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中的默哀
2008年12月13日《华商报》发了一则消息:"本报讯(记者 蔡勇)由国家版权局主办,中国摄影杂志、大众摄影杂志、中国摄影报、中国摄影家协会承办的' 2008感动中国全国摄影大展'揭晓,本报记者胡国庆的作品《手术中默哀》获唯一特级收藏奖。《手术中默哀》表现的是,5月19日14时28分,设在汶川县城的第三军医大学抗震救灾医疗队,医务人员一边抢救伤员,一边向大地震中的罹难者默哀的镜头。本次大展共收到来自全国各地的6000多件作品,反映今年发生在中国的重大事件,最终46幅作品分获各级奖项。246幅优秀参赛作品于近日在北京展出。" 我知道之所以发这则消息,就是为了让这个小小的配图见报,这样这个一直没有出生权的无辜的生命,就此有了合法的身份--终于在半年多之后见报了。 我们又太多这样的例子了,一个记者最好的图,往往是没见报的。一个周老虎事件最好的就是蔡勇那张《旋涡中的周正龙》,结果报奖单位是《人民摄影》,因为这张照片在作者单位《华商报》未见报。我编辑《2007 华商视觉年鉴》时印象最深的是一个老记者的一句话,我今年最好的照片都没有见报。我还不太相信,这个记者一下子拿出了三张让我震撼的照片,我只有信服。当然,为了向前看,这个细节在《年鉴》中被刻意淡化了。 我知道,贺延光的《两党一小步 民族一大步》在我们集团所有的报纸上当时都没有用,当天美联社有张类似的照片,结果被夜班的值班人否决,否决的理由是:"既然新闻事实是胡连已经握手了,我们为啥要发一张没有握上手的照片呢?"当时争论得很厉害,结果是电话请示了决策人,决策人是从安全角度出发,决定发新华社握上手的常规照片。 说这些,不是翻旧账,而是要理性地认识,是什么在一次次遮蔽我们的双眼,使我们的好照片总上不了版? 总结一下有这样一些问题可以廓清。 首先是拍摄者缺乏固执的推销精神。因为人类对事物的认识一定是"之"字型的,在推进认识进程中,首先需要的是对真理的执着。其次是使用者(编辑部门和决策人)往往用自己提前设定的偏见来左右鲜活的,其实是根本无法提前预测的新闻现场和细节。因为策划和编辑的理论是灰色的,而新闻事实之树常青。我们太多的时候都是在用追求视觉冲击力和照片的震撼感染力来削足适履,一次次把新闻都做拧了。最后,对每次失误都缺乏深刻的反思和讨论,因为没有“吃一堑,长一智”机制和能力,而是像恺撒所说的:"拌倒我的只有几块石头!",可是就是这几块石头,一次次拌倒我们!
(后记:这是我在我服务的华商传媒集体的内部杂志《华商传媒》上的个人专栏“小巩评图”的最新一期,发出来,欢迎指正。我在这个传媒已经服务了9年,我深知它的优秀和不断进步,尤其是在新闻摄影和视觉传播领域,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它近10年来一直走在全国的前列。可是华商的文化是不张扬,多自省。所以,我们一直在深刻反思。我作为华商视觉传播从业者之一,从来没有停止过这种反思,恳请大家继续关注华商视觉,继续支持我们,谢谢您!) |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
GMT+8, 2025-5-3 12:28 , Processed in 0.070973 second(s), 3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