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志刚、林黎、刘宁、周静编著的高校摄影教材《中国摄影史略》现已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
大家都来抢救摄影史吧 鲍昆 任何一门学科建立都是有其渊源性的,也就是说它一定有着坚实的历史支撑。如果我们认为以摄影之名展开,可以构建一种学问的话,那么摄影也是一部历史。这部历史可能比较复杂,因为摄影是一个有着丰富功能的表现记录媒介。它可以是一部关于它作为工业科学的技术史,也可以是一部艺术的历史,还可以是一部关于新闻传播的历史,当然也可将这一切整合,成为一部由摄影作为话语平台的视觉文化史。但不论它们怎么划分各自成为专门史,在这个史中最主要的主体还是人,是无数以摄影的名义活动的人们。历史的实践是他们,历史的叙事也是他们。所以,钟爱摄影这个名义的人,是应该积极进行关于自己历史的回顾、整理和叙事的。 对于中国的摄影史,我们迄今能够看到文献和专著不多,只有有限的几本。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摄影出版社出版的两本《中国摄影史》,一部是从1840年到1937年;一部是从1937年到1949年,两部接续的断代史构成了解放之前的中国摄影史。后来,中国摄影出版社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又出版了一本由中国摄影家协会编撰的《当代中国摄影艺术史》(1949-1989)。但这部书不能成为"公正"的"史",因为此书过于官样文章,有些像中国摄影家协会的工作史。虽然此书具有一定的开放性,收纳了组织之外的一些现象,文献资料性较强,但因为缺少建立在现代思想学术的分析方法,导致"史观"过于政治化,所以一直不太为人们认可。其实这部"史"还是非常宝贵的,起码为我们更丰富的历史探索提供了坐标性的提示。从这三本书来看,我们就算有了一部中国的摄影史。但这些"史"都过于粗糙,都是比较宏观的叙述,缺少更为生动的例证。《中国摄影史》(1840-1937)是由已经过世的胡志川先生、马运增先生主编,在广泛进行了对清末、民国史料文献的检索研究基础上完成。遗憾的是,这部历史的许多当事人或不在世,或在当时都不是主流人士,未能对该书的书写提供更多鲜活的考证,所以显得粗糙一些。《中国摄影史》(1937-1949)由蒋齐生先生领衔编撰,相对简约一些。由于蒋齐生先生属于从延安走来的革命摄影人士,所以此书的笔墨更多地侧重中国共产党方面的摄影史,对于国统区的摄影介绍相对要弱化一些。但此书资料翔实,因为撰写之时,众多的历史当事人都还在世,蒋齐生先生和写作组成员作了相当多的访谈工作,资料的比对相对要准确得多。 在这三本书之外,后来又有身在山西的革命老前辈顾棣先生和方伟合作撰写的《中国解放区摄影史略》。顾棣老先生是革命摄影先驱沙飞的学生,他不但本身就是历史的亲历者,而且他从参加革命之始就负责资料的整理收藏工作,因此在史料的占有性上具有别人无法比拟的优势。他本人也是一个对历史有着高度责任感和极浓兴趣的人,长期坚持对历史资料的整理和挖掘工作,所以他本人就是一部"活历史"。除此之外,一些前辈和机构也以不同角度和方式进行了中国摄影史的研究。比较突出的是1986年新华出版社出版的吴群先生著的《中国摄影发展历程》、1999年由香港中国书局出版的《永远的四月》、1992年上海摄影家协会编撰的《上海摄影史》,及最近由广东摄影家协会公元先生编撰的岭南美术出版社出版《广东摄影艺术志》等。 但是我们必须看到,摄影史的整理和书写还远远不能满足现实的需要。随着社会的进步,高等摄影教育开始普及,全国各地众多院校纷纷建立摄影专业,但关于中国摄影史的教材几乎是空白。前面提到的那些摄影史著作大多也已经脱销,而且内容也缺少对这二十多年来的中国摄影实践的历史性记叙。各个院校关于中国摄影史的课程只能靠教师自己整理的教学讲义,学生不但缺少读本,甚至可读的像样的参考资料也很少。[FS:PAGE] 另外,随着这些年不断挖掘出来的新史料和由于思想知识界新的研究成果,人们对于历史的解读素质也普遍提高了。对于历史的解读人们不再满足于宏大叙事的"通史",而是希望看到更多原汁原味的史料来自己进行辨析。那种由某些机构组织的,由少数"专家"撰写历史的方法现在显然已经过时。在传媒不发达的时代,历史的撰写显然是一种权力,因为无论财力和人力、物力都是昂贵的,比如司马迁时代的简牍就非一般人家可有,于是历史的撰写成为一种分工和专业,中国历朝历代的史官,和州县"方志"的撰写人即是。他们拿着供养人的薪俸,按照供养人的意旨著述,撰写的历史必然偏颇。现代以来,传播媒介的日益发达,人们书写的权利因之获得释放,历史的书写撰述也由统治者转为民间。大量民间的研究机构和院校担当了这项工作。虽然它还有机构色彩,但毕竟和古代那种带有政治特权意味的行为不可同日而语。现在随着电脑的普及,互联网和印刷传媒的发达,人们对于历史的记忆书写则越来越具有公众性。互联网也让信息的透明度越来越高,流量和流速也越来越快,历史的书写因此简化。但是,书写的便捷也让历史的书写轻率,一些急于成名心浮气躁的人并不安心踏实地做学问,而是以网络搜索替代严肃认真的田野工作,然后加以简单皮毛的所谓"史观"胡乱阐释和结论,于是以讹传讹就大规模的产生。这是对历史严重的不负责任,是一种后现代式的娱乐化的历史虚无主义,是必须警惕和反对的现象。网络的历史书写方式一方面颠覆了"官史"的权力叙事,一方面又造成大量谬误的历史书写,所以网络历史书写并不能完全代替严肃的历史写作。针对此种现象,我们今天有必要重新提倡严肃的历史书写态度。 再有,摄影影像是一个高度依赖文字支撑的影像文本,如果没有具体文字信息的附释,许多影像的确切意旨和内涵将会大打折扣,不能形成完整的"历史文本"。近年来,许多历史影像的拍摄者和相关当事人,都已进入耄耋之年,甚至不断地远行。鉴于此,对一些影像的具体拍摄情景和背后的故事,以及相关的时代语境的挖掘、整理工作,现在有些显得刻不容缓。如果我们不抓紧这项工作,相当多的历史将永远成为迷案。 由北京电影学院宿志刚教授主持编写的《中国摄影史略》,可以说就是对以上诸般现象的回应。北京电影学院摄影学院,是国内摄影高等教学的重镇。近年来,他们一直在进行教学和教材两方面的建设,先后已经组织各种社会力量编撰了多本摄影教材。这次他们又在摄影史方向以课题的方式尝试整理。他们没有好大喜功地进行编年体方式的大历史写作,而是脚踏实地,有的放矢地进行了断代史和专项分类史的工作。这种治史的方式,恰好是我们今天应该提倡的方式,就是避免垄断性的先入为主的"大历史"写作,提倡多角度、多层次的史料信息整理和个性化的研究言说。这样,真正的历史才能丰富多彩的呈现,为后续的研究者提供更多的可能性。 祝贺这本书的付梓,虽然它注定还有不少的瑕疵,但它到底打破了多年迟滞不前、沉闷的摄影史撰写局面,为今后局面的展开注入了活力。 是为序。 |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
GMT+8, 2025-5-6 10:10 , Processed in 0.213359 second(s), 3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