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前的十月一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摄影师陈正青成为这一历史时刻的见证人,他所拍摄的《开国大典》是中国最重要的史料之一。
解读陈正青 陈正青1917年12月生于湖南长沙,幼年在长沙修业小学读书,后随家庭迁居北平上中学。在北平汇文中学毕业后赴上海就读于大同大学。1936年12月在陕西云阳加入中国工农红军后入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1937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9月分配到丁玲领导的西北战地服务团,从事文艺宣传工作。他长期随团转战陕西、山西、晋察冀等地区,历任戏剧队长、编导等职。1944年底回到延安,在鲁迅艺术文学院干研班当研究员。抗战胜利后赴东北解放区,历任辽宁省文工团副团长、嫩江军区政治部宣传科科长等职。1946年调到新组建的东北画报社,先后任摄影记者、出版科科长和采访科科长。在此期间,拍摄了大量纪录东北解放战争的珍贵照片。
1949年1月北平和平解放后,陈正青任《东北画报》特派摄影记者,长驻北平采访。他在香山双清别墅拍摄了许多毛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珍贵照片。同年他先后参加了第一届全国文代会、全国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的报道。值得特别指出的,陈正青是新中国开国大典的主力摄影记者,拍摄了《毛泽东当选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会场挂起第一面新国旗——五星红旗》、《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开国大典政府成立》、《朱总司令在天安门城楼上宣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命令》等大量珍贵照片,真实、生动地纪录了新中国诞生的伟大历史瞬间。这些照片已成为我国新闻摄影宝库中的珍品,永世流传。 建国后,陈正青任中央人民政府新闻总署领导下的新闻摄影局摄影处副处长;1952年4月新华社摄影部成立后,他历任通联科长、记者室主任、研究室主任、摄影部副主任等职。 陈正青才华横溢,工作上有胆有识,高瞻远瞩,敢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锐意革新;又是一位胸襟开豁、满腔热忱,积极培养、扶植年轻人的好领导。50年代初,为了解决天安门主席台庆典的摄影报道器材问题,他和著名摄影家、光学专家张印泉等共同研究,将美国军用航空摄影机改制为望远镜头大型摄影机(大家称它为“大炮”),镜头一米多长,口径20多公分,后面装一个很大的可换用的大暗盒。每逢国庆节、“五一”节,在天安门西侧金水桥处搭一个两米高、可站两、三个人的高台,“大炮”就安置在高台上,以便从正面拍摄毛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集体检阅的照片。这张重要照片第二天被《人民日报》等报纸刊登在头版头条。由于“大炮”笨重,操作时必须两人合作,拍摄时一人给胶片后背打气,使胶片平直;另一人按快门。1954年张家骅从事摄影工作还不足一年,陈正青就信任地让他和自己一同承担这个重要任务,以后每年都这样安排。后来,鉴于“大炮”使用不够方便,陈正青又革新了相机,在高台上改用两台哈苏相机,一台用2000毫米镜头,拍领导人特写;一台用1000毫米镜头,拍主席台接片。两台相机备有多个后背,分装黑白、彩色胶卷,同时拍彩色、黑白照片,镜头结象力也比“大炮”清晰。1959年开始,陈正青把这个任务放手交给张家骅、卢学志两人来完成,自己退居幕后。 关于《开国大典》 《开国大典》被无数报刊采用,那个令人激动的时刻深深地印在了中国人的心里。本来天安门城楼并不稀奇,但是自从它成了开国大典的场所以后,就出了名。 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召开。大会下设新闻摄影科,由华北军区政治部华北画报社、中央电影管理局北平电影制片厂照相科、东北局东北画报社选调干部承担此次报道任务。参加会场摄影的有吴群、陈正青、侯波、林杨、杨振亚、孟昭瑞6人,吴群任科长。 吴群说:在这次会议的现场摄影采访中,起作用最大、完成任务最好的要数陈正青同志。32岁的陈正青在当时摄影科诸人中年纪最大,参加革命和入党最早,摄影艺术水平较高,工作活动能力较强,所以大家公推他担任这次会议的摄影主力,让他充分发挥专长,在现场下功夫多拍主要人物的活动及重要的场面、生动的情景。这次会议摄影科总计选编发稿7次,发出175张照片,陈正青的就占56幅,几乎占三分之一。特别是毛泽东同志主持大会、在会场内外的一些重要活动形象,他取景最认真,拍得最多,最好。据一些老同志回忆,仅毛泽东宣读《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公告》的镜头,陈正青就拍了135整整一卷。其中这幅是使用次数最多、流传最广的。 [FS:PAGE]据资料显示,这次会议的所有摄影师共拍了16000张照片,其中只有童小鹏(后任中央统战部副部长)拍了一张彩色的。能够上城楼的只有陈正青、侯波、杨振亚三人,林杨当时在飞机上,没有拍成地面的场景,杨振亚拍了游行队伍和阅兵场面。 事后,编辑出版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摄影》、《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会议纪念刊》、《“新中国画库”第一种—开国大典》摄影集,另外还有一本《华北画报》编的专题画报,封面就是陈正青的《开国大典》。
后来,画家董希文画了著名的油画《开国大典》,却是历经磨难,一会儿要把高岗涂掉,一会儿又要把刘少奇涂掉……桩桩都是故事。开国大典的播音工作由齐越和丁一岚承担,他们都是著名的播音员,那次还创造了一个新词:实况转播。 有意思的是,天安门在此前并不太出名,自从在天安门阅兵后,随着新中国邮票上有了天安门之后,它才渐渐出名,成为象征红色中国的城门楼。 |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
GMT+8, 2025-5-6 23:33 , Processed in 0.072130 second(s), 3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