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大家.我的摄影大家

纪实摄影:靠什么“击中”?

2009-5-13 13:31| 发布者: | 查看: 1056| 评论: 0|原作者: 藏 策

摄影不同于其他文本形式的最大特点就是它的记录性,纪实摄影又是最能体现摄影的记录性的,所以弄懂了纪实摄影,也就基本上弄懂摄影了。纪实摄影的生命就是“真实”,是一种可以打动观看者内心情感,甚至是震撼灵魂的“真实”。真实凝聚起一种视觉上的“直击的力量”,可以穿透我们的内心……用罗兰·巴特的话说就是:“它的某处击中了我,刺痛了我。”但如何“击中”又如何“刺痛”?其文本机制为何?却从来也没有人弄明白,就连罗兰·巴特本人也从没说清楚过。

2001年时,我写了篇《一个神话的解构——论纪实摄影》,批判了传统的反映论在纪实摄影研究上的误区,但也并没有从正面去分析“击中”之迷。而今年我新写的《“击中”的诗学——再论纪实摄影》,则彻底揭开了纪实摄影的这个深层奥秘:纪实摄影的价值不在于“主题内涵”而在于“非主题内涵”,“击中”是一种“反修辞”的修辞。

中国有那么多的摄影人,每天有那么多的人在拿着相机“扫街”,各大摄影网站上的贴图铺天盖地……但真正有价值的纪实作品却少之又少。这是为什么呢?我的“非主题内涵”和“反修辞”理论也许能解释这个问题。

纪实摄影绝不是把看到的真实的场景拍下来就行了,纪实摄影必须要拍到能震撼人心灵的东西才行。但难就难在,你越是有意识的去感人,有时反而越不感人,因为纪实摄影的魅力不在于怎样去再现那种已被破译了的现实,而是怎样去“直击”一个有待破译的暧昧不清的现实。拍“已被破译了的现实”,其结果往往很直白,不耐咀嚼。而拍“有待破译的暧昧不清的现实”才会引发人们的人文思考。当你发现的东西其实已经不再是发现,已经是“被破译了的现实”了,那就不可能感人。因为拍摄者的心灵可能已经被模式化,被俗套化了。比如有人看见有一对母子在一起相依为命的样子,觉得很感人,但拍出来后,却并不感人,而是成为了滥调。相反,有时不经意拍出来的东西,因为携带了许多连拍摄者都没有意识到的信息,结果却很感人。这就是“非主题内涵”的力量。“主题内涵”是摄影者努力想表现的,而“非主题内涵”则是没想努力去表现,却携带进画面中的丰富信息,但带有很大的偶然性,不是摄影师能完全把握的,而这正是“有待破译的暧昧不清的现实”。运用这种“有待破译的暧昧不清的现实”其实是在运用“反修辞”的修辞方式,从而最大程度地呈现出了现实中的某种“原生态”。那些迷茫中的摄影人就是因为不懂得这个道理,越是想拍得感人,就越陷入了“主题内涵”的俗套,反而丢弃了最有价值的“非主题内涵”;越是想拍得好,就越是过度修辞,什么大广角、鱼眼……以为这样就能获得什么“视觉冲击力”,结果却适得其反,因为这种过度的修饰恰恰与“反修辞”是背道而驰的,这种所谓的“视觉冲击力”,永远都不可能“击中”别人了。

强调“非主题内涵”和“反修辞”,是不是说拍片要靠“蒙”呢?当然不是。摄影中不排除有“蒙”上的好片,但你一辈子可能“蒙”上一两回,却不可能“蒙”上一辈子。能发现“有待破译的暧昧不清的现实”是需要修养的,具体地说也就是破解俗套的能力。其实大家看到的现实都差不多,为什么有的人拍得直白,而有的人拍得有深度呢?奥妙之处就在于:有的人看到某个场景后,因为脑子里已经有了关于这一事物的直白的答案,按着这个答案的思路去拍,自然就直白了。而有深读的人,不会相信那些直白的现成答案,而是要用自己的大脑去思考,于是他从美里看到了丑,从丑里看到了美,从繁华中看到了破败,从废墟中看到了永恒……这就是发现!

当然,发现也不仅仅是从好的里看到坏,从坏的里看到好那么简单,而是需要一个自我的修炼过程。看山是山看水是水是一个境界,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又是一种境界,再到看山仍是山看水仍是水,则又到了一种更高的境界。初级影友往往把器材烧到了最高境界,而对事物的观察与发现却只停留在第一个境界上,于是只能靠大光圈的“牛头”去营造“糖水”效果。[FS:PAGE]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收藏 分享 邀请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

GMT+8, 2025-5-3 12:22 , Processed in 0.234549 second(s), 3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