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大家.我的摄影大家

《影响》之余海波:摄影永远是在寻找着光亮,告诉别人这里有一扇窗

2009-4-14 11:25| 发布者: | 查看: 1472| 评论: 0|原作者: 李楠

我为《影响》栏目确定的基调是:以朴素冷静无干扰的语言为摄影师提供一个回顾摄影历程、阐述摄影理念的空间。这个空间是自由的、丰富的,期待异彩纷呈的观念碰撞。

 

 

《影响》之余海波:摄影永远是在寻找着光亮,告诉别人这里有一扇窗

主持人:李 楠

本期嘉宾:余海波

影响作品:  杰利·尤斯曼( Jerry Uelsmann)(1934--)

主持人评介:

     美国当代著名摄影艺术大师,被称为"影像的魔术师"和"黑白的冶金者"。他是20世纪60年代"成像后(再合成)"摄影的开创者。尤斯曼制作的这些图片全部出自传统的暗房制作技法,通过多架放大机将不同底片上的影响叠合在一张画面上,制作形成了"纯手工蒙太奇"的艺术图像。他的摄影主要由岩石、树木、河流、船只、人像和静物等元素组合而成,创造出了一个个梦幻般的神奇世界。但是,这些梦幻几乎全部都是现实的投影和折射,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他用非现实的手段阐释现实,天马行空而不受现实的拘束。就像美丽的哲学之诗,在视觉迷宫中引导了一条直指精神世界的隐秘之路。


嘉宾访谈:

从来都没有发生过的事物,能让你纯粹地记住你生命本体的东西

     心理上能够产生共鸣的东西,才能够产生影响。摄影师在一个过程中会进入

     对大师的观赏感知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对大师的作品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不同的人会进入不同的感知理念,同时又不断地走出来,必须是不断进去和出来的过程,最后来形成自己的一种表达。我自己感受很深的照片不少,但说到影响比较大的,应该是美国的影像艺术家杰利·尤斯曼。

     我在1987到1988年,看到了他很少量的作品,但是感受非常深刻。尤斯曼的作品不属于纪实的范畴。他是通过相机,底片和相纸做出来的。尤斯曼他在20世纪开始就是西方一个比较出名的摄影大师。他的成就主要是在暗房,在暗房里使用多架放大机来进行,包括中途曝光等等。他的作品难度比较高、成功率比较低。他对我的影响主要是一种全新的视觉空间,一种精神的窗口。当时我看了很多的摄影,纪实的、实验的,处于一种徘徊和思考的状态。尤斯曼让我眼前一亮。他的影像创造了一种梦幻般的世界,但又是非常真诚、非常真实的一种空间。我有很深的感动。

     菲利普·普罗格评价尤斯曼的影像时说:当我们闭上眼睛的时候,我们能看到什么?当然是一片黑暗。但是当我们的眼睛适应以后,黑暗褪去,从这些阴影中会浮现出一种东西。这种东西也许是你的一段回忆,令你想起从前;当这些东西在你眼前恍恍惚惚闪亮的时候,可能就是影像在你脑海里的一种闪耀。而这样一种东西,我觉得是非常精神层面的。所以当你闭上眼睛,你设计了这样一种逻辑的线路,可能是从来都没有发生过的事物,但是它正是你长期以来对社会、对生命、对人群等各种体验的东西的一种重叠。这种闪耀,可能来自于一种恐惧,也可能有一种期望,或者是一个梦想......--它是让你能够纯粹地记住你生命本体的东西。它和传统的视觉不一样。尤斯曼在他的一生中不断地做这样的影像,当时我对他的理解也是来自于生命本质的一种理解,因此在心理、精神、包括视觉上,表现习惯在不断地调整。

     同时,我希望自己的东西不要被大师所笼罩,而是寻找属于自己的社会文化背景下的表达。我觉得影像艺术的社会文化背景至关重要。这个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不一样的。

     在阅读尤斯曼之前,我自己已经拍了一些东西,是一些实验性的东西。我一直寻求一种能够表达自己的艺术形式。我原来是绘画的,对传统摄影那种直接拍摄的方式不是很感兴趣。直接的东西往往看似很客观,其实有很强的一种主观。但是这种主观又让你觉得不到位。[FS:PAGE]

     李楠:绘画也是一种非常主观的东西。

     是的,绘画的这种主观是非常强的,但摄影是有局限的。如果你在一张相片上通过直接的拍摄来达到你当时强烈的一种主观性是非常困难的,所以在那个节骨眼上,我看到尤斯曼这样一种思考方式,就像窗外射来的光线一样刺激了我。尤斯曼的作品中有一种暗示,比如说《启示二》就暗示美国60、70年代的冷战政治、种族歧视、包括一些、爆炸,骚乱等等。从艺术家的作品中能够看到那个时代。80年代的中国进入社会转型,同时自身也要摆脱身上残留的很多东西。我在那个时期做了一些反映这种主题的作品。比如《在幻想锁链的彼岸》系列。

艺术家不可能用一种说话方式诉说他一生的故事

 

   李楠:后来你又拍了很多纪实类的作品,比如《通途》。这个变化的过程

是怎么样的呢?

    深圳当时是一个急速变化的地方,移民都在涌入的一个地方。这个城市中移民的行为方式精神状况等,构成了一个强大的行为,如同一种行为艺术。我当时用一个比较小的相机做记录,这些细节合并在一起的时候,它在一种短暂时空里的呈现出时闸间移位,不可思议地奇迹巨变。它颠覆了这一群人原有的精神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和他们对于生活、对于生命的原本的认识。这样一种颠覆,一种新的生命关系,在这样一种各种欲望与消费的促使下,呈现的形态。我看到了人的位置。这就是当代中国人。以后,不管干付少什么事情我总会随身一台小相机,为我所经过的时间做笔记。去拍每一个细节。这些细节全部堆积在一起所呈现的时空是一种非常时间,移动的过去。一个属于自己的时间过程。

   李楠: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类型的摄影。从你个人来说肯定也是有一个选择和考虑。

   形式上是有很大的区别,一个是非常超现实主义的,一个是非常直接的组合。它不是通过暗房的一种组合,而是一种影像外部的组合。这两种的方式和形式完全不一样。但是思维和主题一点也没有变,都是围绕着一个主题来思考问题。这一点是没有改变的。

   在表现上我觉得每个时期都是不一样的。不可能用一种说话的方式诉说他一生的故事。不同时期、不同感受。

李楠:那你这种一以贯之的主题是什么呢?

    每个人在自己的内心都隐藏着一种东西,生命过程的终极意义究竟给你带来什么?它是一种永远让你触摸不到,永远让你猜想的一个主题,一个永恒的主题。

    李楠:从近一两年开始,你又拍摄了一些观念摄影作品,像《公元2007》等。这和之前的纪实摄影又发生了变化。

    这个就是两种境地下的思考。在记录现实影像的时候,每个人都会有一种精神层面的另种影像,可能这种影像不是来自现实中的东西,可能来自意念。你可以用音乐的形式来写, 也可以用绘画的形式来做,也可以通过影像的方式。做出来后你会感觉到一种释放,一种轻松,那么你就必须通过一段非常集中时间把它做出来, 然后你就会轻松地去做另外一件事。

    总的说来,我从一开始就是关注记录内在的东西,记录自己内心的世界;然后有个阶段是记录外部的社会转型,来折射对生命意义的思考。然后在这个过程中始终没有离开过对于自己的内心的关照。实际上,我的作品还是关注自己生命本体的东西比较多。

我很清楚我的作品价值,我不愿去想着市场如何,不想被市场扰乱我

   李楠:可以说从北京影像专家见面会开始,大家对影像市场这个话题探讨得

比较多。你也去参加过见面会,你对此有何看法?

   我觉得见面会就是一种摄影活动,至于后面的讨论我觉得可能它对很多人是有意义的,但是我自己从来没有关心过,我认为跟我没有任何关系。东西方的面对面的交流,没有什么不好。至于什么当代或者纪实的思考,这些东西与我无关,我从来没有参与过。大家看到了很多关于市场关于影像的来自西方和东方的不同的判断和阅读的习惯,这些我觉得都是很正常的,而且是一种进步。不要陷入在哪一个话题中来来回回地争辩,毫无意义地拖延时间,我从来就不愿意参加那些活动,我只是在研究自己如何去拍照。[FS:PAGE]

   我也没有把我的作品拿去做代理拍卖什么的,我觉得至少这段时期我不想花很多精力来思考这些。美国、德国、法国的美术馆会通过E-mail通知我想收藏我的作品,那么我认为可以,我就直接发作品给他们,按合同执行就行了。我很清楚我的作品价值,我不会天天想着去弄这些照片到市场上去,我觉得这很扰乱我。

    李楠:国外美术馆对哪些作品感兴趣?

    德国人对我那个兵马俑(《公元2007》)很感兴趣,美国人对大芬村感兴趣,法国人对大芬村也感兴趣。

     "兵马俑"这个作品,可能对我来说就是一种时空概念的东西,纯粹时空概念的东西,它是一种时空穿越的影像,它已经不是这样的原来要同那些物理上的方式去判断的这样的东西了。因为现在的高科技,已经不对你的作品进行物理上的判断,我觉得更重要的是从一种思考的层面来做判断, 我觉得这种东西它纯粹是时空的东西。

   李楠:兵马俑作为主角不断地出现,会不会有点符号化呢?

    会的,因为符号化的东西比较多,所以人们反对符号化。但无论是否符号化,当一个人的作品必须这样去做的时候,它就是那样。

李楠:兵马俑这个符号大家用得也比较多?

   我没考虑过很多,我只思考我的东西,因为我思考的主题跟兵马俑是重叠的所以我使用了兵马俑。它解释了我要说的问题。

艺术创作不是一个工厂,给你十天、给你十年就做出来了

    李楠:你自己怎么看待自己的不断变化?

    风格是作品要表现主题的外观形式,外观形式当然是很重要的。我觉得艺术家在不同的时期,都在寻求适合自己的方式。可能对一个主题我会延续一段时间,同时的话另外一种新的方式也可能出现。它可能把很多外观的形式隐含到画面里面去,让人看不出形式,也可能在这个过程中把外观形式张扬起来。不管怎样,更要的是一种精神内涵,思维的内涵,思考的主题内容,这是主要的。

   如果我们要把所有的东西阐述得让别人感动或者让自己感动,那么首先要好的形式来传达。当然你延续到一定程度你会转换的啊,任何东西它都在寻求不断的转换,哲学上叫做范式转换,不管你是在哪个领域思考问题,到一定阶段,转换会不断带你给新的理解和表现。那么你的表现就是随着这个时期在变。

   我觉得幸福背后就是痛苦了。你高兴的时候,你就会发现你要做的事已经做好了。做完了以后,实际上又是一个新的开始,新的开始又有一种新的阵痛的过程。你始终是在不断地往前运转。每一个时期可能都会在一个层面上卡住了,会彷徨一段时间,直到找到一种新的亮点,一种新的方法方式来去激活它。艺术创作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它不是一个工厂,给你十天、给你十年就做出来了。可能你会付出一生来做一件事情,也可能付出十年就做出两件作品。它是没有规则、没有时间的活动,它始终贯穿着一种严峻的压力和痛苦。

    一些经典作品的影响是对你生命意义和创作力的激活,在这样一种充满黑暗,又在寻找光明的道路上如何去点亮自己的内心,点亮自己思考的一道光,告诉别人你要说的东西;而不是永远躲在大师的阴影之中。人的最大痛苦是你永远躲在大师的阴影下说话。

   李楠:摄影对你来说是意味着什么?

   摄影永远是一个方式,永远是在寻找着这样一种闪亮的东西,告诉别人这里有一扇窗。

   做过的东西,我就把它划个句号就算过去了。当然这里面很大的一部分是用开始的积累作为基础。我觉得我思考的突破可能也来自于对永恒的生命意义的追求。所有的作品,做过了就过了。新的内容需要重新建立,重新承受。对于我自己来说,我们作品始终在不断地回答一些问题,回答着与自己的对话。不同时期我会寻找到一些新的答案,就是因为这样一种新的动力,才能够不断的往前走。[FS:PAGE]

嘉宾作品:

 

 

 

 

 

余海波简历:

1962年出生1989年毕业于武汉大学摄影专业。现居深圳]1986 《远古的梦》,国际和平年全国摄影艺术展;并获最高奖—国际和平杯;1987年《远古的梦》中国 “十大杰作”摄影奖1988《在幻想锁链的彼岸》系列(8幅),第15届全国摄影展览,并获“个人风格”类作品最高奖。理论界称为 “中国超现实主义影象的先锋”。在法国、  意大利等欧州6国巡展1988 获中国摄影金像奖提名1994年《在城市那方—中国乡村景观》摄影群展(德国)1999 年中国摄影记者“金眼奖”2001中国十佳青年摄影记者 2003年《夜晚的呼吸》平遥国际摄影大展个展 2004年《夜晚的呼吸》广东省美术馆“中国人本”摄影展、收藏 2005年《深圳青年的音乐冲动》10幅获首届中国国际新闻摄影比赛文化艺术类(组照)金奖,《通途》10幅获经济类(组照)银奖2006 《中国大芬油画村》12幅,获第49届世界新闻摄影比赛艺术与娱乐类(组照)二等奖。(荷兰 阿姆斯特丹)2006 《中国大芬油画村》10幅第二届中国国际新闻摄影比赛文化艺术类(组照)金奖2007年《中国大芬油画村》德国中国摄影家10人展2007 “中国最具影响力摄影家”余海波摄影作品集出版2008夜晚的呼吸》系列作品参加《中国.洞察》美国巡2008《中国大芬油画村》波兰国际摄影节2008年《中国矿工家庭》美国休斯顿摄影节展览2008年《延伸的距离》、《后兵马甬》85以来广东当代艺术展2008年《延伸的距离》系列北京中国当代艺术展《城市裂缝》2008 策展《100位名摄影师的深圳记忆》大型摄影展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收藏 分享 邀请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

GMT+8, 2025-5-4 01:43 , Processed in 0.083208 second(s), 3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