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大家.我的摄影大家

荷赛聪明了

2009-2-24 11:03| 发布者: | 查看: 912| 评论: 0|原作者: 李楠

第52届荷赛揭晓后,浏览了荷赛官网上发布的获奖作品,总体感觉是:荷赛,变聪明了:

    首先,是摄影师变聪明了。

    就拿此次获奖的中国摄影师的作品来说吧。6位获奖者一齐为中国赢得了荷赛历史最好成绩,其中陈庆港拿下突发新闻类单幅金奖具有突破意义,中国摄影记者终于以鲜明的风格证明了自己对于重大新闻题材表达与诠释的力量和水准;同样表现汶川地震的深圳晚报赵青的单幅照片,则是从另外一个角度,在平静和温情中阐发了人类顽强的生命力和从容的生活态度。吴晓凌取得体育特写类单幅金奖,实至名归:特别的细节呈现使图片具有想像力和震撼力。这三幅作品,共同之处在于:摄影师面对的现场--地震灾区和奥运会赛场,都是纷繁芜杂甚至是颇为混乱的,而他们能够准确、敏锐、毫不犹豫地选择并捕捉到了上述画面,而绝对不有意扯高嗓门,在宏大叙事上浪费时间,有思考、见功夫,是为聪明。

    中青报赵青的《电视里的奥运会》和傅拥军的《西湖岸边的树》分获体育特写类组照金奖和自然类组照银奖,两组作品新颖独特,颇引人关注。一见之下,不能不令人赞叹:太巧妙了!影像中透露出来的难以掩盖的慧心甚至让人几乎忽视了作者实际的付出中也有诸多体力上的艰苦和一份执着的坚持。组照和单幅相比,更加考验摄影师的逻辑思维和视觉语言组织能力。这两组作品,思路其实有相似之处:以不变应万变,以万变证不变——前者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时间里寻求空间的变化,后者是在一个相对固定的空间里展现时间的变化,然后,以这种变化去拓展原有时空的外延,使之丰富和开阔:奥运会仅仅是一场体育赛事吗?自然界对于人类仅仅是阴晴雨雪、春夏秋冬吗?并且,它们完全有别于传统手法和一般思维对命题的阐述——在尺幅之间既是自然又是刻意地拉开距离,聪明!

   这样的思维在摄影中当然不是第一次运用。其实,我以为这种想法是颇有东方神韵的。"意在言外"、"隔山打牛"、"四两拨千斤"......这都是老祖宗传下来的东西。屡试不爽的是,这种看似很"拐弯"的表达往往比直截了当更能一击而中,别具效果。

    如果非要吹毛求疵一下,这两组作品也有些许自身的弱点:美则美矣,然未尽也。画面中的时空载体仍然比较多地停留在简单并列关系上,假如二者能够互相生发一下;或者,这种关系"组"的选择,和时代与社会再贴近一些,最后的结果可能就不仅仅是丰富和开阔,而是更具深度和现实生命力。

    比获奖本身更能够展示摄影师聪明的,我觉得是他们的心态。

    激动之后的平静、坦言作品仍有诸多缺陷、认为荷赛不是唯一标准......这些获奖者的感言,应该更加令人欣喜--一个聪明人知道,想要走得更远,飞得更高,那就千万别把现在当作将来;也不会把一次得失看作全部命运。有了这样的心态和眼界,中国摄影师毫无疑问会更多地在国际舞台上以自身的优秀证明其实力。

    其次,评委变聪明了。

    还是以中国摄影师的作品为例。李洁军的《复制战争》获得肖像类组照铜奖,一时间引来了大家的争论:以玩偶为主角的照片是新闻照片吗?

    我们知道,一幅(组)照片在某一次比赛中获奖与否,与当届评委会成员的构成有很大关系,也和同一类别其它作品的情况有很大关系。理解了这两点之后,再来看这个结果。任何一个作品获奖,都肯定是多数人的意见,或者说是评委会的最后决定。那么,这个决定至少包含两层含义:第一,这个作品符合参赛要求,不违规;第二,这是一个不错的作品,应该得到肯定。这就是52届荷赛评委会的评判结果。有趣的是,的确是这个结果引发了争论,而这个结果本身,又正是对争论最好的回应。

    一个正方形和一个六角形,无论如何是套不到一起去的。但是,如果把正方形的四边扩大,六角形就很轻易地装进了正方形的"盘子"里。再仔细一看,这盘子里除了很多正方形之外,其实原来也有不那么一模一样、但十分貌似的长方形、梯形......,现在,把六角形也装进去了--这个"盘子",包容性还真是越来越大了,伸展性也越来越强了。[FS:PAGE]

    这个世界,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本身,或者说,一切皆有可能。而当下的社会,诸多界限变得脆弱和模糊,交流、突破、变异和融合可以说是时代特色。就新闻本身的发展来看,经典的新闻观,时常被实践中的各种行为和现象所冲荡。近年来,西方新闻界已公开地张扬新闻的主观性、个人化与体验感,从"新闻不是纯客观的"到"新闻是主观性的",看似意义一样,其实中间已走过了很长的一条道路。激进与反思总是在同步前进,客观主观总是在互相渗透。那么,今后还会如何演变呢?曾经有一句话:当你把新闻拍得不那么像新闻的时候,或许就成了--说的就是这种中间状态。年届52的荷赛,要生存和发展下去,必须与时俱进,调整自身的标准和取向。当然,具体的表现,会因为每一届评委、作品、社会环境等具体情况不同而不同,但是,变化其实是数年前早已开始的,这一点,往届获奖作品已有成例,就不赘言了。

    所以,对于《复制战争》的获奖,以此去争论新闻的定义,和其归类,其实已没有太多对于当下和未来所必须的意义。一个新闻摄影比赛的评委会已授予了它奖项,这是结果,也是姿态和信号。所以,对于荷赛本身而言,我更愿意认为这是一次聪明的选择。或许只是一次尝试,但一种开放的可能性,实际上是为将来做了最充分的预算。

    说了荷赛的"聪明",最后还得说点"笨"的。

    没有细看每一幅(组)作品,但粗粗一遍下来,至少有两件作品让我有些跌眼镜。一是一般新闻类单幅金奖《挡盾牌的巴西妇女》,二是自然类组照铜奖《动物之眼》。这两件作品当然也是不错的照片,但何其"似曾相识"!我以为,这样角度重复的照片获得这样的奖项,是不妥当的,一而再地选拔出相似的作品,自然也是不聪明的。

    突发新闻类组照银奖获得者、路透社记者Bo Bor(中国)关于汶川地震的数幅照片,我在当时做报道时就非常激赏,从那时起就对他的获奖暗自期许。此次他选送的12幅照片里面,第1幅和第9幅我觉得可称非凡之作,将自然灾难中的人类命运提炼得恍然有宗教般的喻意和神圣。而其它几幅,也是当时媒体广为采用的。除去评委会觉得组照金奖再次授予地震题材有重复之嫌的可能外,看到这12幅照片的感觉却是复杂的:这组片子确实够牛,编成这样了还能获个银奖;这样出众的照片,如果编辑上再精确一些、再到位一些,又该有多好!可惜的是,笨拙的编辑让这组好照片看起来颇为零乱拖沓,真是令人遗憾!

    图片编辑已经是摄影比赛的老话题了,这里就不展开。什么时候,善于点射的神枪手们能更聪明一些,变成能运筹帷幄的将军,那么,幸甚至哉!

    本届荷赛总体而言,传统类型的影像还是占据多数。但正如上所述,一些不曾有的变化依然鲜明。这是聪明的,当然,我们希望荷赛的"聪明"能为它注入新鲜健康的血液,使这棵大树"老而常青"。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收藏 分享 邀请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

GMT+8, 2025-5-4 01:48 , Processed in 0.070242 second(s), 3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