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大家.我的摄影大家

梳理专栏之十四 评三水的《外滩》

2009-4-3 13:03| 发布者: | 查看: 1685| 评论: 0|原作者: 巩志明

----评三水的《外滩》

巩志明

 

    己丑清明前,阳光惨淡,有风,冷。西安家中,再次审视三水的这两组作品。

    我知道近年来国内对所谓观念摄影颇有误解,无论是摄影师还是受众,更不要提批评者了。所以,我也一直在观察,在思考,我对所谓观念摄影的解读是,它是用来表达摄影师思想的。那么纪实类的摄影作品就不表达思想吗?显然不是。纪实类摄影作品当然也表达思想,可是它首先要传播现实,这里我不愿将自己置身于所谓真实的泥潭,我宁愿相信摄影所能表现的真实仅仅是现实性的一种近似表达而已。所以,我说纪实类摄影首先要表达现实,然后才是思想,如果有的话。而观念类摄影恰恰不是这样,它首先是思想,然后才是现实,后者其实往往不存在,而是摄影师为表达思想的一种创造。

    去年夏末就收到了三水的这组作品,可是我回答他:"请给我时间"。半年过去了,我对这样的作品理解了多少,又能评价多少呢?我不愿这样无期限地拖下去,宁可呈现有缺陷的有,也不期待完美的无。因为,生命假如不是在现在,又回在何时?艺术批评也是这样。

    摄影从本质特性上来说,就是要表达一切世界上、存在的客观实在,如果这个表达的过程最大程度地接近了要表达的现实,就是纪实类摄影。如果这个表达过程与实现客观有了很大的差异,介入了太多摄影师主观的成分,就是艺术类摄影。我们所说的传统意义的摄影就是这两类,非此即彼。无论怎么变化,只不过是现实的成分多些,还是主观的成分多些,如此而已。可是观念类摄影不是这样,也不属于传统意义的摄影范畴。它是要表达现实世界原本就不存在的东西。

    这就是所谓的非直观主义摄影,也可以称之为后现代摄影的观念类摄影。它要拍摄的是摄影师主观世界的东西,要从客观现实中借景,要在摄影棚里借像,要在虚拟世界中借影,还要凭借激情和灵感的光来铸型。

     《外滩》系列作品每幅画面都由两部分组成:左面部分取材于举世闻名的上海外滩老建筑,表现对水中世界的忧郁联想;水平面的急剧上升使外滩的标志性建筑被一个个孤立地包围在水的可怕世界之中。右面部分将人的头像用代表性的密闭、隔阂材料包裹着,表现了现实空间的缺氧与精神的窒息。左画面水灰色的悲哀和沉沦,与右画面的痛苦和绝望组合在一起,将强烈的视觉效果呈现。这样的表达传递这样一个声音(思想):上海正在沦陷!

    《外滩》的形式外壳是重复,不断的重复,它的内部韵律是一张张作品细节的差异和波动,可是那恒定的结构和构图是不变的,变化的仅仅是呐喊的声嘶力竭。

     这样的作品,我们可以不喜欢,但是我们不能不尊重。因为它抒发的不是个人的小痛小痒,呈现形式的也是严谨而工整。假如,它能引发我们一些思考,那它就不不虚此生。如果还能留下一些视觉记忆和心里感受,那更是功莫大焉了。

    恰恰相反,我们平素司空见惯的是多半是那些专门抒发个人的小痛小痒的,而呈现的方式也多半是随便而肆意的。我们视觉遭遇了那样的东西,往往是一场灾难,没有思考,只有厌恶,没有精神的深深划痕和感受,只有生理的不断恶心和本能拒绝。

   观念类摄影有两个误区,就是思想太偏颇,太阴暗、太肮脏。形象太草率、太简单、太丑陋。用我这两把尺子丈量,三水的这组 《外滩》我给打80分,因为不是很喜欢作品中那分压抑和绝望,我觉得表现的不够节制,主要是右边的头像,可以再含蓄些,再深沉些,再悲悯些,而不是这样挣扎、这样恐惧,这样刺激。当然这是我个人的感受了。

 

 

 

 

三水简介

1972年出生于哈尔滨 现居上海[FS:PAGE]

1994毕业于哈尔滨师范大学艺术学院

1999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研究生课程班

 

近期部分展览

2008年  无事生非?--七桩个案当代艺术邀请展 (上海 莫干山)

2008年  809国际新影像艺术节 (中国 809国际艺术村)

  • 2008年 "尚"MAIL Art作品展 (上海三尚画廊)
  • 2008年 《外滩》系列海上作品展 (上海 证大现代艺术馆)
  • 2008年 首届新锐艺术家当代艺术11人作品展 (世界艺术品网)
  • 2008年 面前一群唯物主义者的"世界观" (中国 平遥国际摄影大展)

 

 

邮箱:beihan911@vip.sina.com

MSN:beihan_911@hotmail.com

 

 

附件1:三水作品《外滩》系列

 

------谨以此组《外滩》系列作品祭奠上海的「沉没」。

 

 

 

 

 

 

 

 

 

附件2:《游·三峡》系列

 

 

 

 

 

 

 

 

附件3:香港《文汇报》关于三水《外滩》的报道

 

热点·三水《外滩》 祭奠上海「沉没」


 

 

http://trans.wenweipo.com/gb/www.wenweipo.com/香港文汇报

[2008-08-17]

■《外滩3号》:沉没后的上海,外滩建筑只在海面留下尖顶,而现实空间的人们则感到缺氧与精神窒息。

图/文:本报上海新闻中心记者杨景鳌

 不久前,在上海莫干山路50号,「无事生非?──七桩个案当代艺术邀请展」中一组名为《外滩》系列的观念摄影作品,引起了沪上艺术爱好者的关注。艺术家三水以独特的视角,以雾、水、建筑为主要元素,给观众展现了2050年淹没在水下的上海外滩万国老建筑群,用艺术的手法提醒世人温室效应可能给人类带来的终极灾难。

 酷爱狼的三水是一位执着的艺术家,他的作品深刻地彰显著浓重的个人色彩。为了使《外滩》达到理想的视觉效果和艺术意境,他仅仅为了一场理想中的大雾就等待了将近一年的时间,灰暗的色调以及窒息中的人给人以强烈的压抑感,传达出对环境问题的关注以及社会漠视环境恶化的批判。

 他的创作灵感,源于2007年6月17日,当时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就全球气候变暖问题发出了震惊世界的警告:「世界正处在巨大灾难的边缘......包括纽约、孟买、上海在内的一些沿海城市将被淹没!」当天,联合国的一个机构也公布一份报告,以「前所未有的强烈语气」宣称,全球变暖可能造成「灾难性而且不可逆转的后果」。有关地球将面临巨大灾难的预言曾无数次出现,但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形成一种声势。据国际能源总署(IEA)专家推测,在2010年前,中国将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的二氧化碳排放国。为此,三水以独特的方式对未来进行隐喻的表达,以一张张近乎夸张的图片唤起人们对行为的反思。

 《外滩》系列作品在艺术形式上采用直接面对观众的局部摄入手法,画面在视觉上极具冲击力,每幅画面都由两部分组成:左面部分取材于举世闻名的上海外滩老建筑,表现对水中世界的忧郁联想;水平面的急剧上升使外滩的标志性建筑被一个个孤立地包围在水的可怕世界之中,透过石库门我们被悲哀地告之未来现实的严峻及人类发展面临后果的无奈。右面部分将人的头像用代表性的密闭、隔阂表现了现实空间的缺氧与精神的窒息;自然物质的危机必然不可避免地引爆精神与思想领域的溃败。画面水灰色的悲哀感与强烈的形象注视使作品达到了理想的视觉效果。

 令人难忘的是《外滩》的第一句提示语:谨以此组《外滩》系列作品祭奠上海的「沉没」。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收藏 分享 邀请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

GMT+8, 2025-5-3 12:06 , Processed in 0.070235 second(s), 3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