法,后来影响质量,产生问题,看这一届摄影年展就会发现,很多西方的摄影家影像质量仍然是很高的,表达的问题跟中国的摄影师有一些共同之处,但是影像质量把握的很好,这个方面还是有一定距离的。所以强调照相机,可能也呼吁摄影师更加关注摄影的质量,不能全部利用后期PS、数码输出等手段,使整个摄影的价值和质量有所偏离。第三个方面,摄影在未来发展当中,既然我们看到摄影对其他学科的发展产生了工具价值,也启发了我们摄影未来的发展应该多和其他理论学科结合。比如说在做城市规划过程当中,有人说照相机记录那一瞬间就是实证的过程,把客观实在根据你的主观定义出来,只不过实证是一瞬间的。这样一系列瞬间的组合,更是我们做建筑设计时的庞大的题材。摄影应该认识到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有所为和有所不为,在中国今天发展过程当中,有四个领域中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全球化对中国的影响,还有城市化、市场化、民主化,这四个趋势对中国整个30年的发展有很大的推动作用,这样的领域被我们冷淡了,中国的摄影师在这些领域的表现是否充分和足够,我感觉还是有欠缺的。举两个例子,一个就是我在2007年去伦敦参加过一个国际会议,因为2007年是全球人类的城市人口第一次超过了农村人口,当时组委会选择了国际上一系列城市作为研究的蓝本,其中有中国的上海、北京、圣保罗、印度的孟买、东京、巴黎、伦敦等等,论文集的封面是用上海的一张图片,很遗憾不是中国摄影师拍的,是一个意大利非常有名的摄影师拍的,他在中国拍了很多关于中国快速城市化过程当中所产生空间的压抑、快速的剧变,包括高速公路立交桥等等,这些景象在西方摄影师眼中来观察是非常敏锐的,而我们经常熟视无睹。另外一个,有个摄影师是德国人,在香港居住,拍了大量香港的写字楼,和居住在100平方米以下居民的生活状况,有100×100的主题,100户居住在100平方米以下的居民房屋,这些内容是我们中国摄影师忽视的,可能我们整个的影视结构,或者观察的问题比较空洞。所以摄影的基础既需要影像和摄影师自身的提高,同时也需要通过摄影师的人文素养和相关知识学科的综合能力,相信将来会发展的更好。[FS:PAGE] 鲍昆:谢谢上海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的王先生,他提出的话题还是非常值得大家重视的。刚才他用城市学理论体系,指出了摄影作为一个极强的工具媒介,实际上只是一个展示各种观念和学科的平台,用途非常宽泛,我们过去整个中国摄影界有一个问题,长久只把摄影作为一种艺术,实际上说艺术也是把它看作一个唯美的艺术,对于这个转型期,整个中国摄影界,大约十来年非常痛苦的蜕变,今年连州年展终于让我们看到多元、多意义的摄影作品,但是即使这样,比如王先生提出香港100×100,广大摄影同仁们应该引起重视,我们的眼睛还没有看到很多的东西,而且我们的眼睛也没有看透很多的东西,这些东西实际上都是可以依靠我们手中的照相机来发现的,表达我们的判断,这些东西是王先生整个发言当中最核心的部分。下面请中国传媒大学国际传播学院副院长陈教授发言。 陈卫星:谢谢主持人的邀请。我看的很仔细,昨天着实看了一天,因为现在的信息太多了,不是所有的都能清楚,只不过幸运的是,我作为一个连州国际摄影年展的见证人、旁观者,这几届展览我全部都参加了,所以我确实是感觉到越来越有信心。这两天有时候也跟中外学术委员聊了一下,感觉到现在这次的展览应该说从题材的种类,它有两个特点,第一,最完整,有历史、当代、政治、经济、社会、文化,还可以包括宗教、性别身份认同和行业身份认同,以及当下经济主题,所以这次题材的种类是最完整的。第二个是现实主义的倾向比较鲜明,有别于过去看的比较多现代倾向的作品,不管是中国摄影师,还是外国摄影师,黑白的色调比较突出,这是我总体上的感觉。这些归功于影展的组织策划活动者段煜婷女士和她的团队,这么多年的坚持,艺术表达的是对人和社会作出什么样的贡献,在当今世界上越来越罕见,是越来越值得尊敬的方向和理念。结合到主题"我的照相机",有几个方面可以谈一下。第一个问题,从这次影展整体感受来说,我说到了信念、信心,说到了中国作品的质感,如果把摄影作为一个文化创造、文化表达、文化建构的大的传播手段,在这个领域中国人能不能在世界面前做精彩,以往我们容易听到一些外国友人说,中国的这些作品是受了国外哪些学派的熏陶,或者是借鉴甚至直接是模仿,从这次年展的作品来看,我们觉得不管是中国带有明确坚实的现实主义创作风格的作品,还是有超现实主义风格的作品,都是基于中国本土经验具有中国品位的,都是源自于中国自身素材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以及在历史脉络当中的流动所产生出来的现实光芒。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得到了信心,中国是否可以进行自我阐释,自我阐释完全是文化民族主义,也有一个对全球化的思考,第三届连州摄影年展研讨会上我讲到了,连州办了第三届,就应该在全球化背景当中,中国自身摄影文化定位上有所表达,现在来看,确实有了更进一步成熟的思考,虽然这种表现的质量,有时候还会觉得这个那个方面深度还不够。总之,我觉得像这样一种影像展览所带来的生活信息多样性和丰富性,是现在世界上任何其他国家都难以寻觅的,这些作品是来自于生活本身。第二个问题,非广告化有没有可能?从简单的发烧友、爱好者或者时尚者的角度来看,我们往往容易把色彩、画面的光鲜作为一种标志,作为一种自恋的对象,不管是情绪情感的表达,还是觉得那是代表一个个人想象的世界,刚才有的教授也讲到摄影理论,我这里不谈理论,谈观察,摄影系统的观察是一种记录,观察这个词是讲怎么样尊崇现实和别人的行动,实际上提供观看的根据不完全来自于主观,也是一个客观社会环境所造成的,因为从80年代以来的视觉生理学研究已经说明,视觉感官背后的合成是要调动其他历史的因素来表达的,视网膜是过滤,但是过滤是有根据的,根据你的意识概念来形成,在观察的时候就形成一种思维,个体的观察不仅仅是代表一个独立立场,还是代表超个人的社会的立场。这次展览有许多的作品切合中国当下的变化,社会分化,社会重组,社会建构的现实,从这里面不光读出人情世态,也难过读出后面的关系,我们希望这批作品表达倾向的时候,不应该是仅仅满足于视觉人类学外观,还需要在社会人类学尺度下读出更多的东西,这有时候也是跟摄影提出一个难题,因为摄影向来是肯定什么,否定什么,否定什么就是省略,很大程度是要靠观众和读者去联想。非广告化是我们现在在进行创作的时候,不管是现实主义者还是其他主义者都应该考虑的一个出发点。[FS:PAGE] 鲍昆:谢谢陈教授,他刚才提到现实主义,栗宪庭先生提出"我的照相机"作为现实主义的信号,但是现实主义有不同的解释,我们所说的现实主义并不仅仅是一种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实际上是指现实主义精神,还是回归到自己真诚的个人表达,并不是大家很多误传的,什么又在提倡纯粹的记录社会的摄影,用什么样的表达方式都无所谓,关键是回到自己态度的真诚和情感的真诚上面来。下面有请北京的资深编辑,原《摄影之友》的主编那日松先生发言。 那日松:我是第三次来连州了,还是比较喜欢这个地方的,很多人都提到北有平遥南有连州,连州的风格是学术性比较强,在这个地方看展览非常舒服。这次看展览比平时的那些展览看的更认真,因为时间比较自由。确实像前面几位老师说的那样,我能够真正感受到这些新生代的艺术家,他们非常强的冲击力,很受感动,摄影在中国可能是几年就会有一个非常大的变化,我看了一些80、90年代非常著名的摄影家他们拍的照片,这次也有一些展览,我明显感觉到时代快速的发展,看到那些比如说洛丹他们的拍摄方法,感觉到自己老去的感觉,时间还会证明一些东西,至少我看到、感觉到变化非常大。 鲍昆:那日松是非常资深的摄影编辑,目睹了最近20年来中国摄影的变化,曾经在他手中推出很多优秀的摄影师,他谈了自己的感受,他的经验是非常重要的,毕竟他的身份使他的评价很有分量,这次有很多新的摄影师,我们这次展览也放了些老一代摄影师的作品,实际上把老作品放在新地方展示有新的寓意,还是要回到整个展览主题当中来,虽然有一个时空感,实际上我们提倡的还是那种精神。下面有请上海华东师范大学艺术学院的副院长陈教授发言。 陈心懋:谢谢,在座的都是专家,我们学院里面我是专心于教学,摄影课也是我们专业课程里面非常重要的。我自己本身的思考以水墨为主,后来我在学院里面首先开了现代艺术的教学,综合材料与绘画,现在我在主持水墨工作室,我们还是有一些跟摄影方面相似的东西。我借这个机会先说一个大概的感受,因为我是第一次来,感觉非常新鲜,感受比较强。第一个,我感受到主办方、策展人方方面面的用心,从展场的布置,包括环境的选择,每个地方都能感受到精心的准备,展场的安排非常有特点,我们看到很多展场的选择,里面放的这个作品,形成一种反差,很震撼,选择很有眼光。另外一个非常有感受的是作品的选择,跨度很大,作品选择的面和点是我所见到的摄影展里面最有学术质量的,我们见过不少摄影展,能把全国这么广包括国际上的作品都能有所选择,而且经过非常严格的某种程序给展示出来,看了之后觉得非常感动,非常受益。第二个方面,跟我们教学有相近的地方,水墨是比较传统的绘画,摄影也有传统的东西,比如器材什么的,我想说的是,不管是什么门类,对于媒介特点的认识是非常重要的。另外一点,我个人怎么来看这个时代和摄影这个特殊媒介的关系,这次感觉展览风格很多样,有一些好的作品大家都谈到了,摄影的传达性特别敏锐,有一点不同的地方就是,看到一个作品《半梦半醒》,还有一个展览,这种角度比较个人,以前我们看到一些好作品,长期关注上海的建筑,现在在长期关注里面怎么继续不断挖掘个人和某种深度是很重要的,现在我觉得后一波的年轻人,个人的观察点更为广泛,其实这个很累,在教学里面经常讲水墨就像一个工具,1000人用这个水墨怎么产生不同的东西,现在很多人从一些新的角度来画,就完全不同了,这个是摄影界可以探讨的,在时代变化的趋势下面,个人怎么样看待这个时代,个人怎么看待摄影这个特定的媒介,在这里面可以看到很多东西,还有时代特点在作品里面不同的表现。 |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
GMT+8, 2025-5-4 01:46 , Processed in 0.072508 second(s), 3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