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垃圾堆里捡回来的中国历史珍照 北京的古玩市场潘家园是个惯常上演奇迹的地方,趁着夜黑风高到“鬼市”淘宝捡漏,三文不值两文买到了珍品或者甘愿为赝货一掷千金。1997年4月27日的潘家园,一个捡漏的故事正在发生。 那天,摄影师李振盛和夫人祖莹侠5点就起床往潘家园赶,顾不上吃早饭。电梯在早晨6点才开,为赶早市,住17楼的李振盛夫妇只好走楼梯下楼。头一天,李振盛听朋友说起潘家园有大量便宜老照片出售,便急着想去一探究竟。其时,李振盛刚从美国访问半年回京不久,开始关注自己拍摄的数万张“文革”照片在影像市场上的地位与价值,而让摄影作品走向市场,也已经成为中国摄影界的热门话题之一。 潘家园果然没有让人失望。李振盛在一个摊位看到上千张旧照片,其中大量的是参展、参赛及获奖照片,摊主要价3元一张。李振盛挑出一摊精品,228张,还价到150元。在另外一个摊位上,李振盛又花20元买了一组10张“刘少奇同志追悼会”照片。 为拯救而“淘宝” 有摊主告诉李振盛,还有更便宜的地方,照片论斤卖,4块钱1公斤。就这样,李振盛找到了潘家园附近的一处足球场大的露天废品收购站,女老板告诉他废照片要多少有多少。 五六个大编织袋,横七竖八躺在废品堆里,两个大纸箱里满满装着照片,地上还散落着大大小小的照片,收破烂老板的孩子们在堆满照片的废品堆上蹦跳,用照片叠成纸飞机玩,李振盛被眼前的景象雷到了。 有些“宝贝”不能白白流失 李振盛打听得知,废照片是收破烂的小贩用平板车从东单拖来的,小贩的收购价是2角钱1公斤,卖给女老板是5角钱1公斤,潘家园的摊主来买照片是4元1公斤,不挑不选就按2元钱1公斤。李振盛最终以1.2元1公斤的特惠价,将女老板的废照片全部包圆买下,530多公斤,当时估算有数万张照片,用拖拉机才把它们运回了家。 经过对照片的粗略整理,李振盛发现其中有签名的名家名作有接近200幅,包括吴印咸、石少华、侯波、吕相友、王文澜、吴家林等人的作品。李振盛描述这批照片时说:“自1985年以来,凡是曾向中国摄影家协会主办的全国大展、国际大赛投送过作品的中国及外国摄影家,都被一网打尽,在‘废品’中,就有可能找到他们的参展、参赛、入选、获奖的作品。作品的时间跨度自新中国成立大典至1990年代初期,代表了那一时期中国摄影艺术的最高水准。” 一些10英寸的全国大展投稿照片的背面写着“已寄退稿费”,并附退稿地址,“这些本应退还的作品照样也扔进了垃圾堆。”李振盛说。 第二天,李振盛就与中国摄协的负责人进行了沟通,但显然并不愉快。购入照片的第三天,李振盛就完成一篇万言长文《中国摄影家的悲哀》,讲述自己在潘家园买“废照片”的经历,点名批评了当时中国摄协的几位负责人。 “中国的摄影艺术在哭泣,中国摄影家的心在淌血!我深深地感受到中国摄影家的悲哀……”李振盛将此事投书媒体后,轰动一时。“废照片事件”成为香港回归前夕的全国媒体焦点新闻,包括中央电视台在内的上百家报纸、电视、广播媒体进行了报道。 时隔10多年再看当年“废照片事件”,有影人提出,对于摄影协会不存收“过期作废”的照片可以理解,如果直接进入焚烧的垃圾场也好,但流散入垃圾堆或回收站,这样的确对作者和照片中的人物极其不尊重。 还有观点认为,“废照片事件”有些历史原因必须回溯,以现在的价值观来要求“古人”必须怎样并不现实。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人们对照片的价值认识非常简单,就是一种可以无数次随意复制的纸。那个时代对著作尊严整个社会都是无意识的。所以,在当时对此种现象提出质疑,是非常进步和值得赞许的。但是,把照片当成废品卖掉是时代和体制的错误,并非某个责任人的失误,只能说没那个意识。(本页摘自《新民周刊》)[FS:PAGE] |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
GMT+8, 2025-5-7 02:31 , Processed in 0.246287 second(s), 3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