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大家.我的摄影大家

当摄影离开了对现实的思考,那就没有了力量2

2009-4-25 13:10| 发布者: | 查看: 783| 评论: 0|原作者: 鲍 昆

回答《东营摄影》郝燕问题

续前

郝燕:您理想中的摄影状态是什么样的?包括创作的,学术的,各个方面的。

鲍昆:理想的摄影状态应该是异彩纷呈和与社会生活发生积极互动的。它们起码应该在样式、体裁和题材方面越丰富越好。中国摄影从一开始就是单调和单一线性发展的,从早期的绘画主义到政治宣传摄影,到中后期的唯美风光摄影,直至转入现代性非常强的社会纪实摄影和晚近的"观念"当代摄影,及当下在年轻人中风行的主观化的私人性摄影。一个接一个的浪潮形成了一个线性的历史逻辑脉络,像是一个必须完成的过程。之所以出现这个过程,是因为中国的整体社会现代性发育没有完成。早期摄影在中国迅速将画意艺术化作为文化选择,就是因为摄影并无太多的选择可能,只能从平面视觉艺术的同质性上嫁接。比如没有强大的印刷业和传媒业的支撑,以信息性为主的传媒摄影就很难发展起来。随着最近半个多世纪社会的高速发展,现在这个过程基本接近完成了。但是我们必须看到,在这一漫长的历史发展中,中国摄影的变革一直是处于被动的,是受社会整体条件强烈制约下的变革。作为摄影本体,并未具有太多自主性的内在驱动,更多显现在对西方摄影的追仿上,而且受到传统力量强烈的反制。有时,反制的力量反而显示出强大的文化主体性。这是一个悖论式的结果。一方面,不可逆转的社会现代性进程需要摄影与时俱进;一方面作为文化意义上的艺术属性又希望摄影这一媒介在表现上应该具有自有文化的"身份",如果从社会发展的现实性出发,两者不但很难两全,而且前者似乎更具有历史的合理性。中国摄影就是在这个"宿命"中完成了自己的蜕变的。

中国的摄影现在大致完成了类型化的分布,但却一直缺少一个自己坚实的有脉络的理论评价体系。也就是说没有建构出一个中国摄影基于自身文化逻辑的扎实的意识形态。这个结果原因众多,既有缺乏历史意识的一面,也缺少一个从现实出发的强大理论力量。前者是因为这一百多年来历史动荡,中国自现代以来,既有的纵向文化艺术史出现断裂,横向的对外交流遭到政治阻断;后者是因为迅急的开放改革,造成的整个社会剧变超前于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资本主义统辖的物质文明覆盖了人们对于精神价值的追求。摄影媒介与现实建立在反映关系上的同构性,注定了摄影从业者必须具有对现实思考的能力要求。所以当摄影离开了对现实思考,那就没有力量。

虽然摄影一个半世纪的历史与长达几千年的传统艺术相比显得短暂,但它出现后进入人类视觉艺术的范畴,那么也就随之进入了人类艺术史的范畴。摄影的理论和实践的学术性也必然由艺术史的维度进行考量。这在正在发展中的中国摄影中显得尤其重要。中国摄影很长时间缺少在现代思想学术背景下的思考研究和梳理,甚至一些非常过时的"古典"美学理论还在被摄影界人士所津津乐道,用来阐释时空完全错位的当代性影像创作。这时强调实践和理论的学术性就非常必要了。现在尤其要对各种新的摄影现象进行学术研究,让茫然无序和被市场胁迫的"当代"和"观念"走上健康的发展之路。让摄影能够成为反映广大民众精神深处渴望的艺术。

 

郝燕:您对东营摄影这个群体和他们的作品有什么评价?对我们的会刊《东营摄影》有什么评价和建议?

鲍昆:我只看过你们寄来的一期《东营摄影》,感觉非常好。没想到一本以区域性命名的摄影刊物(本身也是区域性的刊物)具有这么强的学术性。刊物的视野也非常开阔,所谈论的话题也有很强的现实性。无疑,这在大中国的摄影概念下是一本独特和具有前卫性的刊物,显示了中国摄影从基层末端崛起的真正希望。

希望这本刊物在关注大视野之时更突出自己的区域特点,对东营摄影群体能够进行深入的现象和文本研究。要更讲究学术方法,重视个案研究,抓住一点把问题说透。其实微小的个案恰恰能够阐释和反映出普世的大道理,而且能够避免好高骛远和坐而论道的空泛。东营摄影群体是近年来被人们关注的一个非常有活力的现象。这个群体具有很好的视野,实践也非常具有前卫性,这在中国摄影界是罕见的。他们的作品最大的特征是表现了对中国现实的强烈关注性,具有很强的观念色彩和当代性。[FS:PAGE]

无论如何,东营群体已经走出了非常有价值的一步,今后应该以更为宽阔的视角和严谨的学术精神,整理自己的思路,厚积薄发。

 

郝燕:东营的很多摄影师还在不断努力的拍作品,比如黄利平、李琳、王潍青、李大卫,很多人,他们还是在不断的思考,拍摄。对于他们您能否给予详细的建议?

鲍昆:东营群体是以一批优秀的摄影家和艺术家支撑起来的,像你提到的黄利平、李琳等人,他们的作品都是非常棒的。比如你提到的这四个人:

黄利平的《老板》系列是中国当下影像人类学中非常重要的文本。他不但揭示了这一在改革开放中出现的独特族群阶层,而且并未陷入简单的记录,而是抓住了这个阶层人物的精神状态和生活环境,避免了简单的道德评价,让观众可以对这些影像中的人物进入文化的思考。

李琳的《假山假水》抓住了自中国开放以来中国传统景观价值观嬗变的种种,折射出在物质化的中国现实中人们迷失的人和自然的关系,以及农耕文明背景下中国富裕之后的景观趣味。

王潍清的《餐桌》将中国人富于文化传统的"吃"放入当代"富裕"中国的场景来陈列,颇有黑色幽默的趣味。它呈现了一个中国人历史性的辉煌梦想,令人忍俊不禁。他也提示人们,"吃"是否是我们存在的全部意义?当然,王潍清的影像的社会阐释还有更为丰富的意义。

李大卫的《欧式建筑》则以冷静的观看记录,犀利地提示在西方资本主义文明改造中国后留下的大量非驴非马的现实中国的建筑景观,它指出了中国文化崩溃的状态,是对百年来中西文化碰撞结果的一种影像陈述。

这四位艺术家的作品都有极其强烈的观念色彩,但要指出在黄利平和之外,其他三位在完成了观念的表达之外,在影像的控制上还需进一步的努力,现在显得略为有些粗糙。

王潍清作品中的食物还缺少活色生香的表现。这些食物是作品中重要的细节,应该有非常完美的交待,不要有变形,做好将会对突出主旨有帮助。

李琳的山水和李大卫的建筑还不太精致,在拍摄时间上不太讲究,比如对光线效果的把握和对景别的控制等,显得较凌乱。大家的作品都是以组照的方式呈现,所以作品的整体表现应该有元素上的关联性,这样才能会将意旨表达充分。

老板 黄利平

假山加水 李林

欧式建筑 李大卫

餐桌 王潍清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收藏 分享 邀请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

GMT+8, 2025-5-6 09:23 , Processed in 0.182621 second(s), 3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