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大家.我的摄影大家

荷赛的硬朗形象在模糊 在融化

2009-2-25 11:51| 发布者: | 查看: 1316| 评论: 0|原作者: 巩志明

  -----我看《复制战争》在荷赛获奖

     李洁军是我很要好的哥们,也是新闻摄影界口碑很好的大佬,从我个人来说,我很欣赏他的这组作品,而且在荷赛上获奖,我也不觉得怪异,以为在当下这个时代,多元兼容和具有丰富的人文性是时代发展的趋势,如同《功夫熊猫》那句很经典的台词:"一切皆有可能"!

     这其实是个很复杂的问题,里面有文化差异,也有时代流变!

     我从来没有事前让被评论者看文章的习惯,也很反对因为事前的交流和勾兑破坏独立思考,自由批评。所以我和李洁军虽然是很好的朋友,可是《我看52届荷赛的中国获奖作品》一文我并没有事前没有和他联系,我以为这是相互的尊重。该文在《南方都市报》发表后,洁军主动打来电话,他基本认可我的观点,尤其是结尾的"在获奖归类上,我也认为《复制战争》归属"艺术类"而不是"肖像类"更合理一些。",他说,他本来投得就是"艺术类",而不是"肖像类"。随后,他电邮来这组作品的七八篇评论,以及拍摄的现场花絮。

      这样的理解和支持让我有可能对《复制战争》在荷赛获奖事件有了更深刻的思考,因为我要对朋友负责,更要对应该评论的摄影事件发表自己的观点!

     不少摄影人对《复制战争》在荷赛获奖这个结果都感觉无法理解,有人甚至问我:"您的朋友圈有没有认识荷赛评委的?让他们点评一下《复制战争》怎么是‘肖像类'的,难道把‘肖像'广义化、扩大化了?再说场景复制怎么就是‘新闻'了呢?如果是别人复制战争场景被记者拍下来了,才能算是‘新闻'啊,本人复制只能算是艺术创作啊。"

     说实在的,这些观点,我都不反对,要让我简单地表达一下我的观点,我认为《复制战争》的摄影属性归类,我个人倾向是它的艺术属性较多,新闻属性较少。另外,在获奖归类上,我也认为它归属"艺术类"而不是"肖像类"更合理一些。假如我是本届荷赛的评委,我不会为这组作品投赞成票,作者是我敬重的朋友,可是我会坚持原则,放下友情。说实在的,这样的观点我自己都觉得很很无力,甚至有点苍白,因为种种虚妄的幻想毕竟无法改变事实!所以我从心底说,我宁愿相信《复制战争》在荷赛获奖是一次好玩的"行为艺术",我积极地理解这件事,就是这样的事实能考验我们的思考判断力,同时也有利于推广荷赛的品牌,普及荷赛的文化。

     我非常反对因为这组《复制战争》获得了肖像组组照类的三等奖,我们就此质疑本届荷赛的权威性,以及它的"世界新闻摄影比赛"的概念。那是狭隘的。我也非常反对,因为《复制战争》获得了新闻类的奖项,我们就否认它的价值,其实我坚信它是有意思,有意义的作品。虽然它是以获得荷赛这样非常尴尬的传播定位走进广大摄影人视野的!

  李洁军在回答媒体采访时是这样解释这组作品的:"我的这组作品名称是《复制战争》,用玩偶再现战争的经典画面,用摄影镜头复制经典的战地。我的摄影作品是新闻摄影与当代艺术的结合,全部是利用真实的场景与模型完成的,有人就问我你照片中的云彩怎么那么好?这就是我遇到的,包括长城就是慕田峪长城。"

   这段话的关键词是"我的摄影作品是新闻摄影与当代艺术的结合",说这组作品是当代艺术,我想应该没有人反对,说他它是新闻摄影,我估计反对的人没有看春晚的人多,也少不到哪去,李洁军的底气是来自与"全部是利用真实的场景与模型完成的"(不是网上的一些菜鸟诊断是的所谓电脑合成),李洁军的智慧是说它"是新闻摄影与当代艺术的结合",而没有说它是纯种的新闻摄影。大家知道,在新闻摄影的实践中,现在已经越来越多地开始使用类似艺术照(允许灯光设计和后期修补的人物肖像和静物照片,也开始大量使用体现思想概念和情感感染力的概念配图照片这两项,这两项都允许一定的摆布、设计和后期制作。而且它都有艺术照的基因在起作用,在发挥着新闻传播的功用。我想这大概就是李洁军要用这组照片参与新闻摄影比赛的原因。[FS:PAGE]

 

李洁军在拍摄《复制战争》现场之一

 


李洁军在拍摄《复制战争》现场之二

 


李洁军在拍摄《复制战争》现场之三

 

     那么荷赛的评委们为什么没有将这个明显"血统不纯正"的参赛作品淘汰,反而对之情有独钟,难道是集体(绝大多数评委)看走了眼?

     大家都知道,近年来,荷赛获奖作品中模糊画面的作品越来越多,可是大家没留意,荷赛对"新闻摄影"概念(定义)的模糊倾向也愈演愈烈。国外的例子不举,就说方谦华的获得第51届荷赛奖自然类一等奖的《中国万州自然保护区内濒临灭绝的植物》(也就是那片著名的"楠木叶子"),其实也有着让人"解放思想"的意义,因为那真得更像是一张艺术照片,或者说像一张科考照片。

       常河的获得第50届"荷赛"自然类组照二等奖的《中国动物园》,这组获奖照片当年就在国内引发了争议。虽然常河使用极传统的玩具式相机表现极现代动物与环保的话题,可是那正方形的画幅、发黑的四角,都在剥离受众对新闻摄影的传统的亲切感,而更像一次正而八经的,有行为艺术意味的现代秀。

      同样是新闻摄影人的颜长江说:"......虚拟的"置景演出"也是当代艺术的重要手段之一,想来不会进入荷赛的范畴,但这次评上了《复制战争》,着实令人惊奇,因为这里面虚拟与个人思考的成分已经相当高了。在李洁军这里,荷赛的开放度与转型应该已经到达极限,所以,李洁军也估计到了评委们可能有分歧。李洁军必然会成为这些天新闻界的话题--- 在虚拟时代,究竟真实性该如何把握?内心真实大于物质真实?或者真实性不再那么极端重要?荷赛,乃至整个新闻摄影,是发展了新的标准,还是失去了自身的核心价值?这已触及到真实性和新闻事业的根基。"我想荷赛的文化也不是一潭死水,荷赛的理念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这次入选这样在属性上具有明显歧义的作品,说明了荷赛的这种流变,也说明了它的不确定性。

     "荷赛仅仅是在给我们推出一堆照片吗,我们仅仅是在解读荷赛的图像吗,显然不是。荷赛在向全世界传播一种观念,推广一种文化!我们是通过这些照片了解我们无法了解的日新月异的世界,以及生活在这个星球上的人们的当下状态、所思所想、其乐其哀。"这是我几年前对荷赛的思考,也是对有着五十年历史的荷赛的文化趋势预测.或许这是这种不断移位,不断演变,而又在自己的原点上不断深化的荷赛理念的散发的魅力,它在世界新闻摄影界的地位一直无需多说,对中国摄影人影响也越来越广泛,像本届就达到巅峰;在5500余参赛者中,中国参赛者就达达490人,获奖的分额也达历届最高。 文化影响从来就不是单向的,中国摄影师在世界大赛中大放异彩的同时,也意味来自于欧美的荷赛文化(包括审美观点和新闻立场),被中国摄影界所接受、所认同。

      顺便说一句,具有浓郁艺术气质(或者说就是彻底的艺术摄影照片)的《复制战争》获奖荷赛,本身就是一次典型的文化事件。摄影人由此而争论,而思考这是好事,可是我们也不能因之而飘乎,而偏执,而看不到这里面的问题,更不能照猫画虎,邯郸学步,照方子抓药。

  说了这么多,也未必说到点子上。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收藏 分享 邀请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

GMT+8, 2025-5-3 11:50 , Processed in 0.083452 second(s), 3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