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映像》杂志前不久做了一个关于图片编辑的群访,发来的问题有如下几条:
关注图片编辑这个职业群体,当然极有必要也极有价值,但高兴之余也有一丝郁闷:为什么还是这样一些问题呢?好像回答过很多次了! 这么说,完全没有对《映像》的意见。因为对于提问者而言,永远只是当问则问。反而是他们提出的问题,让我产生新的问题:为什么对图片编辑的发问总是这些?这些"问题"又为什么总是问题? 2002年《人民摄影报》曾经发表过曾璜、王景春、巩志明和我四人的长篇对谈《图片编辑谈图片编辑》,柴选主持,大家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对于那时还是新生事物的"图片编辑"做了一个系统的梳理和阐述。以上的问题就多有涉及。七年过去了,许多当年一线的图片编辑升任了图片总监、编委,许多报社组建了包含完整环节的视觉团队,许多报社的图片编辑不再是一个两个,而是根据出版内容有了更为专业的分工......但是,当人们对这个群体调查研究时,似乎视角并没有太大的改变;而没有太大改变的视角观察之下的现象,似乎也确实变化不大。比如,我相信绝大多数受访者对目前的行业状况不会满意,也相信绝大多数受访者对视觉部门和文字部门的工作关系仍然存在着意见。 罗马当然不是一天建成的,但是,当我们不断面对同样的问题时,或许该想到:是否我们忽略了什么? 2006年,我曾在高校教授了一学期的图片编辑课程。80多个大二的学生加上十几个来选修的,真是济济一堂。第一堂课,我问同学们想从这门课里学到些什么?这群又成熟又稚气的孩子想了一会儿,说:"能不能教我们一些制图排版的软件?""怎样能拍出一张好照片?"......我明白他们的意思,想要那些最实用的技能,以应对最实际的社会。图片编辑是什么?PS高手?当然我没有这么去教他们,我直截了当地对他们说:如果我真的只教他们这些,才是浪费双方的时间,对他们不负责任。但我也不怪他们作如是理解。严峻的就业形势和急功近利的社会使我们的大学越来越接近职业技能培训中心,孩子们需要的不是知识,不是思想,而是立竿见影的技术。只会动手不会动脑的从业者,带来的什么?图片编辑的队伍是日益壮大了,但真正能提升图片价值的,还是那么凤毛麟角。那么,整个报社乃至整个行业的水准,也只能是凤毛麟角的亮点,形成不了气候。 和一位报社主编吃饭,席间自然问及了他们报社视觉部门的工作情况。提到一位我认为相当不错的图片编辑,主编说:"很多人觉得这个人不太好合作,总是有意见,坚持自己那一套东西。图片终究只是一部分嘛,难道我们干了几十年,都不懂新闻?"我笑说:"坚持总归是有想法才坚持。你不需要有想法的人吗?" 主编也笑,说:"其实上到一定层次的人,谁没有想法?如果一个想法的代价是两个矛盾,我这个主编怎么选择?"虽然我觉得不是所有的问题都必须是选择题,但也不得不承认他说的是一个现实。而这位编辑也曾与我诉说过苦闷,专业得不到承认,工作得不到理解。实际上,这并非个别现象,坚持原则与实现想法之间,需要一种平衡;而这种平衡,通常需要环境的营造。谁去营造这种环境?当然是需要实现想法的人。 也许我们忽略的正是图片编辑应当发挥的影响力。这种影响力,不仅仅是在专业范畴之内,更多的是在专业之外。它让人们认识图片编辑、理解图片编辑、尊重图片编辑。图片编辑的产生,得缘于社会和时代的发展,但现实并不会为这个群体铺好鲜花大道,相反,或许还是荆棘歧路,如何越过这些障碍?把这些重复的问题抛在脑后?去影响那些会产生问题的人吧。这肯定不是唯一的答案,却是应该尝试的办法。[FS:PAGE] |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
GMT+8, 2025-5-4 01:13 , Processed in 0.075933 second(s), 3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