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大家.我的摄影大家

35年前的画

2009-3-25 12:22| 发布者: | 查看: 818| 评论: 0|原作者: 鲍 昆

前几天翻找东西,忽然发现一个纸卷,打开一看,是自己在1974年和1975年之间画的一些速写画。一阵激动,因为早就忘记了这些画,居然在几十年后它又重现了。画都因为受潮满布水迹瘢痕,再经过干燥,纸质干脆,有的一碰就掉渣。慢慢展开,但还是无法平展。昨天让付羽帮助用照片平整机重新整平,今天终于可看了。看着这些原来忘记的画,三十多年前的那些时光有慢慢浮现。那还是文革中的岁月,青春的我有的是使不完的劲儿,又不像今天这样生活丰富,所以总是不断寻找可学习的任何事物来打发自己的青春。那时我在西单商场工作,商场有个美工组,就是负责整个商场的橱窗设计和布置,那里有三位从专业学校毕业的老师,两位是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现在的清华美院)毕业,一个是老付(女,文革前毕业),一个是小杨(男,文革中才毕业的68届学装潢的);一位是从北京工艺美术学校毕业的,小耿(70年毕业的中专生)。还有一位是自学成才的老美工老王。他们在老商场二楼的一个角落里,这几位老师行事低调,和那些每天高调革命的社会气氛完全不相干,于是那里成了我最喜欢的去处。在他们那里,我知道了列宾、苏里科夫、俄罗斯巡回展览画派——;知道了罗功柳、朱乃正、何孔德——。他们在那个压抑的时代,仍然燃着他们追求的心中之火。那个逼仄窄小的工作间,凌乱甚至肮脏,在冬季煤球火炉窜出的烟味中,大家其乐陶陶,用颜色和画笔慰藉自己无奈的生活和事业。他们带着我,相互做模特,练习素描和速写。

眼前的这些发黄的画纸,忽然让我又闻到了那个火炉的味道,温暖甚至有着一股特殊的香味,令我想起了那个令人难忘的小空间。时光何止荏苒,几乎是须臾之刻,我们也再难相聚了。老王、老付音讯全无,小杨——杨鸿生,已经离开我们近二十年,小耿——耿万义,去年才得以相见,已从一个俊俏的小生变成一个老人。看着这些画,又让我想起他们,也让我升起一股感激之情,真的感谢他们,是他们让我的青春有了亮色,在那时无边的黑暗中寻找到了光芒。这些老朋友们,向你们问好——无论你们在哪里。

杨鸿生,当时的美工组长,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去世。他文革后返回中央工艺美院任教,据说教学成绩斐然。

耿万义,美工组最年轻的,现在退休在家,以绘画谋生。他的油画曾经卖到近百万。

我当时在他们指导下画的素描习作。

我工作的照相馆暗房老师傅毛书划,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去世。毛师傅是旧社会“耍手艺的”,总是给我讲老北京西单街上的奇闻异事,让我对民国有了认识。

祁兰英同志,已经忘了她具体的工作部门,是大西单商场的同事。

老董同志,西单商场文化部售货员,在盖新商场工地上和我在一个劳动组一起推砖和泥。那时他已经五十多岁了,不知现在是否还在?

张海涛,我的哥们儿。他当时在西单商场文化部照相器材柜台卖货。北京老摄影爱好者都知道他。后来我因为小有名气,居然在我的运作下,将他调到经济日报社摄影部工作,现已退休。

马金申,回民,我的中学同学。我们一起毕业分配到西单商场工作。他一门心思学技术,最后成为修表部的师傅,现已退休。

戴时炎,我的好朋友。68届北京28中学生,当时在山西永济插队,总是找借口回北京看书和游山玩水。这是晚上泡在我家时我顺手画的速写。后来他回京,刚刚从西城区委宣传部副部长位置上退据二线。现为西城社科联主任。

哈哈,这位就是咱们博联社的姚老师姚意克了。我的中学同班同学。上学时蔫坏,毕业给分到砖瓦厂出窑,干劳改犯的活儿。姚老师是才子,在八十年代的北京晚报上是个知名的人物,写一手漂亮的小小说,以至于前年一次聚会时杨浪兄一听姚意克马上起立握手。

邻家小女孩。

邻家的小男孩。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收藏 分享 邀请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

GMT+8, 2025-5-6 10:12 , Processed in 0.087374 second(s), 3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