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艺术家,哈尔斯曼倒不怎么看好视觉艺术家,而是崇尚一些作家如托尔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这些作家的坦率和不畏缩,看上去更为真实,他们更注重对象的心理——这对哈尔斯曼影响非常大。正如哈尔斯曼所说:“除了对他们的风格发生兴趣之外,更感兴趣的是他们不是将语言作为艺术的工具,而是清晰地表达他们思想的途径。对我印象深刻的是,他们的心理深度,伟大的诚实,以及不讲究技巧。” ![]() ![]() 作为肖像摄影师的转折点始于1936年,在为他所崇拜的法国作家安德烈·纪德拍摄过程中,终于坚定了他的拍摄理念。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成为哈尔斯曼的核心理念,并且一直贯穿始终。 哈尔斯曼的直觉是对的,也终于使其成名。在30年代后期的巴黎,代理商开始对他紧追不放,评论家也不再吝啬对他天才的赞美之词。他开始给《时尚》和其他一些著名的杂志拍摄,不久便成为巴黎最炙手可热的肖像摄影家,而且是一个并没有受过专业训练的年轻的成功者。1937年,他和先前的助手、后来的摄影家伊冯·莫瑟结婚,这对他以后的成功也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不管是在生活上,还是在艺术实践上,莫瑟经常是他奇思怪想的模特儿,胶片曝光实验的助手。 ![]() ![]() 哈尔斯曼和莫瑟成为“一代使用罗莱或徕卡相机”的朋友,这些朋友如柯特兹、布拉塞、卡蒂尔—布列松和卡帕。只是和卡帕目击世界重大事件的做法不同,哈尔斯曼继续通过肖像探索人类的精神世界。正如他所说:“我将心理学应用于摄影,更加重于摄影本身的过程。在纪实的过程中你无法介入,我也无法成为一个冷静的旁观者和目击者。我希望一种参与。我希望激起对方,让对方兴奋起来,或者通过提问让我的对象完成更有兴趣的表达空间。”他的拍摄对象从街头的人物和年轻的演员开始,最终完成了对几乎那个时代所有巴黎名人的拍摄。 ![]() ![]() 后来因为战争,带着他所发明的照相机,12幅照片,以及很少的钱,哈尔斯曼在1940年到了纽约,完全是默默无闻。但是在纽约以后的四十多年,一种强有力的动力一直推动他向前——拍摄美国和欧洲的文化名人,包括101幅《生活》杂志的封面人物,被推选为第一任美国杂志摄影家社团的主席,出版、演讲、教授,赢得无数奖项。最终从不为人知变成了“家喻户晓”的哈尔斯曼。 ![]() ![]() ![]() ![]() 阅读哈尔斯曼的照片,你可以真正理解这一点:生活、死亡以及复活都是世界的心跳,不间断的、无穷大的以及可以听见的,都在表层的下面。正如他于1972年的《视觉与洞察》一书中,是这样描绘他的拍摄对象艾伯特•爱因斯坦: “如果一张人像不能体现人物内心深处,那它不是一张真实的肖像,只是一张空洞的画像。因此我的肖像主要目标既不是构图,也不是光的摆布,也不是在有意义的背景前表现主题,更不是新的视觉图像的创造。所有这些要素都能使一张空的照片成为一张视觉上有意思的图像,但是要成为一幅肖像照片必须捕捉人物的本质。……这就是肖像摄影中主要目标也是高难度的。摄影师探究的是内心最深处,镜头只能看到表面……”
![]() ![]() ![]() ![]() ![]() ![]() ![]() |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
GMT+8, 2025-5-6 10:02 , Processed in 0.174527 second(s), 3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