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郎静山摄影风格的异同 在与父亲关系比较密切的影友中,吴寅伯和刘旭沧
事实上,根据郎静山自己的介绍,他的“集锦摄影”也确是受到瑞典裔“高艺术”派摄影家奥斯卡·古斯塔夫·雷兰德启发的一种尝试。这种“高艺术”的特点是轻视文艺复兴时建立起来的焦点透视、统一光影等西方现代理性的视觉艺术法则;这种“高艺术”的“集锦”与上世纪20年代具有“先锋”意味的达达主义者制作的“蒙太奇”摄影技巧相似,效果却很不相同。前者囿于古典理性,后者则有颠覆理性的意思。《飞鹰》第6期发表了一幅卢施福的“集锦照”《幻境》,似乎更接近后者的路子。父亲自己也做过几张后一类的“集锦照”。90年代,父亲
![]() ![]() ![]() ![]() ![]() ![]() ![]() ![]() ![]() ![]() 中国摄影家在第三帝国 在《飞鹰》停刊之后,大约有十年时间,父亲远离了他熟悉的中国的摄影圈。1938年,当他与大学同学李国豪经过两个多月海上航行,在威尼斯登陆,取道瑞士,到达目的地德国达姆斯塔特工业大学时,已是魏玛共和国瓦解和希特勒上台后多年的时代。在中国抗日战争初期,当时的民国政府与德国尚维持着较好的关系;直到1940轴心国正式形成之后,情况才起了变化。在那样的形势下,德国普通民众对中国侨民的友好态度却没有太大的变化。这种情况在
[FS:PAGE]父亲留下一本照相簿式的剪贴本,里面贴有不少他当时从德国的摄影杂志上剪下来的照片,旁边附注了拍摄方法的信息。其中较显著的就是兰格-帕奇的作品。还有几张作品出自另一个有名的摄影家保罗·沃夫医生之手。这位摄影家的名字常被用括号注上“俫卡”以区别于另一位同名同姓的摄影家,同时表示他与俫卡相机的渊源之深。他的风格接近兰格-帕奇,但他因为给1936年慕尼黑奥运会作摄影报道而搞坏了名声。父亲去德国后的摄影无形中受兰格-帕奇的影响。他后来发表的一些对摄影的看法常和“新客观主义”如出一辙,如强调自然光或现场光,强调不破坏现场气氛,要求画面简洁,要求摄影有画意但不摹仿画等等。这些影响更多体现在父亲拍摄的建筑风光和自然景物中,但也可从这里选登的《老房东》、《儿童》等人物照,以及他拍摄的自己的俫卡相机和许多自拍像得以印证。在摄影史上,“新客观主义”多被看作是与美国同时兴起的“直接摄影”派遥相呼应的一个运动。这就难怪父亲赴德后的作品有时也会接近美国“直接摄影”派的先行者保罗·斯特兰德的风格。不过父亲和美国“直接摄影”派的中坚“F64”成员的风格一直有很大的区别。“F64”的成员都以用大相机、小光圈来使画面的前景、后景绝对清晰而著称;而作为一个业余摄影家,父亲更能接受采用小相机、大光圈的方法。
![]() ![]() ![]() ![]() ![]() ![]() ![]() ![]() ![]() ![]() ![]() ![]() ![]() ![]() |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粤公网安备44049002001081号 )
GMT+8, 2025-8-15 10:54 , Processed in 0.016358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