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4月15日 《华商报》B16版"视觉新闻"刊发的《股香股涩》获得了当日点评,评语为:"紧扣热点,迎合股民,发挥记者个人积累优势,快速出击",而且《股香股涩》获得了好标题奖。这个视觉报道据悉是由编辑策划、记者拍摄完成。整组报道记者积累深厚,拍摄角度用心,比如微机前摆放的药"稳心颗粒";图说设计专业有趣。比如画面人物表情痛苦,图说为:"出手?不出手?出手?不出手?""股香股涩"的标题和网友改的歌词都增添了版面的趣味性和可读性。该报道着眼于股民情绪的表达和宣泄,有一定的娱乐功效,是一次较好的尝试。可是,这么的闪光点都无法遮蔽一个事实,那就是作为视觉新闻的组照而言,它的文字报道的信息几乎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内容,不能不说是巨大的遗憾。如同一只高飞的鸟,只有一个翅膀在振动,而另一个翅膀却沉重地耷拉者。
视觉新闻,是新闻的视觉形象为主,以文字报道为辅的一种报道形式。主与辅的比例可大可小,但是不是可有可无。如果这个报道把人物新闻要素补充全面是不是更深刻可读,假如为了避讳当事人的隐私而讲述一些股市的故事是不是可以使报道更丰满感性一些?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在报道中控制平衡好视觉和文字报道的关系,它们才能相得益彰。长期以来,我们的版面中有太多的图片说明几乎不传递任何新闻信息,无奈的编辑们甚至喜欢上了采用的是所谓的"设计独白",这些设计独白不仅严重削弱了报道的客观性,增强了报道的主观性,碎片化了报纸的权威性。究其根本,是编辑找图时的思维狭隘地限制在与文字报道的正相关,强关联所致,记得《纽约时报》报道美军攻进巴格达时,就用的是美国反战人士在白宫请愿的有独立新闻信息的照片做大图。这思维就是负相关,但不是弱相关。 图片在版面的价值现在往往太重视抓人眼球,营造视觉中心,而忽视图片也有拥有独立的新闻价值。图说以及视觉新闻的配文,也是这样,它们应该传播独立的信息,拥有存在的尊严。 贺延光的《两党一小步 民族一大步》之所以载入史册,不仅因为影像精湛,而且图说也堪称经典,珠联璧合。"2005年4月29日,胡锦涛与连战在北京伸手相握,这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最高领导人相隔60年的首次会见。"这样精准密实的文字,瞬间别致的照片,共同铸就了这个中国新闻的典范。 我总想,图片与文字的关系不仅是飞鸟的两翼,其实也是家庭生活的中的夫妻,要相互关照,但不是亦步亦趋。要有唱有和,但是不是一个鼻孔出气。最好如同舒婷的《致橡树》说的那样:"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根,相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 |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
GMT+8, 2025-5-3 12:04 , Processed in 0.118182 second(s), 3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