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籍摄影沃夫冈·提尔门斯 (Wolfgang Tillmans),1968年出生于德国中西部莱因河流域旁的伦雪得(Remscheid),1980年末前往英国,1990至1992年时就读于英格兰南边以平面设计、影片制作等科系著称的柏尼矛斯和普尔艺术学院(Bournemouth & Poole College of Art)。毕业后即定居伦敦,曾为《i-D》、《The Face》等时尚生活杂志设计版面编排。
同期间又兼拍摄夜总会当初在欧洲刚奠基成形时的纪录影像,并以静物、文化政治界和演艺圈的人物照、及友人的私密生活写真,逐渐发展出自己的风格。在提尔门斯早期的作品中,他一方面强调其个人对自由民主的坚持态度,一方面也间接地表达了他对流浪汉、种族歧视、同性恋等社会议题的热衷关切。
提尔门斯擅长运用伸缩尺度的变换和旋转式的影像,让每一张照片都自成一个世界,在他的镜头下,餐桌台上的一罐果酱和一道霹雳闪电,或是一场浩荡的政治示威行动一样重要,他对显现于框格中的每一个影像都投注以同等程度的用心,试着从不同的角度,将人们日常生活经验中粗枝大叶的残像光影,调理成一致性的视觉效应。
不过提尔门斯的摄影作品并不是他获颁泰纳奖荣衔的唯一要素,因为提尔门斯最为独特的创作手法,是表现于他个展作品的装置组合上,经由他仔细挑选的代表作——计算机印图或是光面照片,各以大小不等的尺寸、高低悬殊的位置、装框和不装框的混合形式,分别用箝夹或胶带直接张挂于墙上,除了零散的水平垂直方块线条外,整体架构找不出一个可以遵循的规则。
不过在每一次的展览中,提尔门斯总是重新设定几个脉络来联系群组的集锦照,企图让单一的影像,在无形中带动周围丝缕相关的其它作品。多年来提尔门斯持续以丰富量产的照片,与更替穿插影像的组装方式,来转述观者能够自行附会编导的故事,和挑战一般人对摄影展的固有印象,他表示:我尝试推翻照片只有保留影像用途的说法。 在一个影像泛滥的媒体世界里,提尔门斯却选择了摄影作为他质疑普罗群生的审美观和打造个人视觉标记的工具。
或许提尔门斯经常误差失焦、拙劣的灯光效果,有时候表面还出现刮伤或污点的摄影作品,并不能完全迎合以技巧取胜的职业摄影师们,可是提尔门斯一双能够自平凡的人事景物里,捕捉到当代文化冲击力的透视眼,和他执意与众不同的作品展示方式,依旧让他在2000年成为泰纳奖第一位以摄影展夺魁的黑马。
戴上英国前卫代表艺术家的桂冠后,提尔门斯的人气和作品便水涨船高,各大美术馆的邀展接踵而至,其中计有德国科隆鲁威格美术馆(2001)、巴黎东京宫和纽约古根汉美术馆(2002)、伦敦泰德美术馆(2003)、东京歌剧城艺廊(2004)、瑞士巴塞尔美术馆(2005)等,期间他还抽空回德国,担任法兰克福史泰德艺术学校(Stadelschule)的客座教授。
今年春天提尔门斯在纽约P.S.1当代艺术中心的个展刚结束不久,芝加哥当代艺术馆和洛杉矶的汉默尔美术艺术馆和洛杉矶的汉默尔美术术馆和洛杉矶的汉默尔美术馆,紧接着又联袂为他举办一文件集合了300张摄影作品和录像装置的回顾展,继芝加哥当代艺术馆目前的首展后,将艺术馆目前的首展后,将术馆目前的首展后,将巡回至汉默尔美术馆、华盛顿特区的赫胥宏美术馆和雕塑园林。 |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
GMT+8, 2025-5-7 02:31 , Processed in 0.088195 second(s), 3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